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中陈廷敬形象分析

《大清相国》是著名官场小说作家王跃文为数不多的长篇历史官场小说之一。在这本书里,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作为这部长篇历史官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其个人的个性对其仕途乃至人生都影响深远。

在进行分析人物形象之前,有必要对陈廷敬的一生进行一些了解。

明崇祯十二年,陈廷敬出生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家境优渥,家教良好。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一人与他同名姓,朝廷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成为一代名臣。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位,后世自此无相。因此,在《大清相国》中的“相国”实际上是指陈廷敬权高如相。事实上,陈廷敬最后的职位是文渊阁大学士。

《大清相国》里的陈廷敬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以擅写官场小说闻名的王跃文笔下,更像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形象、一种行为的标杆。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实际上也许并不一定担的起康熙帝"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这八字溢美称赞之语。但这本小说正是因为以历史为骨,艺术为肉,方能脱胎于历史文献,高于一般文学作品。

作者王跃文曾说:“我其实是自愿陷入这种古典审美范式的,与其说是写了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不如说我希望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可见在他的作品中,陈敬廷的形象是非常独特而光辉的。那么,在《大清相国》这部官场历史小说中,王跃文刻画的陈廷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清廉正直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陈廷敬一生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此举不仅对于当时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后世官员恪守底线、保持节操树立了典范。

2.能力出众

陈廷敬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3.才华横溢

陈廷敬一生撰有多部著书籍,书中虽正面着墨不多,但亦有不少侧面涉及之处。仅是从书中陈廷敬的谈吐风度,亦可略窥一二。更何况陈廷敬二十一岁即超过其父的名次,中了进士。后来,更是编纂出了字数达四万三千之多的洋洋大作,《康熙字典》。

4.中庸真我

王跃文塑造的陈廷敬形象并不是高大全的。在特定的具体情况下,他有时也委曲求全,有时也违心办事,有时也投鼠忌器,不像老百姓喜欢的海瑞或包拯,正得近乎刚烈,直得几乎固执。就像那次他到山东查富伦假报丰收一案,却并不参劾富伦,反而还去帮他。因为他知道,富伦同康熙渊源太深,如果冒冒失失参富伦,不仅人参不下来,该干的事也办不好,自己要吃亏,百姓也要遭殃。

所谓“过直易折”,陈廷敬的智慧在于不是死脑筋,外圆内方,讲究变通。这样的个性使他脱离了传统单纯的英雄形象,反而增加了几分人性的真实感,复杂而真实。



总的来说,我认为作者王跃文自己对他笔下的大清相国陈廷敬概括的还是挺贴切的,他说陈廷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相比同时代的官员,陈廷敬的才华、才干、性格、品德确实都是上品。中国历史上效法圣贤为人处世的知识分子确实不少,而能像陈廷敬一样将圣贤之法践于仕途的,可谓少之又少。

正如作家樊家勤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分析陈敬廷的思想性格与人物形象的一大重要原因,以古人为镜,鉴照后来者。

                                   


                                现代名家专题期末小论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清帝国》中陈廷敬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