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互联网的

移动互联网浪潮就这么来了吗?要不怎么这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业外人士都开始涉猎其中。

文│肇启明

我的一个在大型门户网站的朋友和我聊天时说,现在的形势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把原来的东西重新再做一遍,要么自己颠覆自己,要么等待别人来颠覆。他说得有些模糊,但我理解他的意思。他之前是一家都市早报财经版的主笔,几经辗转被现在的单位高薪挖走,摇身一变成了IT人士。

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媒体人“触网”的故事,却远远不是什么高潮。在我的媒体朋友圈里,有去搞社交媒体营销的,有去电商做公关的,有一门心思扎进自媒体运营的,更有去拉来天使投资磨刀霍霍地涌入创业大潮的。归结共同点,都和互联网沾边儿。

一次我在机场候机时,翻了中信书店的十几本杂志,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与互联网相关。要么是报道互联网行业和企业家,要么是传统行业和企业家向互联网转型,要么是借助互联网来武装和营销自己的社交宠儿,甚至卷首和读者来信都不放过互联网。

创业潮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周边朋友要么成了淘宝的店主,要么成了电商的拥趸整天淘宝、京东不离口。无所不在的的“网”相互勾连,于是就成了难以逾越的“商”。商人、商业模式、商业未来,都离不开“网”。

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商业案例时,我们发现各种类型的互联网精英中成功者不少,但失败的更多,连环创业客也不在少数。趋势上来看,现在好像是第一次,创客们终于和那些业已成名的互联网大佬们“平起平坐”,机会均等。

中国最早宣告移动互联网到来的一波人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李开复。他领衔的创新工场所孵化的豌豆荚,最近获得了过亿美元的投资,已经实现了溢价增值的效应。他的微博书和粉丝经济,也证明了社交营销的魅力。但要说互联网营销做得最成功的,大多数人会说是小米,雷军用不到五年就完成了一家百亿美元公司的创造,连万科地产都要去他那儿取经。

移动互联网势如破竹之势,染指着所有的行业。雷军说,用互联网做任何事情事半功倍。而小米成功的秘诀只有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然后用互联网的手段去实现。

小米的故事早就风靡微博和微信圈了,甚至有媒体人跟雷军开玩笑,如果有哪个圈子不在疯转马云、马化腾和雷军的成功学,就算他输。结果他赢了。

用多少个排比句都没法形容这包罗万象,色彩玄幻的互联网大片儿。当人人都在说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时,就值得警惕。朋友在参加过一次有关企业家的“禅论坛”回来后讲述所见所闻:一个号称活佛的“80后”通过大屏幕放了一组和众明星的合影,然后在台上用手抠着牙讲了张小龙是怎么把微信做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

在地铁里,我也见过西装革履的销售人员拿着手机给新来的同事讲互联网营销。一度,好像每个人都想成为雷军,并且相信他们会成功。可我也记得开心网最火热的时候,媒体把他炒上了天。新浪微博火热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可当微信诞生以后,前面的产品大有成为炮灰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浪潮就这么来了吗?要不怎么这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业外人士都开始涉猎其中。所有寄生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创客们,他们好像并没发明什么,也没创新什么,充其量只是网络产业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已。

信息化浪潮的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产生新的革命性产品。届时,市场不会关心你们曾经多么风靡。

网络新产品颠覆着传统的一切,但同时也在自我颠覆。像雷军这样用两三年时间完成传统互联网十年所做的事儿,并且向格力这样的实业大佬发出战书一决高下,这样的故事也只有在当下才能成功。但也应该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雷军。

我在想的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代技术或模式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互联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