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我的回乡记

(一)放假回村

      1月4日,我踏上了回家的火车。与几个老乡一起,我们不约而同的买到了同一个隔间的铺位。火车正点徐徐从长春站始发,向3000多公里外的广西南宁进发。一切都显得那样的顺利。虽然此时春运还没开始,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但是车站里依然是人满为患,车厢里也有很多人。车厢里的乘客中不乏南下广西桂林、北海,海南三亚旅游的东北人。从他们讲话的纯东北口音可以听出来。这社会就是这样:贫富差距过大。穷人为了家庭和生计劳碌奔波,富人到处周游玩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些现象不足为奇。火车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向南挺近。听闻近日我国中东部有多省份突降暴雪。我不以为然,感觉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后来听老乡们讨论比我们提前一天回家老乡的火车困在河北衡水附近已经一天多了。然而我依然不紧不慢,我觉得我的运气不至于那么差。我心里暗暗想着:哼,到时候看我们的火车超过他们的火车,直接掠过衡水。火车过了沈阳北站,此时东北的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这个点在南方应该还是亮堂堂的,这就是时差!同行老乡的室友刚好就从困在昨天的火车上。她不停地打电话跟她们商量。我觉得整节车厢始终都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就我那几个老乡在那里喋喋不休。我也吃插不上什么嘴,也就不和她们不多说什么。我在老乡QQ群里找到了一个关于多趟火车,终到南宁晚点的图片,再配上一些文字就发到空间和朋友圈里,制造一点紧张的气氛。泡了桶泡面加肠加鸡腿,这就是火车上我的晚餐。吃完便和我老乡打起了斗地主。不知道为何平时玩斗地主多少能赢几盘,怎么老是输啊?不玩了,头晕的厉害,可能是空调车厢密不透风的缘故吧,我便躺在自己的铺位上睡觉了。动荡的车厢根本就睡不着,眼睛虽然是闭着的,但是老乡们谈话的内容我都能清晰的听见。躺了一会儿,实在是无法入睡,索性就起来玩手机。我此时觉得火车实在是太慢,太慢了,从中午开到晚上八九点居然还没离开东北的地盘?长途火车真是难熬。或许是因为火车票便宜,才会有许多人选择乘火车出行吧,其中以打工者、学生党为主。有钱人大多数都选择快捷的高铁和飞机了吧。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十点,车厢灭灯了,大家都拉下了车帘睡去了。我也躺下了,头晕的厉害,我觉得自己根本就睡不下,玩了一会儿手机,快没电了才睡去。至于什么时候睡着,我自己都不懂。黑漆漆的车厢,我朦朦胧胧的听见有人在讲话,是讲关于好像火车走不了的消息,老乡们好像也醒了。然后我摸起枕头下面的手机一看,此时已经是凌晨时分。不一会儿车厢里的灯就亮了,列车长过来通知说火车走不了,要折返长春,大家可以选择在天津下车或者返回长春。整个车厢的人都醒了,有的乘客都在讨论,有的乘客还睡眼朦胧的恋在被窝里。列车长通知大家需要退票的乘客赶紧到他那儿拿票,因为火车马上就要到天津站了。和老乡们商量,一致同意在天津下火车,不回长春了。多趟火车停运天津站,天津站内除了人还是人。我们几个老乡从凌晨排队到早上六七点,见证了太多的拥挤、插队、大喊大叫、不讲道理、圆滑的人,看来国民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呀。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也是回家心切吧。挤在人海中度过了半天,感叹回家一次真心不容易。退票、订机票、找酒店、游天津。6日23时23分,飞抵目的地南宁。老乡们道别,各回各家。我和在南宁工作的老姐,游玩了五天,11日终于回到村里。不是春运、胜似春运的经历,令人难忘。有的老乡甚至调侃说,一次回家的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2月1日中国一年一度被称为“世界最大规模周期性人口迁徙”的春运,拉开了序幕。

#还乡手记#我的回乡记_第1张图片
凌晨1点的天津火车站

(二)回村过年

      回家过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知不觉小年就到了,春运也迎来了客流高峰。我的家乡并没有多大变化,更没有见诸报端的“某某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某村发展某某产业全村脱贫致富”。我觉得那些新闻报道里的村庄,都是“别人的家乡”。不可否认的是村里的楼房又多了几栋,水泥路也修到了村里。但是自来水管里依然没有水,没有任何官方出来解释,且一直在搁置当中。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南下广东打工了。年轻人结婚后生小孩,把小孩留给父母带,然后打工去了,这几乎成了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极少部分的年轻人留在村里照顾小孩,接送小孩上下学。村里主要以中年人、老年人居多。主要从事玉米种植和种桑养蚕为主,生活上勉强还过得去,不算太贫困,也不算富裕。平时村民们都忙于农事,小山村总是显得很安静。准备过年了,在外务工的人们大包小包的回村里了,一时间村里热闹了不少。买了小汽车的,都把汽车开回来,停在自己家的门口空地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骄傲成就,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显摆炫耀。毕竟在许多农民眼中进城打工还买小汽车,这算什么回事,既要买昂贵的停车位,还要保养费,汽油费、过路费等等,只有老板才买得起,对于村民来说这都是不小的开支。自从二胎政策放开后,村里的小孩增多了,昔日的小山村,只有在红白喜事的时候才能听到稀罕的鞭炮声,现在在春节期间“如雷贯耳”。特别是除夕零点钟声之后,绚烂的烟花点缀在昔日之个宁静的小山村的夜空,响彻群山。一般在外打工的回来的人们都不甘示弱,买了很多的烟花爆竹来放。由于年前村里有人因病去世,所以大家今年都有所收敛了些,烟花明显比前几年少放了不少呢,只有为数不多的家放。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举杯共饮,祈盼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春节给全村人提供了欢聚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春节里大家喝酒吃肉,平时村里人家的冰箱都是空荡荡的,现在都塞得满满的,吃都来不及哩。村里老人们平常都会养些土鸡、土鸭,全都是五谷杂粮喂养,不放一点儿饲料,可谓是原汁原味的土鸡了。村里的人除了平时过节、请客,汤鸡作食之外,平时不会轻易汤鸡,特别是老人家,舍不得汤鸡吃肉。他们总是要养足够多的土鸡,待过年子女儿孙们回来了,共享这美味的土鸡肉,或者拿去拜年,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在外面打拼可吃不上这土鸡肉,吃到的都是那些用饲料喂养的鸡肉,那玩意儿没啥营养的。记得小时候还有人养年猪、杀年猪呢,村民们把猪养得肥肥胖胖的,到过年汤猪切肉,供全家人来吃,实在是吃不完的才会卖掉。众人一起灌血肠,也成了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但由于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养过年猪的已经很少了,现在村里基本上已经没人养猪,养鸡才是比较普遍的。过年本是高高兴兴的日子,但很多人都感叹过年不好玩,一点年味都没有。这可能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吧。拉家常,谈论一年在外工作的得与失,其乐融融的围坐在火堆旁的场景,属于那一代人的记忆,已经成为了过去式。除了照常给老人、小孩们发红包外,年轻人几乎都是人手一部手机,抱着手机在各种应用软件里疯狂的抢红包,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群发祝福语,还有就是聚众打麻将、打扑克、打“三公(一种赌博游戏)”。这些依然是村里过年的司空见惯的场景,平时看到新闻媒体上鼓吹的的农村的风气好了,赌博现象少了 。我觉得可能那股正气还没有吹到我们这个偏僻小山村吧。前几年每到春节,村委会都会组织各村屯开展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为过年增加点气氛。如今春节这些活动已经不复存在了,一方面因为比赛过后,“打球”最终演变成了“打架”的教训已经很深刻,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政策、资金的缘故。如今在春节里,年轻人普遍感觉比较乏味。

(三)离村回城

      相见时难别亦难,国人大年初六“话离别”。在初六过后村里的年轻人又要陆陆续续开始回到工作岗位为生活而奔波了。与众多在外务工的人一样,对他们来说,离别已经成为了常态。春节假期的团聚总是显得那么短暂。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节后都跟爸妈回城里,我自己一个人,没人陪我玩,我都会偷偷的躲在房间里哭。这是离别的不舍,亦是思念。每当家人看到我的鼻子的红红的,还说我是不是感冒,要我吃感冒药,事实上是这是心理上的“感冒”,而不是身体上的感冒。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是有点好笑,觉得自己真傻,好天真,真单纯。好笑归一码事,另一码事折射出了中国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孤独的现状。如今过年后的离别,我不再会哭了,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长大了,懂事了,坚强了,也可以说是习惯了吧,因为平时有手机联系就好。年复一年,网络上流行着说有一种爱叫做爸妈的后备箱。自家的两个叔叔又将踏上回城上班的路了。临行前一天,奶奶总是会包很多的粽子,尽量多的给儿子儿媳儿孙一点儿家的味道。临行这一天,爷爷奶奶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了一大堆东西,其中大部分都是吃的“土货”。叔叔们推辞说不拿不拿,吃不了那么多,城里头有得卖留给你们用吧、吃吧,拿不动那么多,但是爷爷奶奶最后还是把“土货”强塞给了叔叔婶婶们。大包小包一下子塞满了后备箱,其中有奶奶自己养的土鸡,她一大早起来就把鸡关在笼子里,生怕它乱跑。此外还有:自家种的花生、黄豆、黑豆、自家烹制的扣肉、自家腌制的腊肉、腊肠、自家土鸡下的土鸡蛋、土榨花生油和旱藕粉、土牛肉……网友们在网上发帖说后备箱不够用,下次开货车、面包车回家。是啊,无论你的后备箱多大,在爸妈的眼里永远不够。看着叔叔的车徐徐地开走,爷爷奶奶在后面观望好久好久。

#还乡手记#我的回乡记_第2张图片
特殊意味的粽子


还乡手记logo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乡手记#我的回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