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华横溢 却仕途平平 著有太极图说 后成理学鼻祖

题记:本文由韩立坚老师供稿。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年-1073年),写了一篇奇文《爱莲说》,不到150字。“奇文相与析”,不妨抄录与诸君共享。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奇文虽短,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不但被一些辞典、散文集收录,而且进入了中学语文课堂,人们欣赏作者非同寻常的文采,也倾慕作者卓尔不群的品格。

这篇文章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状物言志。从文章的命名到文章的内容,都是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提出自己独爱莲花:你看那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清的流水洗涤也不显得妖媚,她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香气远播,亭亭玉立,你可以远远地欣赏它,但不可以亵玩它!不过,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莲花,只是作出一种铺陈,随即笔锋一转,把三花作比较,定出了三花各自的品格: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文章写到这里,都是品花,给出的是作者“独爱莲”的理由。文章结尾,作者发出了三叹: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叹贪恋富贵的俗人太多。

他才华横溢 却仕途平平 著有太极图说 后成理学鼻祖_第1张图片

作者借花喻人,特别赋予莲花君子的人格,莲花成为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或者说,作者写莲花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品行,写自己的人格,写自己的爱憎,写自己的追求。

虽然作者文章中的喻意非常明确,但我感到要真正读懂读透这篇文章,恐怕还要结合作者人一生来研读。

周敦颐,从小就志向不凡。十二、三岁时,与父亲谈将来志向,就说自己长大后并不想做官,而是想在孔孟学说的基础上,再吸收各家学说之精华,将儒家学说推进一步,以便正人心,辟邪说。父亲病故后,十四岁的周敦颐随母投奔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筑室于月岩,刻苦攻读,逐渐悟得“无极而太极”的道理,形成著名的《太极图说》,为其后逐步成为宋朝理学开山鼻祖奠定了学术基础。

周敦颐说自己不想当官,是说自己不想为做官钻营,但正如他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只作为莲花陪衬那样,他并不是要像陶渊明那样躲避现实当隐士,而是要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想匡正人心。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因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薄,以后一直在州县担任一些职务,官做的不大,但为官真的像莲花那样,“中通外直,不枝不蔓,香气远播,亭亭净植”,很有操守,很得民望。庆历四年(1044年),他调任南安(今大余)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囚犯,法不当死,但转运使王逵却决定处以极刑,众官虽觉不当,但摄于王逵权势,都不敢出面讲话。而周敦颐却出面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终于醒悟,收回了成命,囚犯免于死刑。(《宋史·道学》本传)

他才华横溢 却仕途平平 著有太极图说 后成理学鼻祖_第2张图片

熙宁一年(1069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他当时已值暮年,又抱病在身。他或独自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专事讲学。次年,57岁的周敦颐病逝。他留下了莲花池和绝世珍品《爱莲说》,后人筑“爱莲堂”、“爱莲亭”,加以凭吊和纪念。

他才华横溢 却仕途平平 著有太极图说 后成理学鼻祖_第3张图片

周敦颐以及他的《爱莲说》告诉我们:要为文,先做人;文品高,首先要人品高。写文章,实际上就是写人生。屈子《离骚》,司马《史记》,哪一个不是如此——这恐怕是对我们最深刻的启迪吧。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才华横溢 却仕途平平 著有太极图说 后成理学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