智库,智囊和智子

I. 单打独斗的智囊

古往今来,人类都特别希望自己身边能拥有一个智囊。无论史书还是文学作品,都不乏趋近完美的智囊形象,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时时授人以锦囊妙计。

智库,智囊和智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各种虚构作品中,贤明君主身旁总有隐形的谋士,掌控全局,比如《雍正大帝》里的邬思道,又如《琅琊榜》上的梅长苏,无一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


II. 集体发力的智库

随着地理大发现,国际政治开始变得复杂。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信息碰撞爆炸。仅凭智囊的一己之力早就难以完成治国理政,于是,一个人的智囊逐渐演变成一群人组成的智库。

智库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专业性上。智库通过汇集社会不同领域的专家,分门别类地研究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为政界或商界提供智力支持。

比如著名的兰德智库,主要对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方面的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跨学科分析研究。

智库,智囊和智子_第2张图片
兰德智库
III. 人类的新助手——人工智能

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也希望能通过计算机来承担一些重复的计算工作。

逐渐地,计算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复杂的算法,计算机也可以将现成的智慧和经验存储起来,供查询之用。

伴随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逐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扮演智囊的角色,Google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使简单的人机对话成为可能。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些年逐渐成熟。早在多年以前,各类科幻作品中就有对人工智能的猜想和展望。

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了一个超级智能体——智子。它是在一个二维展开的质子上进行集成电路蚀刻,存储了三体世界的智慧,然后再将这个智慧体升维到六维空间态的时候,就可以自由进入到低维空间了。而当继续收缩到十一维的时候,就回到了微观粒子状态,但是是一个携带了三体文明信息的质子,同时又具有基本粒子的属性。

刘慈欣笔下的智子简直就是三体世界的人工智能,它却有着“终极性”,因为这个智子几乎是集中了三体世界的全部智慧。对于地球人来说,智子几乎是一个全知视角的上帝般的存在。智子在这里的角色以一当十,比智库更高出若干个层次。

而智子唯一的缺陷在于:不能读出人类的思维。这是地球世界唯一能利用的可以挟制智子的武器。

似乎在刘慈欣看来,人工智能再高级,也仍旧不能破解人脑的秘密,无法从中读出哪怕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全部智慧和真实的想法。这是刘慈欣留下的一个很有趣的线索。

在真实的地球上的确是这样的,人类一方面在加紧研究人工智能,它甚至能打败最厉害的围棋选手;另一方面,人类仍旧在开发各种知识经济共享平台,美国有Quora,我们有知乎,在行,分答等等。

人类似乎史无前例地重视个体的知识共享,每个人都被看做一个智囊,可以在某一领域帮助他人。而知识和智慧在这种共享经济中更针对个体的需求,为分散的个体服务而不是为有经济实力或政治势力的集体服务。一个“个体对个体”输送智慧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IV. 猜想

人脑作为智慧的源泉和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发展?《三体》的结尾给出了一种猜想:当两个劫后余生的地球人流落在宇宙中,收到了三体世界中云天明的礼物:一个小型宇宙。在这个小型宇宙中配备了一个智子和若干个机器人。两个地球人通过智子在智力上的帮助和机器人在体力上的协助得以存活,并通过智子了解宇宙的动态。

这就是未来人类的标配:一个全知全能但全心全意辅佐人类的人工智能和几个干活的机器人,而人类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出决定。

在结尾这个寓言中,人工智能更是个体化、分散化的,是用来辅助个人的,甚至是个性定制的。这真的会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吗?至少在目前看来,与现有科技发展的趋势是吻合的。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实现人手一个机器猫的梦想。而届时,人脑的智慧又用来做什么呢?按照这个趋势,知识共享平台会消失吧。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会改变,大概都来自人工智能。

那么,大规模的智库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如果真的会被取代,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形智子”的出现吗?

光想想,也够刺激。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库,智囊和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