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这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至今仍是人类史上最严重的核泄露事故。


30年后,网易、腾讯等中国媒体携全新的报道手段、技术和创意,让那场灾难场景重现,深刻揭示那些被改变的生命、生活、人性和环境。


其中,创意H5再次发威,在朋友圈一度刷屏。而VR概念作品也不输阵势,天时地利正好。


Case 1:核辐射的回声


网易出品的《警告!你已进入史上最严重核事故隔离区》H5报道,在切尔诺贝利核泄露30周年当日,令微信朋友圈掀起了一股传播的核旋风。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1张图片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2张图片

这是一个特稿级的H5。在新闻圈混过的人都知道,特稿是非虚构写作的至高文本了,对逻辑构建和文字呈现都要求极高。那么,这个特稿级的H5呢?


该作品在包装和呈现方式上极具创意,用“会话体”触发呈现稿件内容,可视化和交互属性很强,短段落文字和图片交替出现,并适时给出选择按钮,让读者“参与”到报道中来。选择按钮的表达也很生动,读者可以“将时间拨回30年前看看”、“捡到一个事故亲历者的记忆瓶”,也可以“好奇心害死猫,不想知道”……


H5也为读者设置了两种阅读模式:“阅读完整特稿”和“用聊天的方式看”,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偏好自由选择。


“会话体”交互阅读模式,在大事件深度报道中,似乎尚属首次,这一新颖的表现形态为网易新闻此役赢得满堂彩。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3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访问H5



Case 2:不要惊慌,没有辐射


除了H5特稿,网易还推出了一个VR故事《不要惊慌,没有辐射!》,内容同样出色,而且植入了更多的技术元素。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4张图片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5张图片

还原30年前那场灾难,目前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借助VR设备,穿越到事发地“实地探访”。这部VR故事,有对话有旁白,有对事发前后的纪实性还原,有亲情家庭被瞬间撕裂的伤痛,也有各方应对灾难时的原生态模拟。 尤其是,里面人物形象采用了光绘手法,亦真亦幻,强化了无常感,令人唏嘘。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6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访问H5



Case 3:全景展示,末日之后


腾讯新闻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策划报道,除了重点打造视频报道、演播室直播采访事故亲历者和用户点评交互,还推出了全景图片作品《末日之后》。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7张图片

如果单纯从360度全景展示来看,这个H5从场景还原上应该说达到了目的,但鉴于时下炙手可热的VR概念应用,该作品的表现就显得有些不够前沿,在创意和技术应用两者的引领气质上均有所欠缺。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8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访问H5




核心提示

100期H5精彩案例合集,点击获取



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核事故30年后,这几个新媒体报道创意刷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