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教育、伦理、政治思想等﹞。而就其哲学思想,其重点有三:「心即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说;
认识王阳明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学说,主张人心是本源与人世间的唯一道德准则。故离开了心,便无宇宙、天地、万物,甚至鬼神。因此他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 , 的观点。所谓「理」,是指道德标准。他强调人类的道德标准都是天生而内在的,不是外界客 观存在的,更不是通过认知和学习而求到的。「一切『理』只从心生出,以心为根基。」
2 , 他也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与人事的道德规范,并不是连续的,即使如朱熹所说的格物,亦无法了 解仁、义、礼、智四端。王阳明由「心即理」学说中发展出「致良知」的学说。「良知」即是 天理,即是人心中至善的性,是早存在人心中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分辨善恶是非的 本性,是「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
3 , 强调「认识不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而是把吾心固有之良知至于事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 理。」
4 , 所谓「致良知」就是去尽人欲,从而把心中的善性发挥出来。「致良知」的方法就是去除私欲 蒙蔽,从而恢复良知的原来面目。正如王氏于其《传习录》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 也。政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5 ,「 致良知」不是凭空而成,而是一种认知的功夫,是透过实践和行动来达致的。王阳明重视身 体力行,故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6 , 他认为一切「知」都需要「行」,否则不可视为真知,教人不单要「静处体悟」天理,更要在 「事上磨练」,从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认识及实践天理。他又反对把「知」和「行」划为两件事。 他说:「一念发动处便是行」
7,即一个人只要有杀人放火的念头,即使他未进行,但亦等于放了火,杀了人。他十分重视人们的动机,因意念不正动机不良,已是有违天理。
评价
自从王学出现,受当时学者所欢迎,一时成了一种风气,阳明之门生遍天下。而自明中叶至清初,其学说成了主流。之所以其学普及数百年,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学冲破程朱理学以及儒学的束缚,推动了思想学术界之新风气。
王阳明把陆九渊学说发展为一套独特的学问。当王阳明未起之时,学界所仰奉为程朱学说,程朱教人要着力读书,讲明义理,尤其重视循序渐进,不愿学者好高鹜远,空言无实,以此为学者入德之门。此种治学方法,在朱熹时代曾被陆九渊批评为过于支离。到了明代,治程朱之学的学者,失去了程朱之学的精神,终日埋头古籍,认为程朱学说为金科玉律,不敢怀疑,结果弄到士气颓废,为自古所未有。到王阳明时,社会及士林风气,崇尚词句,诵道德学问,均不能应用到事业上去,阳明便提倡「知行合一」,教学者身体力行,一反朱学之迂腐。8
他从「吾心」、「良知」等出发的观点,在当时确起了某些破除迷信与开放思想的作用。
王阳明敢于怀疑并批评朱熹的学说。他以「心即理」、「致良知」等的主张,去反驳朱熹的学说,在当时引起了从朱熹旧说的传统解放出来的积极作用。他曾说: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9
王阳明提出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问题,并认为求学问的,「天下为公也」,而不以孔子与朱熹的「可得而私也」。10故阳明的提出是要打破程朱之学的垄断地位。
王阳明主张天理和一切道德标准皆在人心,不用向外界探求,人的「良知」便是真理所在。若有如王氏之观点出发,则人人的心都是一颗圣人的心,只要努力去做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便用不着孔子、朱子的教训,也不靠甚么经书典籍的陶冶,人人都可以为尧舜。这对于打破程朱学说的权威性,树立平常人的尊严和地位,确有巨大的力量。而其学说之浅易,直指本心,精简直截,自然易入人心,故支配当时之社会思忌而盛极一时。11所以自阳明之学出现后,门生遍天下,所以王学在晚明社会,风靡一时。而且,这对于儒学的平民化和世俗化,功劳亦至钜。
以上为王学之正面的评价。无论如何,王阳明的心学亦造成了若干负面的影响。王学被后世学者形容其学说为「空疏之弊」。王学之说,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之主张,本有勉励人从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而求人努力实践,在事上磨练,以至经世致用。而王阳明之说能够传承至今,亦可以证明他的思想是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其简易之学,却不免使人不重视事物知识的研究,易启空疏之弊。「致良知」之说又没有客观的准据,于是使人往往空谈心性,而轻视实践,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12事实证明,在王学的末流﹝明末﹞便出现了一批只知高谈心性,不重视学问之人、终日高喊「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满街都是圣人」的无德无学的浅薄士人。明代士风因此大坏,学术的空疏亦至于极点。明末之学术由是不振。明朝后期,王学风行,空疏浮陋,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是当时学界之通病。当时的士子只以四书五经作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而不知读书为何物。甚至有论认为,「通观整个明代,都没有产生博学淹通的学者,也没有坚实的著作留给后世,其学术之成功,远逊宋朝和清朝。」故此到了明清之际,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身历天崩地解的时代,痛定思痛,力主回复程朱格致知的治学传统,再次政力重建汉唐经学,以达到真正的经世致用的目的。而我国学术思想乃此再次转虚为实。13故对王学持反论者往往认为明朝沦亡是归因其学术的空疏所致。
浙江大学公开课:王阳明心学_导论:王阳明与阳明心学_网易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