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焦虑心理学(9~2)》 高曙霞 2019-03~09 周六 坚持分享第601天 晴

《读书:焦虑心理学(9~2)》 高曙霞 2019-03~09 周六 坚持分享第601天 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焦虑心理学》第九章(2)

四)越可怜的人,越可怕

杰西卡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茱莉亚的。那是一个与摄影展有关的私人Party,杰西卡和丈夫一起开了一家专门制作杂志的文化公司,想借此机会拓宽人脉。杰西卡记得很清楚,那天的茱莉亚看上去十分安静、柔弱,她总是静静聆听着别人的交流。出于礼貌,杰西卡也给了茱莉亚一张明信片,她很高兴地收下了。

后来,杰西卡和茱莉亚又在聚会上遇到过几次,两人成了朋友,尤其当杰西卡听说茱莉亚曾经遭遇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后,对她更加照顾。两人偶尔会一起逛街,喝喝咖啡,交流一下关于摄影的心得。

有一次,茱莉亚听说杰西卡要为一名摄影大师制作摄影集,她流露出了羡慕和向往的神情:“我真为你高兴,杰西卡,这是你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想接下来你会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是我们能一起合作,那该有多好啊!我想我可以做你的助手。”

一开始,杰西卡婉言谢绝了茱莉亚的好意,茱莉亚立刻蹙起了眉头,噘着嘴说:“亲爱的杰西卡,你知道我现在的处境很艰难。我好不容易在你的帮助下走出了离婚的阴霾,但如果我出去找别的工作,我又信不过人家。我想你是能在朋友需要时伸手拉对方一把的人。”茱莉亚这样说,让杰西卡感到很为难。这时,茱莉亚继续给杰西卡施加压力:“你是一个好运连连的人,不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那么美满,我只是想沾点你的运气而已。如果你把我当成你的朋友,一定会帮我的。”

不仅如此,茱莉亚还在各种杰西卡能看到的网络交流平台,比如脸谱网和维特网上发表自己的心情状态:“我深深地困于生活的苦难,见不到一丝阳光。现在,终于有了一线生机,能够让我逃出苦海,但它又在慢慢远离我!我真的就要一直这样痛苦地活下去吗?”这种类似的充满委屈和愁苦的“心声”一遍遍出现在杰西卡的视线里。渐渐地,她认为自己如果无视茱莉亚的请求,那简直成了十恶不赦的人。

就这样,茱莉亚一边奉承杰西卡的幸运与善良,一边强调自己悲凉的处境。最后,杰西卡屈服了。

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沉默不语的,有些受害者非常乐意和我们分享他们苦难的细节。茱莉亚或许曾经是一个失败婚姻的受害者,但她却用“装可怜”的招数让杰西卡相信,她就是那个可以让茱莉亚免受艰难生活困扰的人,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实,以她的水平和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与别人竞争的。

我们很容易会因为别人身心受过创伤,或者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而给予对方同情、关心和支持,这也是人们选择用装可怜来控制别人的原因。但是,不论无辜者怎样表现,他们无非有三个目的:(1)看看你对我做了什么;(2)看看你本该为我做的事;(3)这不是我的错。对于自己的错误和失落,他们不自我反省,反而找借口,把错误归咎于别人,让对方深感愧疚和不安。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当别人问他“要如何分辨什么人可以信任”时,他的答案经常会让人大吃一惊。因为在普通人眼里,不值得信赖的人总是与邪恶的行为、恶毒的言语联系在一起。但这位心理咨询师却说,这些特征都不可靠,最可靠的特征是:他们“装可怜”的戏码——操纵者的一大法宝并不是让我们感到恐惧,而是要博得我们的同情。

这位咨询师曾经去采访过一位诈骗犯。这个人并不暴力,而是比较喜欢用精心设计的投资骗局来诈骗别人的钱。在当时资历尚浅的咨询师看来,这种犯罪都是属于高智商犯罪,他对这名犯人充满了好奇。咨询师问他:“这辈子,对你来说,你最渴望什么?”他以为对方会回答“出狱”或是“财富”。但出乎预料的是,这个人毫不犹豫地答道:“哦,很简单,我最想要的就是别人的同情。”

个回答让咨询师着实大吃一惊,同时也引起了他的困惑和思考:为什么这个人——或者说有人——喜欢被人同情?

其实,对于用“可怜”操纵他人的“无辜者”来说,被操纵者的同情就等于无条件投降。产生同情的时候(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毫无防备的,而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来对付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才是可怜又可悲的工具

因此,在判断什么人可以信任的时候,请牢牢记住,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伤害他人或是做出过分的行为,却又经常装可怜博取你的同情,那么你就要小心,他极有可能就是个操纵者。这类人不见得生性凶残,但你面对他们时要谨慎

五)讨厌鬼也能“为我所用”

身边有一个很刻薄、很不友好的人,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这个人,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些人就好像鞋里的沙子,衣服里的头发一样,让人浑身不舒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出现各种摩擦和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遇到难以相处或讨厌的人,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不会给我们带来丝毫的帮助,相反,抵触情绪经过积累,还会让你变得性情暴躁无常,最终会被你表露出来,并传递给对方。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你们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尴尬。

某培训机构的露易丝最近感到特别的压抑,起因是学校从外地请来了一个课程指导。这个人比她大不了几岁,却非常强势,常常对她指手画脚。

尽管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而露易丝却不认为这个课程指导能力比自己强多少。露易丝对课程指导员的讨厌,对方也渐渐感觉到了,加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摩擦,最后,两人居然成了天天见面却连招呼也不打的“陌生人”。而露易丝身为下属,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讨不到任何好处。

抵触情绪会令你无法专心做事。认识到了这一点,你要努力去做的就是消除这种情绪。如果你能让你身边的讨厌鬼和你成为朋友,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一位官员曾批评美国总统林肯试图跟政敌做朋友,而林肯温和地回答说:“化敌为友,难道不就是在消灭敌人吗?”

那么,如何让那些讨厌鬼喜欢你,和你做朋友呢?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讨厌”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情绪,两个人互相不喜欢,并不见得是对方有什么过错,或者说我们自己哪里不好。那些使我们“出于本能地去抗拒”或者“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的人,也有可能和我们成为莫逆之交。

其实相对于“讨厌”来讲,“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更让人愉悦。所以我们更愿意自己是喜欢某个人的。试想,当你对某个人产生厌烦情绪时,自己是否会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良的情绪?所以,你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手段来使对方喜欢上你,同时使你喜欢上对方。先从小事做起,渐渐培养喜欢的情绪。

首先,你可以尝试增加接触次数,这是培养好感的一个好方法。只要通过接触次数的增加就可以逐渐消除双方的抵触,产生好感,这叫做“单纯接触效应”。

我们总是容易对和自己离得较近、跟自己交流得多的人产生好感。有时可能第一印象不太好,但通过反复多次接触,却会渐渐发现他的优点,从而让讨厌的情绪消除。

另外,“讨厌”和“喜欢”都会膨胀。当某个人有一点点令你讨厌,你就会渐渐觉得他越来越讨厌,甚至整个人都很讨厌,看他哪里都不顺眼。这种心理效应叫做“喇叭效应”。而当你觉得某个人有一点讨人喜欢之处,那么这种喜欢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强化,以至于到最后,他“整个人都令人喜欢”,他做的什么都让你感到满意。这种心理现象叫“哈罗效应”。

人际关系是有“弹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事物。在每一次与对方接触中,双方都在不断搜集对方的信息,形成对彼此的抽象认知。通过多次接触与交流,你与对方相互了解的程度会不断提升,人际关系弹性也就越大,即使交往中偶尔出点小状况,也会因为“弹性”而慢慢恢复

让别人对你由讨厌到喜欢还有一个很神奇的方法,那就是请求别人帮你做一件事情。心理学上叫“富兰克林效应”。

在富兰克林总统年轻的时候,曾经倾其所有投资了一家小印刷厂。当时,他特别想揽下为议会印文件的差事。然而议会中有一个重要的议员对富兰克林抱有成见,还曾公开斥骂过他。富兰克林的计划似乎是无法成功的。

然而,富兰克林决心让对方不再讨厌他。打听到此人的图书室里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富兰克林就给对方写了一封便笺,内容大概是,请求对方把那本书借给自己读几天,自己非常希望能一睹为快。很快,对方就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

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将书还给了对方,并且附上一封亲笔信,表示了自己诚恳的谢意。

结果在富兰克林的意料之中,经过这次的借书行为后,他们在议会里相遇时,对方居然开始主动跟富兰克林打起了招呼,并且表现得极为有礼。不仅如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对富兰克林的任何事都十分乐意帮忙,他们真的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请求别人帮忙”的心理办法非常有效。“善待过某人一次之后,人便会想要更多地对他好。”富兰克林这样说。如果别人什么事都不来拜托你,你便会觉得莫名的寂寞,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被别人依赖,有时候会收获一种成就感。

六)拆穿刁难者的心思

没有人真正关心别人的事

美国海军陆战队有个足智多谋、充满传奇色彩的少将——巴特勒少将。巴特勒年轻时急切渴望成名,希望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那时,稍微有一点批评都会令他心里很难过。不过30年的海军陆战队生活使他坚强多了。他说:“我曾被人骂得像条狗、蛇或臭鼬,还曾被诅咒专家诅咒过。所有英文词汇中最难听的词,我都被人骂过。现在听到有人骂我,我都懒得理睬。”

巴特勒对批评可能太过冷漠了,不过我们多数人却又过分重视了。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批评都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卡耐基在他的一部著作里说:“一位纽约《太阳报》记者来参观我的成人辅导课,然后写了一篇报道,大肆攻击我的工作和我个人。我火冒三丈,觉得这是对我的侮辱。我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主席吉尔,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澄清事实,以取代嘲讽抨击的评论。我发誓一定要让他受到惩罚。对于当时的我,我现在觉得惭愧。因为我后来意识到读到那篇文章的读者也许连一半都没有,即使看到的一半读者也未必把这篇报道当回事。而且读过的读者中又有大约一半会在几周内把这事抛到脑后。我也明白了没有人真正关心别人的事,因为人们一心只关心自己——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他们关注自己轻微的身体不适,都会重于关注你我的死讯。”

既然不公的批评避之不及,至少我们可以做些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让自己尽量免受批评造成的干扰。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要忽视所有的批评,而仅仅是不理会恶意的刁难

我们看看罗斯福总统夫人是如何看待恶意刁难的——很显然,她受尽了这类责难。她可算得上是拥有朋友最多,敌手也最多的白宫女主人了。

少女时代的罗斯福夫人曾经非常害羞,担心人们的恶言恶语,害怕别人的批评。有一天她向罗斯福总统的姐姐请教,她问:“我想做这样那样的事,可是又怕受人指责。”

罗斯福总统的姐姐凝视着罗斯福夫人,对她说:“只要你相信自己问心无愧,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罗斯福夫人说,在白宫中,那句话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她说:“做你问心无愧的事——因为反正会受到批评的。做某些事被骂,什么都不做也可能被骂。结果都一样。”这就是她的建议。

面对恶意批评,一笑了之

华尔街的美国国际公司总裁布鲁士被人问及他对别人的批评是否敏感时,他说:“对啊,年轻时我确实对别人的批评极其敏感,当时我渴求全公司人的认可,承认我是完美的。如果他们不承认这点,我就会很烦恼。为了取悦那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我往往会得罪另一个人。于是我又得安抚那个人,结果搞得一团糟,最后大家都有意见。最后我无奈地发现,越是为了避免别人对我个人的批评,我需要安抚的人就越多,同时得罪的人也越多。我只有安慰自己:‘既然你处于领导地位,就注定遭到批评,顺其自然吧!’这对我很有用,从此之后,我树立了一个原则,只管尽力而为,然后撑起一把伞,让如雨的批评顺伞滑落,而不再让批评留在心里,使自己难过。

美国作曲家迪姆·泰勒做得更超脱,他不但没有受到闲言碎语的伤害,还能在公众面前一笑了之。在周日下午的电台节目中,他做音乐评论。有个女人写信给他,侮辱他为“骗子、叛徒、毒蛇、白痴”,泰勒在他的自传《人与音乐》中提到这段往事:“我以为她只是随意说说的,于是在下周的广播中,我向所有的听众念出这封信。可几天后,我仍然收到同一个女人的来信,坚持她的恶意态度,还骂我是骗子、叛徒、毒蛇与白痴。”泰勒处理别人抨击的态度真令人钦佩,我们佩服的是他的诚挚、从容不迫以及幽默感。

在普林斯顿大学为学生团体演说时,美国企业家史瓦伯坦率讲出他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钢铁厂中的一位经验老到的德国老工人教他的。这个德国老工人跟另一位钢铁工人进行激烈争辩,结果别人把他扔到河里去了。“当我在办公室看到他时,他浑身都是泥。我问他到底是争论什么,别人会把他扔到河里。他说:‘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一笑了之。'”

施瓦伯把这个德国老工人的话——一笑了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句铭言对一个被恶言恶语攻击的人,尤其受用。你应付别人,会引起唇齿之争,如果你“一笑了之”,别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想想要是有人骂你愚蠢透顶,你一定会怒火冲天。我们来看看林肯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

林肯的军事部长斯丹顿就曾经这样毫不客气地指责林肯。斯丹顿是因为林肯干涉他的工作而生气。为了博取一些自私自利的政客的认同,林肯签署了一份兵团调动的命令。斯丹顿不仅拒绝执行命令,而且还指责林肯的行为愚蠢透顶。有人向林肯报告,林肯平静地回答:“如果斯丹顿骂我愚蠢,那肯定我是真笨,因为他几乎总是正确的。我会亲自跟他谈。”于是林肯真的去找斯丹顿。斯丹顿指出了他的这项命令的错误所在,最终林肯收回了成命。

大多数人遭人批评时,很少能心平气和地提醒自己,大多都会毫不犹豫地采取防卫姿态。人总是讨厌被批评,喜欢被赞美。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不要急于设法为自己辩护,因为只有头脑发热的人才会这样。让我们聪明点、谦虚些,正面看待批评,对的接受,错的不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焦虑心理学(9~2)》 高曙霞 2019-03~09 周六 坚持分享第601天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