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信的Beijingmandarin公众号里,一连发了10来篇文章了吧,一直感觉有点微风徐来,波澜不惊的样子。你说了,才发10来篇,就让我们粉你,这也太贪心了吧?是啊,小小的我,默默地飘过。不过今天我来的目的不是卖乖,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我发现的小秘密。
2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祥林嫂一把,资源分享做起来,还是挺耗费时间的。
为了让老师们能节省备课的时间,迅速get提炼PPT中的精华,每个PPT分享前,都设置了一些前置思考题问题,一方面激发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引发思考,带着问题去看课件收获更大。
考虑到粉丝群中还有一些外籍CEO等商务人士,他们大部分来自于Linkedin中的分享,他们中文水平已经不错,但是读懂中文的商务内容毕竟有些难度,所以前置题目增加了英语的翻译。
为了节省时间,避免废话,我每篇PPT都尽量只挑干货,精悍短小,争取最少的时间,最大的收获。现在碎片化的时代,时间比钱更重要。
经过这样的考虑,PPT单篇的结构就确定了,就开始制作。因为PPT早先已经做好,所以只需要做前置思考题、还有英语翻译,排版就可以了。每一篇才花3个小时。如果再计算PPT课件的话,算上策划、制作PPT模板、找图,排版等各种工作,大概每个课件需要6个小时才,宝宝很累了。也就是说,每个文制作成本是9个小时呐。
为了下载方便,我贴心地设置了云盘,只要输入关键词,比如“餐桌”,就能无条件下载PPT课件了,无需分享到朋友圈,保留24小时,还要发回截图作证据才给下载种子,都是无条件的……
那么,这么辛苦,又没钱拿,到底为什么?
3
分享资源的心理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好为人师。早年我曾经在新浪博客上分享了大概有180多篇干货文章,当时这个博客号还被2014年前后的很多门户网站收录进去做推荐,那些都是日积月累的思考。
为什么写呢?因为我常年与高校、国际学校的老师打交道,对老师的PPT课件制作水平比较了解,觉得很多老师对PPT的认识定位、内容策划、排版美观总觉得差那么一截。
或者说,没有人像我这样,引导做了10来年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给国家做过,在企业做过,不仅做过PPT,还做了不少视频动画。内容方面,有语言的,有文化的。鄙人也偶尔接受高校的邀请,为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还有外籍人士的高端商务培训,各期培训中多少都会涉及到PPT的制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比别人做得好。
其实,这证明只是片面的看法,强中自有强中手,觉得自己牛,多半是因为见识得少。后来我发现国内外有不少老师热衷于研究技术,善于将教学与技术相结合,不但能做PPT课件,还能用storyline制作交互性更强的兼容PPT的课件,也有的用quizlet等能做到常态化课堂应用,所以,知道天外有天,就专心去做别的项目,也由于新浪博客后来变冷,微博上线,2015年后分享文章就搁笔了。
第二阶段,以文练脑。进入2017年上半年,有较多机会和一些外企的CEO或高管开展合作,发现他们其实和Uber公司一样,多少面临着在中国发展“水土不服”的情况。
但是他们的老大既然决定在中国发展,这些CEO和高管能做的,只好是加强语言能力,也就是尽快能学会说汉语,改不了“洋腔洋调”,但是可以用文化去弥补,多了解中国的风俗,特别上商业上的讲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山东咋地,河南咋地,黑龙江咋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些招数可以加快商业成功率。
记得刚开始,我用自己一个人做的PPT讲课。结果经常这样:他们听得经常觉得“不知所云”,讲不明白讲不透;或者,全停留在表面,说一些谁都知道的问题;对于他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却束手无策,提不出什么针对性的建议。
他们虽然表面和蔼,但是对这个课百般挑剔,或者失望,他们有时甚至怀疑,老师到底有没有商业经验。老师被学生质疑,那是多么地难堪沮丧啊。硬着头皮上下这个课来,遭遇过了很多坑,也积累了不少干货。他们对这个商务课程有一些很中肯(xi li)的意见,我都记录下来,偷偷滴加进了PPT课件里。
这个过程,对我的商业思维也是个磨炼,对中外商务文化上的差别更为敏感。说到底,这是一个思维的训练,PPT的分享,其实也有这些CEO高管的贡献,他们让这些课件更接地气,更有实操性,但是没有稿酬给他们。
第三阶段,结识大牛。这个微信号刚发布商务汉语课件后,粉丝量激增过几天。有在英国孔院的朋友,法国大学教中文的老师留言给我,说得谢谢我,这下商务汉语有得教了。原来没有接触过商业,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呢。群里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可以想象,未来的朋友更多啊!
除了亲爱的老师们,行业中原来只能仰望的专家大咖,还有商业性公司,有的给我发了项目合作、或者邀请讲课的信息。
其实,早在2000年后,新浪博客开设期间,就曾有出版社看到我分享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如何开展HSK在线教学》,外研社有位编辑留言,是否可以探讨出版。当时惰性比较强,拖拖拉拉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了。当时还有一个杂志主动邀约,共同策划,完成了一篇关于关于中国文化战略出海的文章发表在2014年杂志上。
微信号,就是团聚人脉的平台,文章,就是聚拢人脉的神器。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增加对你的了解,看到你的能力,你的资源,你的决心,这样有些事情上就可以互动起来,互通有无,互相成就。
这段经历,也给了两个启发和发力方向,那就是:在传统教学上,已经聚集了非常多的师资高手,但是在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及商务文化与实战的结合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弱的。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是教授或专家,但是可以长期持续做下去,持续研究、单点突破,形成体系,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应该有量变形成质变的爆发点。
4
其实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让大家来听故事的,而是建议每个人都抓住知识分享、知识付费,全社会对知识经济急迫需要的状态下,把自己擅长的那一面进行梳理、体系化、从高度上提升, 从深度上挖掘,拿出机构化的东西,在行业内进行分享。如果你在行业内没有太多积累,也可以将你的小爱好、小兴趣或者写作的特长,通过文字分享出来。
我知道一位老先生,他原来是国企的员工,后来退休了,就整天去钓鱼。这位老先生一辈子不爱别的,唯独只爱钓鱼。他也真是会钓,不但钓得最多,还最大。旁边的人钓不着鱼,眼瞅着老先生一条又一条地把鱼从水里拉出来,最后实在坐不住了,就忍不住过来向他请教,老先生也毫不保留,所以他很快就成了附近的名人,每次一出阵,一群的粉丝。
后来有做媒体的钓鱼粉丝提醒老先生,这么多宝贵的经验,何不分享出来?这样,就有更多人看见了,要不谁会整天跑到鱼塘边上来请教啊?
每个人都有好为人师那一面,也可以说乐于助人那一面,老先生也不例外。从此以后,他就动手写文章,后来还在知名的音频媒体平台聊天分享。因为他这些内容源于实践,都是些拧不出水的干货,而老先生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又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专业感”,结果后来他成了钓鱼这这一垂直领域的知名大咖。
你说你没听说过?那很正常,我得先问你,你喜欢钓鱼吗?你要不喜欢钓鱼,不知道老先生很正常。现在垂直领域的分享就是这样的特点:在一个垂直行业里人人都知道的大咖,换个行业就无人听闻过。
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在垂直行业里的发展。就像老先生,成名后,陆续有各种鱼食公司(用什么鱼食才能好钓鱼很关键),渔具公司、钓鱼配套用品都来找老先生了,老先生一推荐,马上卖光光。钓鱼这个产业看起来小,实际上也很大。一条好鱼竿就几千块!
所以,我们为何不尝试着去分享呢?尝试着写一些文字,发布在、发布在百度经验、头条、微博,或者喜马拉雅、映客等。一时半会没有粉丝量,点赞少也不要太在意。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过来人儿,我要跟大家分享下,虽然写作与分享很辛苦,但是收获非常大,不信你听我说:
第一,思考力大幅提升。自从写文章以来,我不再惰性求稳,我的生活也不仅停留教学上了。我要还关注正在快速变革的社会经济状态,我要关注全球的变动趋势,还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和瓶颈。为什么?因为你要分享思想,发声就得“发别人所未发”,就得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那么,思想从哪里来?一般经历4个阶段:广泛阅读,选择吸收,差异碰撞,思考有得。毋庸置疑,要有思想,阅读是最好的方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好的思想,沉淀在书里,供你反复揣摩,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吸收不了,那没办法。
如果智商一直在线,吸收得多,成长就很迅速,自己的身心日新月异。不过现在买纸质书的人少了,因为书路上带着太沉,挤地铁也是负担,放家里太占地方(北京寸土寸金),我推荐用“微信读书”,电子书比纸质书便宜很多,还跟朋友圈的人比赛,读书也需要氛围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群动物。
不愿意花钱买电子书,也不愿意花流量的宝宝,可以下载到自己手机上一些pdf版本好书。
读什么书呢?要读我觉得读两种书。一种是传统的经典,千锤百炼仍然口碑很好的书一定是好书,已经被千万人的智慧验证过了。
另一种是畅销书,但是你得选,因为有些“畅销书”是包装策划出来的。
怎么选呢?你得试看一下,如果它的思想性、语句看着都顺眼,也就是觉得“它就我的菜”,那就果断出手,不要犹豫。如果不是,就断然不买,现在好书都看不过来,干吗为难自己?你不信,买了也是扔一边不看浪费钱。
现在的书,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编写时就会照顾到读者的口味。真正负责任的作者,都不再像以前那些书一样,搞出一些长句子绕晕读者,显得自己有水平,需要做语法分析才能读懂,那种就是浪费时间生命!多读一些干货多的,写得实在的,和你气场相配的。这样收获是最大的。
和你气场相配的这些阅读,会融入到你的血液,成为你的思想。
另外,要对写下来的内容负责。不要随便说,因为会”误人子弟“,现在越是编造的所谓“新闻”,越容易泛滥,病毒式传播到处害人。不要说现在的主流媒体都那样,这是社会现象,很多媒体已经道德底线沦丧,完全功利化,变成人间流毒的发源地了。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总之,多读书、多读好书,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处处留心。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思考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第二,有安全感,扩宽就业领域。根据专家权威预测,有几个职业正在日益消亡过程中,首先是导游(已经消失),然后是司机(正在消失,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导致)。
未来5年内,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翻译和教师职业,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是数量会锐减、职业要求和能力模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相比体制内的老师,大部分对外汉语老师的境遇其实一直不是那么稳定。如果说编制内的岗位是“金饭碗”,那么游离在高校主流教师队伍之外的合同制教师,还有飘摇在社会培训机构的临时老师,真是分分钟可能被打碎的“纸饭碗”呀!
前段时间,看到五道口某培训机构招聘对外汉语老师的启示上,赫然写着“超过35岁,一概不考虑”!我想问,凭什么?为什么?!老师都是越老经验越丰富,难道对外汉语老师是吃脸饭的吗?真是岂有此理?这就是现状啊,虽然不合理,但是这个社会上的很多现象,就是这样猖狂而真实地存在着。我们只能用酸葡萄心理安慰自己,你不想请,我们还不想去呢!?
可是……不去的话,我去哪儿呢?
嫁个能挣钱的老公可能是最好的办法,可是金龟婿哪能轮到我去抢呢?很多看得上得都被抢光了呢?
宝宝没有安全感!什么时候,自己的前途,能自己做主??
当前恰逢好时机啊!你看,好多人靠着一支笔杆子就厉害起来了吗?你也许听过逻辑思维、凯叔讲故事,他们原来可都是拿国家饭碗的,后来看到自媒体的创业机会,决定下海,现在哪一个不是日进斗金?
那么,能写好的文章,就能有好的工作吗?就能保证好的收入吗?
在几年前,我当时读到一篇文章,说未来的所有的产品销售的主流,不是通过打电视广告、网络广告,而是通过各种自媒体的意见领袖,通过转介绍娓娓道来的、真实不虚的“文字的魅力”,构成最大的引流和购买行为。这些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你想想,你去淘宝天猫京东,你怎么决定买A而不是买B?是不是最终选择了那个用户购买最多,评价最好的?而促使你下定决心下单的,往往看到了其中某一条评论,一下子击垮了你的内心防线。
当你决定要为孩子买奶粉、为爱人买手机时,是否习惯了到网上百度一下,看看网上都怎么说的?打动你的不是广告,而是某一篇长长的图文并茂的文章。你选择的这篇文章,经常阅读量已经过10w。
显然,这个10w+的文章成了这个决策的意见领袖。各种同类产品,在这篇文案下,高下立判,让你心悦诚服地掏腰包,还感恩戴德地感谢写文章的人帮助你节省了那么多调查的时间。所以,对厂商而言,与其投入几十万放到茫茫的无效网络推广中,不如找高手,策划一些喜闻乐见、角度全面的文章,引导用户应该怎么做决策。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写作能力,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三大能力之一!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文字有温度,有情感,具有网络穿透力。未来,文案能力,决定你的生活质量。你要相信文字的力量。
文案就是这么重要。它可以决定一个企业、一个机机构,一款产品的生死。同样,它也可以让一个普通人,活到以前从没有过的酸爽。
未来社会,经济更为发达,经济结构会更加微小,通俗点就是公司会更多,个人都可以一个公司。所有的经济实体都需要宣传,都需要希望文案来传播、分享。你可以想象,有多少机构,需要多少写作文写得好的人呢?有多少单位,争抢着聘请您这位文案大拿呢?我这么说,你同意吗?
5
看到这里,也许你觉得也许自己确实需要提高一下自己的文案能力了。怎么提高呢?
我们不必拿自己去比“文案大咖”李欣频这样的明星作家。她现在靠版税都可以此生无憾地活着了。李欣频靠的是什么?无非 也是一支笔,一支出神入化、妙笔生花的笔。靠着这支笔,精巧地把握住现代人的发展焦虑,对症下药,直击痛点。
和我们不同的是,她看到任何小小的事物,都都心有所思,手有所写,让读的人“心有戚戚焉”。写作能力其实是一种坚持,一种习惯的结果。台湾的诚品书店靠着李欣频的文案,经营壮大,这些文案除了带来书籍的畅销,还成为书店的一个符号。
我知道,也许你和李欣频差得还很远,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只需要跟自己比,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努力,一步一步提高。谁说我们就一定不成呢,万一成了呢?我们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连写它一个月,每日500字,有信心吗?
我知道你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再给你个办法,和几个好友建一个“每天500字打卡群”,互相监督,防止偷懒。
6
最近一件事,也真让我见识到文案的价值。
最近朋友公司开发了一款产品,计划做网络广告投放。为保险起见,他找了一个文案大咖帮助策划。一期推广文案报价是20-30万,还没时间,因为明年上半年的档期也排满了。
一般人可能想,就一篇破稿子,给20万,太能忽悠了吧?朋友却认为30万也得花,因为这个文案大师,有过很多成功策划案例,比如策划某款饮料,文案发出后几个小时内,饮料公司就收到了30多万元的订单。这个策划大师,是个85后!
写好文案,真的很值钱!
你也许就是未来的文案高手!高手,咱们先写写今天的500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