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


9月8日下午,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生命科学奖”由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分享,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而来自台湾的林本坚收获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生命科学奖: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1张图片


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项颁给三位植物学家李家洋、袁隆平和张启发,以表彰他们在系统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以及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2张图片

李家洋


李家洋,1956年出生于安徽肥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李家洋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利用关联分析、图位克隆以及转基因等方法对稻米品质的调控基因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对水稻品质进行改良。


在接受连线采访时,李家洋表示:“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奖项,获得这个奖项非常激动,也很感动,希望这个奖项能为未来科学做出巨大贡献。”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3张图片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4张图片

张启发


张启发,1953年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张启发应用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水稻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杂合度的关系,剖析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遗传效应,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学术观点。制作了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定位了20余个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数量性状基因。应用分子技术培育出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杂交稻恢复系、米质改良的不育系及延缓叶片衰老、产量潜力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水稻。



物质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5张图片


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物质科学奖同样授予三位科学家,分别是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以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他们的研究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6张图片

马大为


马大为,1963年生于河南省社旗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的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


马大为在电话连线中表达了感谢:“非常感谢评委对工作的认可,在国家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能做出一些努力,对于得到组委会认可非常高兴,未来的契机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7张图片

周其林


周其林,195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药物合成。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8张图片

冯小明


冯小明,1964年生,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他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实现了一些难以实现的重要不对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


冯小明表示:“1999年底沿着这个领域20年了,最近才有如此重要的突破,很感谢委员会的认可。看到自己的研究科学受到大家喜爱非常高兴。”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林本坚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9张图片


今年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授予台积电的半导体科学家林本坚,以表彰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


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_第10张图片


林本坚,生于越南,台积电前研发副总经理,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林本坚开创的浸润式微影技术是半导体产业的创举,对半导体与台积电在65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具有重大贡献贡献。林本坚在电话连线中谈到:“非常荣幸能获得奖项,这是对我工作一个重要的肯定。这也是我对科学发展的一点小小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创立,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00万美元。首届颁发了“物质科学奖”和“生命科学奖”两个奖项,清华大学物理学家薛其坤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分别获奖。2017年增设了“数学及计算机科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及北京大学许晨阳分获物质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