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御宅族、非主流……90后、00后,你还记得这些“亚文化”吗?
作者|韩英春叶
随着中国首档Hip-hop文化推广节目《中国有嘻哈》的播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嘻哈文化”再一次成为了热搜;上线4小时播放量火速破亿,截止到26日,《中国有嘻哈》在骨朵网络上的排行仍呈现上升趋势,相关的媒体报道也围绕着嘻哈文化铺展开来。
(图片来源:骨朵网络)
肥大的牛仔裤,脚蹬滑板鞋,随时准备freestyle似乎变成了嘻哈风的标配,但更多的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嘻哈音乐,而是嘻哈所带来的服饰、肢体语言、思维方式。
但“嘻哈文化”并非独立存在,它是“亚文化”的一个分支机构。在“亚文化”庞大的体系下,还孕育了其他不同观念的网络文化,“御宅族”、“火星文”、“二次元”、“弹幕文化”等等都在年轻人中占据一席之地。
1
“亚文化”:要的就是趣味性和年轻化
现代亚文化中,90后、00后成为了这块市场上的中坚力量,追求个性,讲究趣味的他们,使得各种各样的亚文化诞生。在互联网盛行年代,亚文化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蓬勃,从线上到线下,从国内到国外,受众群体也逐日增多。
回想若干年前,QQ还是第一聊天工具时,“火星文”是90后们惯用的文字风格,还被贴上了“非主流”的标签;然而到了如今,每年都有新的热门词汇从各种亚文化中滋生出来,类似于“蓝瘦香菇”、“皮皮虾我们走”等都会出现在日常谈话中。
这些亚文化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二次元动漫、网络论坛等亚文化平台中,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将这些亚文化热词以最快的速度渗透到日常主流生活。亚文化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不管在那个时期,年轻群体永远是其第一拥护者;比如父母年轻时流行的喇叭裤、花衬衫、Disco,放到现在就成了“复古风”。
传统企业不敢为了推广品牌去冒着失去年轻用户的风险,但互联网不一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亚文化植入到自身的品牌中。
2
“亚文化”背后的商业格局
说到“亚文化”背后的商业格局,最大的市场就是二次元,围绕这个IP的衍生品也变得丰富。在核心二次元用户稳定增长的同时,二次元文化不断向动漫,电影,手游渗透,泛二次元的用户规模也随之壮大,截止到2017年,二次元文化已覆盖3.08亿人,其中95后学生党是主要用户群。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AcFun和Bilibil可以说是二次元死忠粉的根据地;平台上囊括了各类动漫、游戏内容,用户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来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弹幕文化”也慢慢植入到视频平台上,有别于A站,B站的悬浮式评论更受欢迎,为了看弹幕点开视频的用户也不在少数;从艾瑞咨询对二次元用户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因为二次元而关注ACG的人群已有81.2%,并且每年都在递增。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我们从B站上找了个例子,截止到2016年12月30日,B站数据显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36话动画共计播放4315.1万次,弹幕总数达到108.2万。
仅仅是视频已无法满足“二次元文化”粉丝的需求,从而发展了网络手游、游戏电影IP。虽然游戏和电影同属“亚文化”下的产物,但是电影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而游戏仍在“亚文化”的圈子里。2016年上映的《魔兽》上映16天的累计票房就突破了14亿元,当下最火爆的《王者荣耀》同样拥有5000万日活量的用户,腾讯也为此获得了60亿元的营收。
“二次元文化”占了利润的大头,即便想开创新的作品去赶超热门IP也实属不易,因此有企业瞄准了新型“亚文化”产物——的“丧文化”;2017上半年最抢眼的营销案例,非网易和饿了么联手推出的“丧茶”莫属,话题的搜索指数升至185万,开业2小时就在各大媒体圈奔走相告。
3
“亚文化”的发展势头
似乎大部分的“亚文化”产物都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全因“亚文化”自带的颠覆性质和时尚趣味性,年轻人的活跃思维,不愿墨守陈规,追求新奇事物的欲望正巧与“亚文化“相符,也促使”亚文化“的快速发展势头。
“亚文化”虽然为主流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但毕竟和主流文化相抵触,而网络因其自由开放的特征,为“亚文化”发展贡献了一个良好的场所;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越来越多被视为异类的“亚文化”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当多元的“亚文化”融入到主流文化中时,更多的年轻群体自然得到了主流文化的价值理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亚文化”日益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生活,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流文化更大,专属于某个“亚文化”的特性会毫不吝啬的反映在这个群体中,这或许就是“亚文化”能触及到人心深处的魅力吧。
-END-
韩英春叶
微信号 : hanyingchunye
Via人物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