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当年“凑出”了薛定谔方程(http://baike.baidu.com/view/551078.htm),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说:“够呛,因为它太丑太复杂了。”

这次是薛定谔对了,不过在现实世界中,多数时候是爱因斯坦说的对。

这个谚语在道教中有个“无为”的概念,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无为的含义其实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剔除那些不需要做的事情,剩下的简单的事情,才是值得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答案。

场景1(真实案例)

一次面试市场总监,来过两个人。

第一个先来了解公司情况,第二次拿来了一个PPT,好好讲讲她对市场的认识。结果,这个PPT中包罗万象,媒体,会议,网络,长期,短期,中期,高端,终端,低端……洋洋洒洒都提到了,但是就是回答不了“当前,我们公司应该怎么做市场。”

第二个只来了一次,回答了我们的7个问题,答案中有5个与我们规划的相仿,2个超过我们规划。她之前在金山/用友/网易从事市场管理工作。

其中一个问题是:“应该怎样参会宣传?”答案是:“应该参加纵向市场的会,因为来的人比较高端(相比于横向市场的会),你们这个价位的产品,这个位置的人才会做主。”她就没有泛泛而谈:“横向的要参加,因为……;纵向的也不要错过,因为……;还有一种会……”

所以好的答案,是“那时……你们……这种产品……应该……”等诸多限制条件下的答案,这时候并非所有事情都值得做,而一定有最值得做的狭窄出路可走。如果道路仍然很宽,多半是根本没有找到道路。

一个高人,可惜后来没有机会与她共事。

其他场景

这些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1. 问:“这次拜访客户怎么样?”答:“很好,不过情况很复杂,回头我写个报告吧……”这个客户真的“很好”吗?肯定不。

2. 问:“这个项目能按时完成吗?”答:“如果……可能会……;但是……估计……;还有一种……那么……;看情况吧”

其实能这么回答,已经很棒了,尤其是能把“如果/但是/一种……”描述清楚。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个万能答案,事情怎么发展,都不会超出这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同时也太万能了,表明回答问题的人并不知道这些“如果/但是/一种……”到底哪个发生的概率更大,因此虽然万能,但是比之简单答案,用处不大。

有时候答案复杂了,包括万象,感觉对问题的认识很深,但实际上,对问题更深的认识,是知道到底什么事情真的会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限于条件和能力,难以找到真正的答案。这时候本谚语的意义是:如果自己的答案不简单,要认识到自己尚无正确答案,还需精进。比如回答问题2的项目经理,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分析得这么透彻,已经知道项目何时完成了。”而是要想“分析是分析完了,但是实际情况会是哪一种呢……”

这好比侦探赶到现场,嫌疑犯无外乎被警察堵在屋子里的几个人,但知道谁到底杀了人,才是正确答案。

 

一个题外话是有时候具体方案是复杂的,不能指望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无论方案多么复杂,一定要能最后被凝聚为一个简单的答案。

比如上面那位高人说:“要去参加纵向会”就是一个凝聚后的简单答案,但如何去,就是很复杂的方案。但如果她说“所有会都有参加的价值,因为……”那么方案尽管仍然很复杂,答案却已经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