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

这是一本不同于往常的介绍历史的书,书的背景是德国纳粹时期,讲述的是一个位于特莱津的集中营中的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的不同之处是,它让我们感受到,在完全没有希望的地方,人的精神依然可以保持璀璨。

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_第1张图片

1

那个时期,纳粹德国,希特勒的意志就是法律。希特勒仇视其他民族,懂得利用人类认知上的弱点,抹去了人的善良、同情心和良知,夸大了他所谓的科学、理性的一面。于是,在希特勒统治之下的人,变得冷酷、残暴。

希特勒在种族统治上,从开始的“人种卫生”(既然那些精神不健全的人,残疾的人,对社会和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就可以“合理”的“除掉”他们),到种族纯化运动,到建立集中营,真的让人不禁琢磨,这位已位居权力至上的统治者,希特勒,他曾经历过什么?人性的扭曲可以如此极致?

而那个时期的德国年轻人,德国孩子,有许多居然也相信了希特勒的话,变得暴戾,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归功于希特勒的清洗教育政策。孩子们很容易被教唆,甚至到与父母为敌,把父母送进监狱的。

令人唏嘘的是,这些纳粹思想在这些被扭曲教育长大的孩子身上,如此根深蒂固。书中的提到一位德国朋友卡琳谈到自己家族的故事,她的姨婆因忧郁症住院,在“人种卫生”运动中被纳粹杀死在医院。但是当卡琳向她的姨母提起时,她的姨母作为被纳粹教育长大的孩子,却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这些人反正“没有用”了。在那一刻,才是卡琳感到真正可怕的时候。

是啊,我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苦难过去了。也许,离和平不远了。但是,人们心中的对立思想,践踏、藐视他人生命之思想,又令人感慨与悲哀,感到和平之路还很长。而也许,这样的人心中,已然失去了对生命理解的能力,也有着令自己痛苦的强烈冲突,乃至用冷酷断离痛苦。

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_第2张图片
孩子的画:帆船

2

特莱津集中营始于一个美丽的谎言,为了欺骗那些犹太人中的知名人士,将他们最终也遣送至集中营。这个谎言把特莱津集中营描述成“自治之镇”,“模范居住区”,“老人之家”。可是,终究不过是一场杀戮之前的掩盖。

而这个集中营,因为这些知名人士中那些一流的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和教授等,变得那么特别,令我们的心灵久久颤动。

这些成年人,在那里遇到了许多的孩子,于是他们暂时放下了自己的不幸,暂时忘记了自己头上飘荡的死亡阴影,而开始为孩子们做一些事。

在竭力照顾孩子们生活的同时,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开始考虑孩子们的的教育。他们要把知识、艺术和良知,交给孩子,让孩子们的灵魂得到支撑。

他们带领孩子做游戏,唱歌,绘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悄悄给孩子上课。

他们利用纳粹为了应付国际舆论和国际红十字会的检查,为孩子争取到了《布伦迪巴》的演出。

许多孩子们在演出《布伦迪巴》期间就被遣送去了那些死亡营,但总有新的孩子接上去演。孩子们不仅在演出,在唱歌,他们更在表达对善和美的坚持与追求。

是什么,在那样的环境下,完全感受不到人性之美的境况下,让这些成年人们把一种灵魂之上的追求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们那小小的灵魂在告诉这个世界,有一些东西,是一切邪恶势力试图摧毁,却永远也无法摧毁的!

我不知道那具体可以称作什么,只是感到,那一定与信仰有关,一种蕴藏于人性之中又超越人性的东西。而这,也同样是我们这代人所需要的吧。所以也许,电影《冈仁波及》就是隐隐中闪现了这点,虽然很平实,没有太多修饰的故事呈现,却不知为何触动了许多内心的东西。

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_第3张图片
孩子的诗歌

3

渐渐的,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开始把自己的宿舍集体叫做一个“孩子的共和国”,还难以置信的创办了一份地下周刊杂志《先锋》。孩子们自己设计封面,画插画,抄写,粘贴。并像模像样的在封面上写上“定价”。

在地下室里,她(女艺术家、儿童教育家,弗利德)为孩子们悄悄地开了画展。还参与了组织他们排演儿童剧。在最恶劣的现实条件下,她坚持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同时,也让这些孩子通过她知道的艺术活动尽量做到:身体被囚禁的时候,精神还是健康和自由的。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片段,男主安迪为了听一张唱片被罚,他将唱片通过广播放出,虽然知道一定会被罚,却依然锁上门沉浸在音乐之美中。那一刻,其他狱友也不禁被这音乐所吸引,都暂停在了原地。好像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到一种美,一种共振。安迪还推动了图书馆的建立,并一直为自己的自由悄悄计划。

安迪就如有一种灵魂的支撑,对自由,他懂得其中的意义。而其他人呢?在被关了几十年后,对自由的向往都已被磨灭,而对自己人生的意义,早已空白了。所以,那位老人宁可在监狱中待到生命的尽头,也不愿被释放。因为,监狱之中的熟悉反而已经胜过外面的世界,他的自由,也许是在监狱中。而回归外面的世界,反而是一种精神中的落寞,绝望。最后,在这样的痛苦挣扎中,选择了自尽。

同样的,瑞德也是。在监狱中他曾说过,这道围墙,你开始时会反抗,可久了之后,你就习惯了麻木了,开始离不开它了。释放之后,瑞德也逐渐走向绝望,但在最后一刻,他想到了和安迪的约定。突然之间,他明白了什么,希望重新点燃,他开始挣脱束缚,偷偷的飞向了安迪说的那个自由之地……

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_第4张图片
孩子的画:瓶中的花

4

这些孩子们十分珍视自己的作品,艺术家们的组品。他们尽可能珍藏起这些作品,那一幅幅的画作,文字。幸运的是,这些组品保存了下来。当这些组品展现与人们的视线中,我们该从中铭记的是什么?

也许,是历史,但不仅是历史本身。更不是因此而生的仇恨。一位幸存孩子,乔治.布兰迪对后来的孩子们说,那些遭遇是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尊重和同情。

这些集中营中的孩子们心中,依然充满爱,却唯独没有仇恨……因为他们的精神所站的位置,远远高于那些纳粹分子!

所以,从中记住的,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生命之高度,生命之信仰;是永不放弃的美与善,自主的觉醒意识;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层次,厚度,深刻……

所以,在我们生活中,不自觉的产生傲慢与偏见时,或升起歧视之意时,请记得一份平等。在对待孩子,无法了解孩子而产生指责、责难时,请记得一份理解。在遇见观念不同之人,在新一代与老一代碰撞时,请多一份尊重与理解……

当然还有,剥夺不了的精神力量。不要因为一点的不如意,看到的一点黑暗面,就概括为社会的黑暗,人们的冷漠。甚至放弃了美和善,自己也成了冷漠的一方。因为,我们能选择的,是为自己负责。

人,是有灵魂的,不是吗?

5

一万五千名曾经生活在特莱津的犹太孩子,只要一百多名存活下来。

在二战期间,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几乎所有的幸存者,都有一部自己和家族的苦难历史。

这些孩子们的父辈,把他们千年的信仰没有间断的传承下来,传给了他们。他们始终是有一种精神支撑的。这些孩子们是有信仰的。他们明白善与恶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

书的后半部分,展示介绍了一些当时的画作,诗歌,及小作者。

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_第5张图片
孩子的画:逾越节聚会

逾越节聚会,是犹太人家族的传统仪式。他们会轮流朗读那本代代相传的经书。

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_第6张图片
孩子的画:我在公园里

不论长到什么年龄,哪怕你已经年老,不能奔跑,你依然能够走在这张画里,为那枚秋叶而惊喜。你忍不住地叫着,看啊,这树叶,它是多么美丽!

《蝴蝶》(《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

---巴维尔.弗里德曼(被杀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二十三岁)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时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地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远无法被摧毁《像自由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