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世界聚焦于一场人机大战时,有一小群人正在仰望天空。为了这次日全食,他们千里迢迢飞到印尼,在海边的星空下等待黎明,直至拍下太阳被“天狗”吞噬和重现的全过程。
这其中有一名北京女孩,从15岁开始迷恋天空中的奇异光芒,从纸上到自然界,流星雨、日食和极光,她全世界追逐着特殊天文现象。
但她说,星空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使是在深受雾霾之害的北京。看完这篇文章,让我们放下手机,看看头顶的星空。
2016/3/9 印尼日食 5:44AM 日食前2小时
2016/3/9印尼日食 6:07AM 日食前1小时
2016/3/9印尼日食 7:22AM 日全食
※
15岁,遇见来自太空的使者
双子座流星雨 @北京
十年前的一个严冬夜晚,北半球四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正逢极大值,在下晚自习走向宿舍的路上,一颗明亮的火流星从头上划过,刷地一下照亮了两旁的教学楼。15岁的我,被这种景象深深吸引,这颗来自太空的使者,也正式拉开了我与星星之间故事的序幕。
在我成长的年代,北京早就不是碧空如洗的光景,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的沙尘暴和光污染。学生时代的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大多来源于课外书。
进而,我用手绘星图的方式熟悉星空,参加天文奥赛,成为北京天文馆首位志愿者;从北京周边,到西部省份,再到世界各地观星地点,对宇宙与星空的热爱,让我一步步走得更远。
※
我们的前方是星辰大海
毕业旅行 @澳洲艾尔斯巨岩
“你的道路是什么?又将走向何方呢?”
“我们的前方是星辰大海。”
2012年,我选择以到澳大利亚拍摄星空的方式来为大学生活划下句点。秋天的澳大利亚晴天率很高,星空无比动人。抵达堪培拉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同好会和后,便马不停蹄地奔往澳大利亚的神秘腹地:艾尔斯巨岩。
这是一座有着亿万年历史的巨型单体岩石,她不仅是澳大利亚的象征,也是土著人心中的神山。随着夜幕的降临,壮丽的银河逐渐显现出来,只有在南半球才能看到的大小麦哲伦星云如同两团模糊的霉菌呈现在眼前。
我们支好架子,找寻着各自的机位,全然不顾脚下穿过的老鼠和野兔。大约一小时后,明亮的月光从巨岩的下方涌出,照亮了整个夜空,银河在月光下变得黯淡了。
巨岩附近还有一处造型奇特的山,山顶好似被利刃削过一样平坦,像极了龙珠里的神山。站在山顶上,能看到远处的盐湖,在月光照耀下闪烁着亮晶晶的鬼魅光芒。在距离南极2000多公里的澳洲大陆最南端,我们如愿地将大海与星空拍摄到了一起。
※
自己选的悬崖,跪着也要爬上去
2015年 @北极日全食
北京时间2015年3月20日18时12分左右,欧洲西北部北纬80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发生了一场持续约两分半钟的日全食。3月12日,作为第一个出发的黑日猎手,我正式开启了追日的征途。
第一站,挪威斯塔万格。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那个看过一眼便再也无法从脑海中挥去的布道石——如果能把这高达604米、直插入峡湾的悬崖断壁与星空融合在一起,那场景必定壮丽异常。
追星的路上从来没有坦途。
前一秒,我还站在布道石的山脚下为挪威清冽纯净的空气以及即将到来的美景而兴奋,下一秒就被山路陡峭的坡度折磨得苦不堪言。
走了不到15分钟,就摔了第一跤——整个人侧倒在旁边的岩石上,寿命还不足3天的偏振镜光荣牺牲,好在没有伤到镜头。这时,同行的队友发现我登山包的背负出了问题,这样整整50斤的装备重量都要我的肩膀来扛,这相当于我体重的二分之一。
才爬了不到300米,就到了布道石的雪线。积雪夹杂着冰面掩盖了路面,我们只能顺着前人的脚印摸索着行走。重心极度不稳的我,在经历5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和将近20个跟头之后,终于在太阳完全落山之前到达了布道石山顶。
※
狩猎“黑日”,却意外收获极光
吕瑟峡湾静静地躺在身边,绵延起伏的山脉上白雪皑皑,而靠近布道石边缘处,则能感受到呼啸而来的风,这从悬崖下面吹来的风像要把我们卷走一样强烈,自己犹如漂浮在空中,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活力。
夜色渐渐降临,星空随着暮光的消失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夜晚的布道石格外危险,不仅有积雪,还有深则百米的裂缝,稍不小心就会失足掉下去。就是冒着这样的危险我架好了第一台相机,并设定了自动拍摄模式用来拍摄延时视频。
在我为第二台机器选景的时候,照片中右下角出现了莹莹的绿色。开始以为是月光,因为布道石纬度不高,按理说比较难看到极光。可拍了几张后发现,照片中的光在有规律地波动——没错,这是黎明女神欧若拉的裙摆。
4个小时后,繁星还未褪去,曙光已经迫不及待地染红了一边的天空,也唤醒了在睡袋里瑟瑟发抖的我们。随着太阳从山体后露出,布道石也被染成了金红色。吕瑟峡湾不愧为光之峡湾,暮光、星光、极光、曙光,轮番登场又相映成辉。
※
50万年一次的概率
作为最壮观的天文现象,日食每年都会发生,但由于全食带是一条狭窄的月影带且每次覆盖区域不一,天文爱好者们往往要跋山涉水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观测地点。而2015年,日全食带穿过的陆地只有接近北极点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和法罗群岛。
此次北极日全食发生时,北极圈内正好处于极夜与极昼之交时期。当全食带扫过北极时,北极的人们也刚好度过了长达6个月的极夜,这个巧合发生的概率为50万年一次。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朗伊尔城成为首选观测地。但初春阴天概率超过90%的预报,也让我们这些“追日者”明白,这次观测成功的可能性最多只有两成。但这可能就是日食的魅力——在未知中竭尽所能去努力,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
站在另一个星球上目睹末日
“亲眼看到日全食是什么样的感觉? ”
“像是站在另一个星球上目睹末日降临。”
3月20日早上5点多,刚睡了两个小时就挣扎着从床上爬了起来。
大约7点到达观测点,天刚亮不久,气温在零下13°C左右。头发、围巾、帽子上结满了冰,将器材架好并对好焦。
9点46分左右,初亏开始,附近的雪橇犬开始狂吠,人们开始欢呼。我抓紧眼前的相机重新对焦,不停按快门。
1个小时之后,太阳被侵蚀成了一轮弯弯的月牙。全食就要来了!
太阳被完全侵蚀的一刹那,一束等离子体的日冕怒流腾空而起。
太阳的周围镶着一轮红色的光圈,这是日珥在不停地涌动,它们是太阳猩红色的舌头,像怪兽一样贪婪地舔食着;万年冰雪覆盖的山尖染上了金色的暮光,群星恢复了夜晚时的亮度……在全食的两分半钟里,周围的一切仿佛消失了。
我揉了揉眼睛,发现不知不觉中掉下的眼泪已经结成了冰。而就在一瞬间,天再度亮起,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只剩下我们在北极冰盖上呆呆望着天空……
曾经无数次在照片中、从视频里拼凑过全食的过程,但当我真正站在月影下目睹这最壮观的2分钟后,我真切意识到所有表达壮丽的词语都不能将那种震撼表述清楚。
那一刻,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击中——作为银河系悬臂边缘的一颗小小星球上的生命,人类实在太渺小。
※
如果你这一生从没见过星空
宇宙看似纷繁杂乱,但每个星体都有其存在的秩序和法则。毁灭与诞生,吞噬与喷发……宇宙不断地通过内部更迭保持生命力,又能恰到好处地不破坏整体的平衡。这个无比硕大而又永恒的集合,令人敬畏也让人沉思。
于我而言,天上的星星就像是多年的老友,每当我站在星空下,就可以卸下一切的伪装和包袱,享受着它们带给我的抚慰与安宁。
可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构建的丛林中,对自然的好奇和憧憬被压抑。人们不再关心星星为什么会眨眼,不再关心北极星到底是不是最亮的星。
不少人跟我说他这一生从没见过星空,但我相信只要他愿意,愿意放下紧攥着不放的手机抬头看一看天空,纵然是在北京,也能看到那微弱却又灵动的点点星光。
- END -
撰文/叶梓颐 编辑/唐薇
郑重声明
本文章内所有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均受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及适用之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法律的保护。未经正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为任何目的使用以及向任何自然人或单位提供、复印、复制、出版或利用本文内任何内容,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经济赔偿和其它侵权法律责任。
「最世界」 穷游网旗下新锐旅游品牌
运营公众号最世界、同名旅行系列书及独家线路
为会玩的重度旅行者提供优质原创游记和不一样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