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地跟随着傅真和铭基的脚步,走完了他们 Gap year 的下半程,像是完完整整地做了一个甘甜的美梦。
《泛若不系之舟》,内容和书名一样豁达而乐观,即探索自我,又时而忘我。下半程旅行始于印度开启的东南亚,最后在西藏傅真和铭基相遇相知的地方落下帷幕。整个旅行,都与“佛”字紧密相关,书中也多次提到对宗教的理解和思考。
路上的所见所闻,都给作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维度。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看到并尝试你之前难以想象的生活,你所不能理解的正是别人习以为常的。感谢傅真,不论是《最好金龟换酒》中的刺激,还是《泛若不系之舟》中的深刻,都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去探索更多的世界,迈向更远的远方。
印度。在我的印象中,这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地方。强奸案的频发、女性地位的低下、难以理解的种姓制度、“贱民”,宝莱坞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以及他们神乎其神的摩托车技术,都让我难以真正抛下成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个国度。
在旅行的开头,傅真讲了一个她印度同事罗伊的故事,罗伊有一个要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但是因为双方家庭的种姓和社会地位相差太远,女方父母打死都不同意。分分合合好几次后,勇敢的女孩偷出证件和罗伊登记结婚并立即飞往罗伊工作的伦敦。
“那片土地上传统深植而禁忌丛生,却也一直有人勇敢地打破命运释放灵魂。”在这个振奋消息的欢欣下,傅真和铭基来到了印度。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好,不可思议的坏。贫穷和富有,高贵和低贱的界线明了清晰,难以打破。“在印度,你的想象力无所事事,因为它已经被超越了。”
早就听说印度人有用左手擦屁股和用手吃饭的习惯,看到作者说“拉肚子已经成为非正式的印度旅游项目”时,我乐不可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直到后来他们来到了超圣果阿,我才开始也憧憬起来。这里有婆娑椰影和浪卷白沙,有淳朴的居民,和仿佛被施了魔咒一般停滞的时光。
在印度,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是作者在印度被问到过多次的问题,有时不仅要问“你”,连“你的父母”都会被问候到。而他们在向新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和家人时,也只会告诉你他们的工作。仿佛这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这个问题我还同友人讨论过,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间点上,我们好像很难有耐心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的性格是怎样的?……这些都好像不太重要,我们只想给别人贴上标签,他是做什么的?他发过几篇SCI?……我们宁可去关注一下些娱乐明星的八卦,也不肯去发现身旁的人波涛汹涌的内心。就是这么奇怪。
“You just can't walk away.”,这是本书让我几乎热泪盈框的一部分。作者的旅行方式并不走马观花,毕竟是辞职去旅行,所以在计划的时候也就包括上了完完全全地体验当地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和当地人交流,比如在海边小镇住两三周,在山区的学校封闭学习两周西班牙语,在佛院里面修内经等。这次,他们来到了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来做义工。期间,作者的一段心里话深深震撼到了我,我们总是太过于斤斤计较,其实做任何事情,自己无愧于心就好,既没有必要去计较付出与得到,也更没用资格去评价别人。
有关创办垂死之家的特蕾莎修女,我很喜欢她的一句名言“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但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这不仅让我想起各种做慈善工作的人们,总是会收到各种非议,因为人们对善行的宽容度要小于恶行,可能是天性多疑,总觉得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吧。可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友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记得当时看少年Pi的时候,就记得印度是各种宗教共存的国家,那时我还不懂为什么少年Pi没有选择无神论。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谈到了宗教是开启信仰和感受的世界的钥匙。所以在旅行的过程中,她开始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体验宗教,去寻找各种宗教之间共通的神圣而美丽的东西,而不是抱着受过“无神论”教育的优越感去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体系刻意地寻找它们的漏洞和局限性。其实,我觉得,无论科学还是宗教,都只是看待世界,通往内心的不同手段。很早以前的人们也坚信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是科学。我们了解的东西只是圆内的小小一块面积,圆外的世界有多大,是现在在圆里面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judge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才是对别人真正的尊重。
后来,他们又来到了泰国。因着《暹罗之恋》和《初恋这件小事》,我对这个阳光灿烂,热辣浪漫,少年少女都软软萌萌,眉清目秀的国度充满了好感。最让我欣赏的,莫过于泰国人民对性别的认知。每个人都应该有两种性别,一种是生理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心理上的性别认知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导致的。有的人幸运,两种性别一致,而对待那些不幸的人,泰国是我见过的至少在亚洲,态度最宽容友好的。
继续上路,这时,他们到了缅甸。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据说就是根据作者在缅甸的经历所写。这是一个独裁的国家,从上往下是都愚民的政策。正像鲁迅比喻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毁坏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缅甸正是如此。对缅甸我并不了解,但是通过作者的角度,我看到了缅甸的绝望和不幸,在感叹自己何其幸运的同时,也要肩负着他们的沉重前行。
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重返泰国的禅修。十日课程,只能在指定范围活动,不能与外界接触,不能交谈(包括眼神),不能阅读、写字、听音乐等。你所能依托和靠近的只有你的内心。看到这里我都要沸腾了,这听上去也太cool了!在课程开始的前四天,作者的修行都如坐针毡,思绪也总是跑来跑去,内心根本不受控制。禅修的原则是“过午不食”,“对食物的贪欲正是痛苦的起因,是应该在心中去除的东西。”这句话当时刺痛到了我,因为我从小就很爱吃啊,还记得我姥爷说爱吃的小孩没出息,可我就是控制不住寄几啊。后来,到了大四的时候,说来也奇怪,忽然就对食物无所求了,尤其是每次吃食堂,总有一种吃饭只是为了活着的感觉。大四一年,真的经历了很多事情,晚上常常失眠,经常崩溃大哭。可是在别人看来,我不应该有什么压力啊,毕业既不会失业也不会失恋。可是当时真的很难开心起来,可能是心里沉积了太多灰尘的缘故。
在禅修的时候,在静坐冥想的时候,作者看到了“那些错误、那些矛盾,那些令人心痛却无力改变的现实,以及那些不应该做出但却已经无法挽回的决定”,这就是内观,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个小心调整过的自我形象,而是一整个未经修改删节的真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刚刚想起就会立马跳过的记忆。直到现在,我都很难完整地去回忆那些对我而言很艰难的场面,每次都像一个鸵鸟一样,刚刚想起来,就会立马缩回去。不敢回看。
“你能改变只是因为你愿意被改变。”“最重要的在于诚实和有担当——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塌了。” “每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去。”
“所有的美都是伟大的奇迹,所有的平淡都蕴含诗意,所有的挫折都变成了花絮,所有的人都是对的人,所有的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所有的事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真正使我们迷失的是我们的无明,贪欲,不安全感,想走捷径。”“茫茫黑夜中漫游,若只是依靠外界的光亮,看到的便不是自己,而只是自己的影子。唯有点燃一盏心灯,看清内心世界,才能确知自己真正的方向所在。”泰戈尔写到“谁如命运似的催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跨步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