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接纳自己与改变?

这是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第九讲:09丨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在前面的8次课中,我们已经讲到了改变应有的态度,阻碍改变的心理机制,以及引发改变的原则和方法。 最后这一讲,我想讲点跟前面不一样的内容,我想跟你一起来反思一下改变本身。

也许你会有些奇怪,我们为什么要反思改变呢?改变有什么不对吗?我们来学习一门自我发展的课程,不就是来学习改变的吗?

一方面,我们总是期待改变,对改变总是心存向往,这是对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事实上,想要改变本身就是把双刃剑。

我们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就是对现在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它也可能让你走上另外一条路,让你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重读《幸福课》——接纳与改变

有很多时候,人只是不想站在原地,而又不愿意奔跑才造成的焦虑不安,然后就有了不停地改变。很多人所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生活问题”,不如说是“生活的不如意”。

“问题”总让人误会,只要找到症结,换个零件,或者找到答案,就能恢复如初。可生活中的有些事,发生了就发生了,既无法修复,也没有答案。“不如意”则是说,我们总是期待生活应该往好的方向发展,可万一它拐到了别的方向,想要强扭着它,把它摁回正轨,却也是难上加难。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随生活顺流而下,在变化中努力适应它。

这么说来,真正的“生活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生活的不如意”。

可大部分人并不甘心。他们会用修理机器或者解难题的思路来跟问题死磕,即使收效甚微,也会自然地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方法不对。

哪怕是做高考试卷,一道难题不会,也可以先放放,做点别的。大部分人却不愿这样做。他们担心自己会在这里丢分。而如果还在努力,虽然没有结果,至少还有希望。

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很难,可悖论是,一旦承认在某些事上无能为力,你所能做的,反而多了。

改变的两个层次

事实上,改变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比如有的人不停地在跳槽。

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做同样的工作却带着不同的心态去做,像常举的事例,一个工人在砌墙,一个工人在建一栋大楼,一个工人在建设美丽的城市。

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第二序列改变”。

它来自一本叫《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规则》的书,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瓦兹拉威克在这本书里,讲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改变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改变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读读。强烈推荐读一读此书。

有效改变的标准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不完美,它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设计的。

比如:我们会偶尔焦虑、会失眠,会心情不好、会遇到各种挫折。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它是世界运行的常态。如果我们错把世界的不如意,当做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不仅没有效果,有时候还会变成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

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

身体或者心理受到伤害,会缓慢地恢复,这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所以,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不做改变,世界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么样的?

不能因为想要摆脱焦虑就急着改变,如果我们改变的企图打断了这种自然发展的历程,那它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变成问题。

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日子看起来越过越糊涂,其实却越过越清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09接纳自己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