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一个“Master”的神秘账号在各大围棋网站横扫顶尖职业棋手,中日韩第一人,柯洁、朴廷桓、井山裕太均败在此“人”手上。1月4日一早,Master大名出现在各大IT网站和体育网站。就在刚刚,“Master”以60胜0负1和的战绩收场。那唯一的一场和棋还是因为棋手陈耀烨掉线,系统自动判和(对抗人工智能的最好方法,果然是——拔掉网线)。
此前,Master强大的战斗力让人普遍猜测“大师”的背后就是2016年战胜李世石的AlphaGo升级版。
事实也是如此,Master取得59胜后,自称身份是AlphaGo团队的黄士杰博士,随后柯洁发布的微博也佐证了这一点,Master就是AlphaGo的升级版本。
我之前并不认为Master是AlphaGo的升级版本。
回顾2016年,谷歌AlphaGo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事件,不只是在科技界和体育界。早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之前,《Nature》杂志上就有关于AlphaGo的论文,把AlphaGo的原理讲清楚了。只要拥有庞大的计算资源,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能够投入经费组织资源,复制甚至超越AlphaGo并不是做不到。当AlphaGo击败李世石震惊世界的时候,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研究有积累的大公司并没有表现出震撼。
这次,Master背后必然有IT巨头的身影,但谷歌的嫌疑反而最小,因为其已经轰动过一次,同样的宣传方式没必要再用。谷歌的野心并不只是要做一个战胜人类围棋手的AlphaGo。这套人工智能一旦成熟,将用于灾害预测、医疗健康等更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没必要再在围棋上深究。
况且,这次人机对决,采取的是30秒一手的快棋。速度本就是电脑的优势,据说即使是和目前国产的一些人工智能下30秒一手的快棋,人类世界冠军也难有胜机。可以说,Master的60胜虽然惊人,但并不如AlphaGo那样令人信服。Master的幕后操盘手肯花大本钱投入经费组织资源,应该不只是为了获得人们的惊叹。
因此,我觉得Master应该是“其他团体或个人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
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是人工智能。在2016年的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选择为百度的未来押注人工智能。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李彦宏事无巨细的对百度人工智能的构成、功能、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定调:人工智能是百度核心的核心。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则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对百度人工智能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在分论坛中,百度主要业务线负责人更旁征博引,论证人工智能技术将帮助旗下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这个时候搞一个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大新闻出来无疑有利于未来的业务开展,提升潜在客户的信心,甚至可以承接一些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的订单。
与阿里巴巴和腾讯相比,目前百度的市值已经有较大差距,似乎要掉出BAT三巨头的阵营。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结束,对百度这个体量的公司而言,做受人欢迎的小工具、小应用并没有太大意义。要在这一成熟的格局里寻找一个机会,杀出重围做出入口级应用获得亿级用户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人工智能风口到来之前,在公共舆论上抢占技术制高点,塑造自己技术强大的形象,是百度急需做的事情。
2015年圣诞节,我有幸提前观影了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四季。节目中,百度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作为特别选手参赛,与人类“最强大脑”代表王峰对决并告捷。这期节目将于2017年1月6日首播。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后,下一个时代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所以百度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大举投入人工智能了。”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事实上,在近两年,李彦宏几乎每次在公众场合的亮相,反复强调的都是人工智能。2017年,应该是百度利用人工智能发力的一年。
基于以上考虑,我曾一度猜测,“大师”的背后,最大的可能就是百度。然而,谷歌却继AlphaGo之后再次用Master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什么赋予了“大师”的智能?
我对围棋并不太懂,只是略略知道一点规则,连以前的游戏机和PC机对手也下不过。这种规则既定的游戏,对人工智能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题。不过以前的算法,是穷尽所有可能进行最优选择,而围棋棋盘太大,变化太多,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现在的技术把世界数字化,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有了足够强的运算能力,人工智能也不再一味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而是变成对数据的处理。搞来人类的数千万盘对局,学习人类高手的招数,从海里数据中提取每一步可能下的几个点,通过深度学习引擎,不断提高选点水平,在选择了有限的点之后求出最优解。
赋予“大师”以智能的关键要素,就是大数据。一切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数据。有了数据之后,再经过系统性的整理变成信息;信息经过抽象加工,形成知识;知识相互主动关联,产生智能。智能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数据的问题。
处理数据是在非常短期的时间里,在一个具体重复发生的事情中利用海量数据来预测下一次的结果。这一预测方式,就是“深度学习”,或者叫“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被誉为拯救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式。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首次提出,到去年,这个概念刚好60岁。而深度学习的想法也已经存在好几十年,但是在近五六年才有所突破。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大公司积累的海量数据,第二就是超强的计算平台,可以使用这些海量数据。机器的智能水平将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和运算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升,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智能时代,谁是“大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变得实用化,距离我们很近,围棋的角逐只是预演。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2016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大家都在押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尚不明朗,但是所有的大公司都已经重兵进入。”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二十年里,有若干家公司已然成了巨头。2016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而微信的月活用户数量超过8亿,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为2.82亿。从全球来看,Facebook在2016年6月底的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16.5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一半。苹果的用户数量也已经突破5亿。
BAT三家,2015年大约总共有员工8万人,创造了2700亿的收入。也就是行业不到3%的劳动力,创造了接近行业的一半GDP。那么剩下97%的互联网人到底在干什么?——罗振宇2016跨年演讲
如果说,互联网真的已经彻底占领了整个世界,连接一切。那么像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Tencent、Alibaba、Baidu、Sina这些巨头公司无疑已经占据了“垄断性优势”。他们可以提供一切互联网上商业运转和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海量数据和超级运算能力,想必也只有这些巨头公司才能拥有。即便有些小公司发现或创造出一些新的技术和服务,这些巨头们也会毫不客气一口吃掉。比如拥有AlphaGo的DeepMind。
与其和腾讯、阿里死磕,不如去找他们的投资部门死磕。“做一个看起来有前途的东西,然后卖给阿里腾讯”,是创业市场上真实有效的“代孕生意”。——罗振宇2016跨年演讲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大势如此。如何把握机会,顺势而为,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会受影响。做好准备,学会与机器合作,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保持一颗好奇心,孜孜不倦的学习,做机器不能做的事。这样才能快速融入新的时代,才能不被变革所抛弃。
面对这场革命,无论对于谁,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加入浪潮,成为2%,要么被淘汰出局。——吴军《智能时代》
人类,只有人类,才能成为“大师”。
机器今后会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勤奋。但是情感、创意,是我们目前可预见的机器所无法理解的。
我在《也谈工匠精神(这篇文章因引用了某位同志的工作报告,被锁定了)》一文中提到,工匠们不仅要追求产品的品质,还要为产品注入思想,才能成为大师。“产品巨匠”和“艺术大师”之间,是思想和灵魂的差别。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电影《精武英雄》中船越先生那句台词——
“年轻人,我告诉你,击倒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将人的体能推向最高极限,如果你想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了解宇宙苍生。”
感觉写得乱七八糟的,时间太晚,该休息了。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阅之。不喜勿怪,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