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1张图片


图里的这个人,是NASA航天员詹姆斯·莱利,《星球大战》上映三十周年的时候,他将星战中的一把光剑道具带上了发现号航天飞机,送上了国际空间站。以此纪念星战带给他们的科学启示。


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中,有多少人是知道《星球大战》这个系列的。我得承认,这是个老牌的IP了。


我第一次看星战电影还是在小学,是学校组织的。光剑、飞行器、大反派的原力锁喉,给了我和我的同龄人无数想象的空间。那段时间,操场上的男孩子们打闹时,都假装拿着光剑,一边甩着胳膊比划,一边嘴里还给配上“嗡嗡”的光剑音效。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2张图片


可能有童年回忆的加成吧,星战在我心里一直有很特殊的地位,我就这么从小学追到了现在,持续了十多年。而在这十多年间,我一共被感动过2次,而且每一次都不是因为情节本身那么简单,而是因为科幻和科技。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3张图片

塔图因的落日


大漠之上,是泛着红光的天空,那里挂着两个太阳,它们正缓缓坠入地平线下。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记得这摄人心魄的一幕。


这里是影片主角卢克·天行者的家乡“塔图因”(Tatooine), 他望向落日的这个场景,是影史上最有名的镜头之一。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4张图片


按照电影的设定,塔图因是一颗巨大的沙漠行星,由于沙子含钠量高,从太空中望去,呈现出了发光的金黄色。因为处于独特的星系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气候,许多物种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这种科幻设定本就天马行空,没几个人当真。连电影里的星球地图,都是拿火星照片冒充的,结果没想到……


2011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科学家通过开普勒探测器发现了第一颗围绕两个太阳运转的行星——开普勒-16b,和塔图因十分相似!而且,发现它的科学家在非正式的场合里,一直用塔图因称呼它。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5张图片

艺术家笔下的开普勒-16b和其母星


消息公布后,网上到处都在讨论行星宜不宜居、有没有生命存在什么的,但对我来说,它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个从幻想走到现实世界的塔图因星球,让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科幻和现实交汇的美妙。


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说:科幻的魅力,在于成真。


因为它和其他题材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能提供有趣的故事,还能提供一种对未来的遐想,让人情不自禁想要去比较。当这些进步确确实实发生时,我居然可以身在其中,并因星战得以窥见未来的奥妙,何其有幸!


有个外国小哥,造了个脑控的BB-8!


BB-8是一个球形助手机器人,在《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中首次登场,不但能处理飞船的修理工作,还承担过拯救人类主角的重任。


电影上映后,BB-8由于呆萌可爱、行走方式特别,吸引了大量关注,和人类演员一样,有了自己的粉丝,相同造型的周边也卖得十分火爆。


我的朋友跟我一起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散场后我问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未来的机器人长什么样我不知道,但你要是问我现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那就是BB-8这样的了!


嗯,不止你一个人这么想。


IBM研发工程师约书亚·卡尔(Joshua Carr) 是个科幻迷,觉得原力操控心灵那套通过科技手段就能实现。而且“有一个机器人比有光剑靠谱多了!”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6张图片


他找来一个BB-8玩具机器人,用智能头盔收集自己的脑电波数据,再将数据上传到IBM云计算平台,通过IBM Watson把数据处理成BB-8可以理解的信号指令,让BB-8能够按照他脑中所想行动起来。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7张图片



这套技术,有个更专业的说法,叫物联网。




卡尔认为,意念控制设备在未来将会越来越普遍。不用翻遥控器,进家门之前把空调先开好,咖啡煮上,想要让机器人助手做什么,动动脑子就好,嘴皮子都不用动一下。科幻里的场景,科技手段都能帮你实现。


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_第8张图片


他还有句名言:任何程序员都可以在IBM云平台上构建出科技驱动的“原力”。


技术宅真是可爱啊……


他们能不能拯救世界我不知道,但看到他脑控BB-8跑来跑去的样子,我确实被感动了一下,真的觉得科技让生活更有趣、更美好了一些。


英国作家、发明家阿瑟·克拉克曾说过:“发现可能性的界限,其唯一办法就是越过这个界限,到不可能中去。”


IBM的科技正在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这些界限,拉近与科幻的距离,认知型的物联网、服务于医疗的人工智能、开放的量子计算……这些原本只存在于科幻世界中的概念,正在通过科技一步步实现。


如果说科幻作品是“What if”的艺术,最高境界是基于当下推演未来,那么科技的作用就是为我们亲自创造未来,在那背后,是属于人类的荣光,远比科幻作品本身更加不凡。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星战世界搬进地球!颤抖吧,你们对科幻(jì)的力量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