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美国明尼苏达州。
心脏外科医生李拉海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永载史册的手术。
病人叫肖恩,还是个孩子,10岁时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但那时的心脏手术还停留在"低温六分钟"的阶段。
手术刀触及的器官必须是静止的,但心脏与生俱来的属性便是跳动。
因为得保证人体不会因血液循环中断而衰竭,所以只能通过降低人体温度的方法,利用心脏停跳的短短六分钟进行手术。
小手术还可以,但像肖恩这样的病例,六分钟是绝对不够的。
没有人敢给他动手术,等待着他的似乎只有死亡。
甚至连肖恩的妈妈,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除了李拉海。
他提出了自己那个近乎天马行空的疯狂想法——
找一名与肖恩血型相同的捐献者,把他的血管和肖恩的连在一起,让肖恩的血流经捐献者的心脏,维持血液循环系统的稳定。
简单点说就是,用捐献者的心脏给肖恩供血。
一旦手术失败,死的就不仅仅是肖恩了,还有那位勇敢的捐献者,李拉海也将因此成为千古罪人。
但他没有退缩。
最终,手术成功了。
自此之后,曾被认为是绝症的那些心脏疾病终于有了被治愈的可能,一度面临绝境的心脏外科研究也得以继续。
即使时隔半个多世纪,如今回过头来看这场手术,依然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怎么看像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
而这,只是现代外科手术发展道路上众多惊人事件的一例。
它们,都来自于最近央视播出的一部纪录片——
《手术两百年》
2019.6.22
纪录片界,有一句话常常被提起。
BBC出品,必属精品。
实际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咱家的一位纪录片大佬——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
像《河西走廊》《故宫》《航拍中国》...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有关普及知识的国内顶尖纪录片,都是央视出品。
目前知道这部作品的人并不算多,豆瓣上只有寥寥千余人标记。
但看过的都说好。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看央视的纪录片,就像在挖宝。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
一共八集。
主要讲述外科手术的历史及其发展。
乍一听,像是部枯燥乏味的科教片,更何况还是偏理性的医学。
没想到8集刷下来,越看越嗨。
科学肯定是科学的。
而且为了保证片子的权威性,制作团队不惜历时3年,遍访12个国家,采访了数十位医学界大佬,请来多位中国院士作为顾问。
但,绝不枯燥。
替纪录片配音的,是姜广涛,配过《泰坦尼克号》(DVD版),担任过《琅琊榜》《伪装者》《大鱼海棠》的配音导演。
替片子配乐的,是国家级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
叙述上,从古至今,由起源到发展,案例都是精挑细选,精彩且重要,每集独立成片,却又呈循序渐进之势。
形式上,对于那些略显枯燥,难以细述的部分,片子采用了动画和演示的方式。
文案上,没什么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总之,对普通观众十分友好。
【下文涉及剧透】
我们说回片子。
手术,一个即使你还未经历过,也一定听过的词语。
如今已是21世纪,小到缝合伤口,大到开刀,人多多少少总会经历一些手术,我们也早已见怪不怪。
你可能很难相信,它的发展之路上其实充满了数不清的黑暗、禁忌与曲折。
有惨痛的。
自中世纪开始,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截肢就是最常见的手术。
但如何止血,却迟迟未能很好地解决。
当时军医们常用的止血工具没有别的,只有最简单的烙铁。
等烧红了,往伤口上狠狠一按。
血是止住了,可伤口周围皮肤和肌肉也被完全烧坏了,感染几率只高不低。
能不能活下来,全凭运气。
有让人瞠目结舌的。
在19世纪中期以前,如果你说:我不小心摔断了腿。
那将是一句听起来让人十分悲伤的话。
因为它基本宣告了你的死亡。
那时,还没有麻醉。
这意味着,不管是拔牙还是锯腿,你都得由头疼到尾。
医生们当然也尝试过各种方法,想减轻病人手术过程中的疼痛。
敲晕、灌醉、给病人服用致幻植物...
但病人大多会在剧痛中尖叫着醒过来,有些甚至会被痛死或者吓死。
因此在当时,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速度。
为了求快,史上还出现过一场著名的手术。
号称"伦敦第一快刀手"的罗伯特·李斯顿有一次给病人截肢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不小心把助手的两根手指给切掉了。
结果助手失血过多而死。
与此同时,病人的生殖器被切掉了一部分,术后感染而死。
据说,还有个围观手术的观众被当场吓死。
于是一场手术下来,死亡率高达300%。
也有走了弯路的。
当年,X射线首次被发现的时候,人人为之兴奋狂欢。
年轻女性们以拍摄X光片为时尚、标新立异的X光试鞋机成为鞋店的标配...
医学界更不必说。
能无需开膛破肚就能发现病灶,简直堪称医学史上前无古人的进步。
无数专家和学者一头钻进实验室,想着如何更好地用X射线造福全人类。
现在我们知道了,X射线是有辐射的。
但当初他们并不知道。
过多地接触X射线,让最早接触到X射线的那批优秀的学者、医生和科学家等几乎全军覆没。
德国汉堡的纪念碑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片中俯拾皆是:
不了解血型机制胡乱输血,导致病人血凝而死;
20世纪40年代末,声称能治愈神经疾病的大脑额叶切除手术风靡全美,导致无数人因此丧失了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
而至于那些未被选入片中的心酸往事,天知道还有多少。
好在,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
曾经,外科医生们连手术三大基石(止血、麻醉、灭菌)都尚不知晓。
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做手术。
从开膛破肚,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手术创口,从只能靠经验和猜想看病,到纤毫毕现的医学影像诊断...
一个个当初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的医疗难题被逐个攻破,而这前后也才不过一二百年的时间。
这当然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事情。
其中最大的功臣,当属那些身先士卒的医学先驱们。
1846年10月16日,威廉·莫顿第一次成功把乙醚作为麻醉剂引入了手术。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为了试验乙醚的麻醉效果,他曾亲身上阵。
当时的他还并不清楚乙醚的安全用量。
如果不是因为浸了乙醚的手帕从脸上掉落,他恐怕早已一命呜呼了。
现在,麻醉已经被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外科治疗中,还发展出了专门的学科和职业。
这一切,都源于一百多年前莫顿的那场以身犯险。
像莫顿这样的,算是幸运的。
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又得以功成名就,载入史册。
但更多的先驱者们,遭受的往往是来自于传统派们无情的打击和嘲讽。
1929年,泌尿科医生福斯曼拿自己做了个实验。
他用手术刀切开自己的静脉,将导尿管插入其中。
在X射线的指引下,他缓慢地把导尿管推到了心脏位置。
作为一名医生,福斯曼对这项实验的危险性再清楚不过:导尿管在穿过身体的过程中,有可能引起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
他开创了一个介入治疗的时代,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可这个奖,却迟到了整整27年。
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这项实验简陋而危险,是在哗众取宠。
一百多年前,医生们并不了解感染的危害。
很多医生前脚解剖完,后脚就进了产室替妇女接生。
不戴口罩,不换衣服,很多时候甚至连手都不愿意洗...
因此,当时欧洲的术后产褥热感染率高得可怕。
当27岁的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注意到这一点,提议所有医生在手术前都应该用漂白粉反复洗手的时候,却遭到了无情的嘲笑。
肆虐全欧洲的产褥热这么简单就能被阻止?
简直荒谬。
如今,术前洗手、灭菌已经成为所有医务人员的共识。
但当初,塞麦尔维斯却被赶出了工作的医学院,最后孤独老死于一家疯人院里。
终其一生,他都在向所有人宣传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陈旧的观念,匮乏的想象,科技的落后...
无论哪一个,都是伫立在这些医学先驱面前的,凶险陡峭的高山。
但他们从未退缩过。
塞麦尔维斯在他所著的《产褥热的病原:症状和预防》曾写过一句话:
即使我无法活着看到人类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那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
正是对这群人的最好注解。
在无数的质疑声中,医学先驱们以过人的勇气,非凡的智慧,必胜的决心,将外科学从黑暗一步步带入了光明。
今天,医学的发展早已如同科幻片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面容被毁的女孩,可以通过移植自己身上的皮肤和血管,重新长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脸;
失去双腿的学生,可以借着先进的人工智能,靠意念驱动机械腿帮助他行走;
甚至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可能培养出可供替换的人工心脏...
但刷完整部纪录片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下面的这两幕:
患有恶性肿瘤的洛红,已经时日无多了。
医生和他聊天的时候,她笑着说自己还不想这么快就走。
怕自己走了,没人照顾她的老伴儿。
医生回头问过洛红老伴,然后告诉她:他摇头了,他能照顾好自己。
其实哪里是老伴愿意摇头,只是在配合着医生,让洛红放宽心,不留遗憾地走。
柳叶刀终究有它到达不了的地方。
战胜不了癌症,那便竭尽全力,让患者学着与生命和解。
这一样是治疗。
还有一幕,是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解剖实验课上。
开课前,老师领着学生们庄严地向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集体致敬默哀。
实际上,即使是在非课堂的手术室里,捐献手术前的这项仪式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生们鞠这一躬,不只是对开创了解剖学的前辈,也不只是对面前的大体老师。
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回想前人——
因为不忍看妇女平白感染致死,塞麦尔维斯一辈子都在宣扬洗手规范;
因为不忍听拔牙人们的哀嚎,莫顿不惜以身试药...
医学的本质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治病。
而是源于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毫无疑问,医学一定会不断发展。
但救的,一定永远是人。
当初因为李拉海救下的肖恩,如今已经儿孙满堂。
对着镜头,他说:我基本上以健康的身体状况度过了我想要的一生,我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拥有了我想拥有的一切。
正因这生命来之不易,所以他倍加珍惜。
我不知道这份感恩能延续多少年。
但至少这一代——
那个当初自发参与手术的捐献者霍华德,和肖恩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那个当初肖恩康复时李拉海送给他的花瓶,还依然静静地立在家中的桌上。
肖恩时常看,鲜花也时常在。
(B站有,央视也有)
为伟大的医学先驱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