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

在国内的时候,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不论是国际组织还是草根团队,对NGO这方面还是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参与了其中的一些项目。

2012年,我结束在国内的CSR及公益项目,趁着在国内S城与澳洲B市之间的来回穿梭的无聊空隙之间,开始了在澳洲NGO的实习和学习以便积累经验,同时也看到了NGO在澳洲的生存和运作状况。

澳洲NGO分为如下几类

1.国际组织:RedCross, SaveTheChildren,AusAID等

2.国家组织:Cancer Council,Heart Foundation,Lifeline,Headspace,Drug Arm,TAFE等

3.州立组织: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QLD

4.社区组织:按行政区域划分,比如每个社区都有Community Health,Neighbourhood Centre等

我首先找到的是Heart Foundation(心脏基金会)。该机构非常小部分的资金是由政府拨款。大多是靠募集而来的款项,其中遗嘱捐赠占到了50%。募得的款项一部分用来做科学研究,一部分用于支付行政开销。至于用途的比例,不得而知。

我所在的部门是客服部。起初我的任务是给不再捐款的、不愿捐款的客户写感谢信, 手写的感谢信而非打印件。

每个捐款者捐款超过2刀,都会收到一份打印的收据,供个人在年底报税抵税。

机构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部分是公益活动上收集来的,部分是跟代理买来的,是客户在其他各类活动中注册留下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里从配偶关系到历年捐赠历史到捐赠途径的喜好方式、喜好次数、喜好时间等等都会有记录。

对于买来的信息,根据法律,机构是不能电话或电邮给他们的,只有通过邮寄联系是合法的。同时也体现出邮政系统的重要性。

我写的感谢信就会附在回寄的捐赠收据里。(我的英语手写体还算是拿的出手,不然要露怯了。)在写信之前,我需要看过捐赠人在系统里的一些信息及最近反馈,根据捐赠人对机构的态度,写上合适的内容和感谢词。

慢慢的熟悉了庞大的系统,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细节。

若客户要求我们停止邮寄骚扰、需要更改地址信息、通知伴侣死亡都会由我输入复杂的数据库,输入的过程中需要留心客户过往捐赠历史,这样可以致电既往一直支持我们的客户,通过电话交流对对方致谢。

机构除开定期给客户邮寄募捐信息(根据实验室研究项目),逢年过节也会寄出募捐信和各种卡片。

这样的话,有些客户会接二连三的收到要求募捐的信件,的确是要被烦死了。而且每次的数目都在20-30刀之间,每次都捐,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次性捐赠达到250刀的,则会被列入VIP客户,有专员专门负责保持与他们的联系。

(想必大家有所耳闻英国有位老太,不堪慈善机构的各种捐赠请求,倾其所有之后,自杀身亡。其实,只要对此类捐款信简单说“不”,就可以避免悲剧人生。)

据我所知,其他的部门还有专门的负责撰稿说筹款故事的部门。重要的还有财务部和机构的两位老大。介于时间有限,我还没有摸清整个机构的构架。在和其他的志愿者交谈以后才知道志愿者遍布每个部门,工作从微小的到有一定责任性的。老年人的志愿者也很多,这边的孤寂老人多,他们选择来NGO做志愿者,贡献余热,结交朋友,打发生命里最后的寂寞时光。老年志愿者可以做的有整理文档,折叠信件,拨打年度感谢电话等等。

一些正式员工也是由当年做志愿者开始了在这里的时光。在这里工作的人心里并没有神圣的想法和付出的念头。对这里的员工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在一个良好声誉的机构里拿着一份不错的收入,从来没有过想要换工作的念头。

两个月后,圣诞假期的前夕,我决定结束这里的实习。专心于另一家机构的志愿者工作。因为在这里我所能培养的技能是枯燥简单的,客服的工作和我医疗公卫的背景几乎没有关系,即使能得到正式职位,也于我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与提升。同事的风格都非常的保守,办公室文化也很Old-Fashion,年轻的职员相对较少,而且。。。不实惠的感觉。。。这个真的很难形容,纯属个人意见。从做NGO的角度来说,太多的花费是用来支持如此庞大的客服系统,用来取悦捐赠者。年老孤寂的倒是喜欢有人关心他们,和他们聊天;但也有很多人拒绝捐钱是不喜欢这么花哨的募捐方式。

第二家的NGO是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Australia,我面试的职位是咨询热线,这和我很久以前做过的一份工作有相似,而且我有很强的专业背景,面试过后很快就得到了明确的回复,顺利上岗。

在这个岗位上,第一个月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先是熟悉各种缤纷的信息,我连天南地北都搞不清楚,大多数地名都不会念,更不要说听的懂了,也不知道具体方位,这样如何接听热线?!然后是各种精神疾病的名称、症状与治疗。精神疾病和生理疾病还真不是一回事,治疗方法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完全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在我的学习能力还比较顽强。。。每天回来都累瘫了。。。接下来是我们的业务内容,在一开始的工作里,总有我不知道但的确存在的业务项目。最后,就是跟着我的Team Leader/Supervisor/Manager不管怎么称呼都好,参加各种会议,包括和客户的,和其他部门的,团队例会,或整个机构的月会。其实我非常感谢这些让实习生迅速成长的机会。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1张图片
社区服务日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2张图片
瘾君子社区

先来说说这个机构的组织架构。

该机构上的总机构是Drug Awareness and Relief Foundation (Australia),由政府拨款,下面有三个分支机构,各自财务独立。三个机构分别是Drug Arm在整个澳洲非常有名的NGO(所以机构的Policy 流程 培训制度都非常完善),我所在的MHAA,和ACCS。其中以DrugArm为首,其他两个是其剥离出来的业务,进行独立发展和扩大。因为是政府出资,和大学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除开学术上的交流,还专门接受学生的实习(student placement),因此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志愿者以大学学生实习为主 (我真是好运啊),还帮学生出具实习证明。我的Leader人很好,才去两天,她就说我人这么好,让我以后找她开工作推荐信。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3张图片
童心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4张图片
手工

各个部门的运作也很像商业公司,开发新的项目,和市场部合作,宣传设计,把项目品牌打入社区,IT负责数据库等,网站建设可以外包。年轻人很多,想法就特别多,着装风格也是各异,可以时尚靓丽,但没有夸张和暴露的。

公司上层人物的职责是把握资金来源和流向。

中层管理是监督好自己部门的有效运作。

基层员工负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有任何心得或反馈,及时和中层交流,对业务进行改进。

在这里工作的人,同样是把工作当作工作来看,没有特别的神圣的使命感,但对自己有职业规划的想法。所以大家工作既轻松又努力,任何想法都可以说出来,不会有人调侃或奚落。

因为看中这家机构对自己职业规划的积极影响,让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实习。机构当中的有几个员工原本是在这里做毕业实习的,在毕业前夕双方确定雇佣关系。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5张图片
圣诞聚会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6张图片
圣诞聚会

同时,因为这家机构,我接触到了一些澳洲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通常由自己筹款,筹款方式五花八门,主要是在自己的小区里和自己的小区居民筹款,比如志愿者在当地商场门口摆摊卖热狗、汽水或气球等。筹得的钱可以举办一些社区居民喜欢的活动、讲座、兴趣班或互助小组。办公场地和活动场地由当地部门赞助。当地都有自己的广播电台,所以公益宣传可以得到免费的帮助。

满足社区基本要求、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组织也由政府赞助部分资金。

同时接受民众的各种形式捐款,吸纳各种志愿者。

非常草根的团体可以随民意而生,负责人离开或不再提供服务时,也可以选择结束。做公益除了帮助他人的目的,更多的是富足自己的精神,发挥自己在平日里展现不了的余热。做公益是自己的所需,而不只是受助人的所需。

志愿者是NGO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不是喂喂饭,说说故事,刷刷墙就算当过志愿者了。这里的志愿者长期稳定的在一个岗位工作,有时候甚至是责任重大、人命关天的工作,比如海滩上的救生员。志愿者能够长期稳定的在一个岗位工作,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工作的本身,能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能结交到对他们有帮助的朋友。我工作的两个机构里,志愿者可以嵌入在任何一个部门,而不是非要对外的社区活动,做一些没有技能的工作。

澳洲NGO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有自己的年报 Annual Report,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都可以在其网站上看到。年报之外,就是自己机构3年或5年的发展计划 Strategic Plan。

NGO覆盖的服务内容从流浪人群Homeless、年轻父母 Young Parents、抚育孩子Parenting、老年人Aged、障碍人士Disability到Seperated Parnter离婚夫妇都有涉及。如果说要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我看没有比NGO在做的事情更实在了,时时提供免费的信息与咨询服务。但我从来没听澳洲人喊过'创建和谐社会',走上和谐社会的道路,自然就不需要放在嘴上念了。

2014年,我做的第三家NGO是澳洲著名的RSPCA,专注于小动物保护与救援。机构要求志愿者承诺最低三个月的服务,因为机构需要付出培训等资源。对于刚从一份高压工作里辞职出来的我而言,与猫狗猪鸟鸡羊鸭牛马兔...等等这些动物打交道,是非常治愈的。虽然洗了无数个狗屋,铲了无数坨大便,被凤冠鹦鹉甜言蜜语引诱而被啄伤手指,被牛吹气,有的狗狗问你要吃的,不给还会欺侮你,要不就是跑起来我根本拉不住,基本都是大体型的狗,从小主人不好好教育,长大了还不懂事,就会被抛弃... 但这是一段非常臭、非常脏,非常开心的日子。猫狗入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关禁闭,同时接受各种检查,包括性格,不合适做宠物的,会进行安乐死,但这会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绝育是第二步。非常规范的操作,有效防治更多无辜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被人类照顾而经历各种苦难。

机构资金来源,除开政府少量资助,还有就是从小动物的领养费里出。领养费够你买宠物猫狗宝宝了,但是这意味着更多动物会被抛弃,更少动物会被领养,最终可能会面对安乐死。

幸福的小猪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7张图片
假装朋友的暴力鹦鹉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8张图片
憨狗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9张图片
强壮爪子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10张图片
快让我去和那些猪鸡狗养马牛一起玩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11张图片
我是谁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12张图片
你懂的
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_第13张图片
二哈!被这里反复收容
是不是女山羊也是爷爷脸?
瞧你那小样儿

最后的一个特点就是,NGO的项目都可以拿来写论文,这对学术机构来说是个互相合作的好机会,对写毕业论文的同学来说是个实习+收集论文题材内容的好地方。如果论文是英文的,还可以拿到国际上去发表。但不论中英文的学术文章,对机构本身的专业性和知名度都有正面的提升。

好的地方可以拿来直接用,不合适的地方也一定不要生搬硬套。不是外来的就是好的,但是好的就值得学一学。这就是我犹豫再三,决定把这段经历和感想写下来的原因。

我对澳洲的NGO认知还有限,有些地方可能说的还不全,欢迎留言、指正和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粗窥澳洲NGO -见闻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