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136号】《绝杀慕尼黑》VS《慕尼黑》:一个慕尼黑,两种表达

【剪影136号】《绝杀慕尼黑》VS《慕尼黑》:一个慕尼黑,两种表达_第1张图片
《慕尼黑》剧照

同一个慕尼黑,在不同国家的电影中呈现不同样态,这是正常的,但这种正常的不同却别有一番意味,且耐人寻味。

机缘巧合之下,最近看了两部与慕尼黑惨案相关的电影,一部新俄罗斯2017年拍的《绝杀慕尼黑》今年才在中国上映,另一部则是斯皮尔伯格2005年的《慕尼黑》。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绕不开的事件慕尼黑惨案(Munich massacre)——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激进派组织“黑色九月”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


《绝少慕尼黑》剧照

《绝杀慕尼黑》以苏联篮球队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为内核,讲述了苏联人是怎么击败连续36年保持全胜记录的美国队的,慕尼黑惨案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

《慕尼黑》则直接从惨烈的绑架事件切入,让观影者直观地目睹了发生在以色列犹太人运动员身上的惨剧,并重点呈现了以色列人的复仇。

前者表达胜利来之不易,后者用复仇换来了更多的复仇。胜利的戏剧性及偶发性给当时的苏联带来了莫大的欢欣和激励,然而,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却以绑架、残害生命的极端形态呈现,伤害带来的是复仇,复仇换来的是进一步的伤害。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两国人陷入了互害的死循环,不能自拔。

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讲述的虽然是暗杀,但蕴含着深刻的反思、反省,当以色列负责暗杀行动的负责人让恢复健康的艾弗纳继续执行任务时,艾弗纳拒绝了。他认为这样“你杀我我杀你”的方式弥合不了两国间的裂痕。

然而,艾弗纳因领导过针对慕尼黑事件制造者的暗杀行动已经成为被暗杀对象,上了敌人的黑名单,就像他们把别人从名单上一个个消除一样,他最终命运很可能是被暗杀。


【剪影136号】《绝杀慕尼黑》VS《慕尼黑》:一个慕尼黑,两种表达_第2张图片
《慕尼黑》剧照,以色列暗杀小组的第一次行动。

虽然他不再执行暗杀任务,退出了,想过平常人的生活。但那些死在他抢下的生命会在夜晚、在他安静时浮现脑海,挥之不去。他已经无法正常生活,陪伴女儿时,看到路边停着一辆车,就怀疑是在跟踪自己,每日用警惕的眼神审视周围的一切,精神濒临崩溃。

以暴易暴,直接而爆裂,换来的却是更多的暴力。暴力这个工具是一柄双刃剑,伤害是相互的。

《绝杀慕尼黑》是依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苏联篮球队确实战胜了从无败绩的美国队,体育赛事没有永恒的霸主,国家争霸也没有永恒的霸主,城头的大王旗不可能永远飘扬。

今日纵横地球的世界警察美利坚也不可能永远跋扈下去,凤梨罐头是有有效期限的,国际霸主也是,过期了也就坏了,会逐渐走向腐烂。


【剪影136号】《绝杀慕尼黑》VS《慕尼黑》:一个慕尼黑,两种表达_第3张图片
《慕尼黑》剧照

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有切身之痛的犹太人,在2005年拍摄的《慕尼黑》看问题的视角更锐利,像一个拷问,谁制造了恐怖主义?以恐怖主义的手段对付恐怖主义是否能赢得这场战争?参与执行隐秘暗杀任务的人如何说服自己以及经历了残酷无情的杀戮洗礼后如何平复自己的内心?

大师毕竟是大师,相对而言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慕尼黑》立意更高远,虽然没有给出解药,但至少提出了问题,至少找到了病灶。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背景是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众所周知的是,双子塔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后倒塌,夷为平地。

《绝少慕尼黑》更多的还是存在争胜的对抗思维,虽然客观上苏联篮球队确实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国队,体育竞技可以看作战争的延伸,2017年该片在俄罗斯上映时,取得了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可见,战斗民族仍停留在对抗、战胜的欢愉和自我陶醉。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此外说一句题外话,拍篮球电影,还是有深厚篮球文化的美国拍的更好看,比如《卡特教练》《光荣之路》等。

【剪影136号】《绝杀慕尼黑》VS《慕尼黑》:一个慕尼黑,两种表达_第4张图片
《慕尼黑》剧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剪影136号】《绝杀慕尼黑》VS《慕尼黑》:一个慕尼黑,两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