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地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计算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步骤,根据规则判断某客体是否属于某概念范畴等等。
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2.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也称为"群体两极分化",它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讨论可以形成群体极化,使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更为支持,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更为反对,从而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
33.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人要想完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就必须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策略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还包括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特殊自我表现策略。
34.恒定法
恒定法是指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
恒定法是控制元关变量的最基本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很多元关变量是无法消除的,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恒定法,使研究环境、测量的仪器与工具、指导语、主试、研究时间对不同被试或研究安排保持恒定,通过固定其效果来达到控制它们的影响的目的。
35.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
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即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
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性别恒常性又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性别的情境恒常性、性别的非动机性。
36.虚无假设
答:虚无假设是指在推论研究假设之前所提出来的与研究假设相反的假设,通常用Ho表示。在假设检验中H。总是作为直接被检验的假设,假设的验证从肯定或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开始。一般虚无假设都假设两个总体之间没有差异,即μ1=μ2或μI-12=0。虚无假设也称为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
37.区分度
测验项目的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区分度通常以被试在每个题目上的反应与其效标资料的相关或每个试题的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为指标。若项目区分度高,则能力强、水平高的被试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被试得分低,否则就没有区分度。
区分度的值具有相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区分度的值不同;②用相关法计算的区分度值受样本大小影响;③用两个极端组通过率的差异作为区分度的指标,其值受分组标准的影响;④区分度值的大小与样本的同质性有关。
38.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39.中数
中数又称中位数、中点数,它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说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大有一半的数据比中数小。
中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中数是集中量数的一种反映了数据组的集中趋势。中数计算简便,但反应不够灵敏,受取样影响较大,常用于偏态分布或有极端数据的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
40.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其产生原因为: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当人们的行为效率可以被鉴别出来,或是对个人行为贡献单独进行测量时,人们便保持了足够的被评价焦虑,行为的动机也得到了激发,这时即便与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也不会出现社会惰化。
41.
鉴别指数
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指标,它是指测验编制中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其估计方法很多,不同估计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通过一个项目的个案比例。当效标测量是-个连续变量时,可从分布的两端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将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用百分比来表示,这两个百分数之间的差异就提供了题目区分度的指标。鉴别指数的范围在100--100之间,100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00表示鉴别指数最低。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42.场独立性
场独立型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到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方式,由美国心理学家韦特金等人在知觉实验研究中发现,可用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来鉴别。
43.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成熟与学习是支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与外环境有关,是后天经验的习得和行为的变化。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更重要。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有其自然顺序,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或行为模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一定行为模式的出现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该学说是在对许多儿童的追踪观察和纵向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大量的摄影记录支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曾对当时有关儿童早期行为的研究产了巨大影响。但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条件。
44.公共因素方差
答:公共因素方差又称作共同性或公共性,它是指公共因素所决定的方差在观测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当公共因素彼此正交时,变量公共因素方差等于和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因素负荷的平方和。公共因素方差一般用h2表示。在测验中,公共因素方差能反映测验所测量属性的程度,其值越大,说明该因素所测量的属性越强。
4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会更加牢固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为: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46.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7.双侧检验
按(待检验的统计量)分布的两端计算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称双侧检验。应用于理论上不能确定两个总体参数中一个必定大于或小于另—个的假设检验。
48.犯错误效应
一点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
49.离差智商
是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人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
50.学习迁移
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51.顺应
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52.点估计
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一个较好的估计量应满足无偏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特征。
53.社会助长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4.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5.归因
归因是指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说来,人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56.常模
常模是揭示心理测量分数的基础。常模常常是指常模群体得出的测量分数。所谓常模群体是指具有常模总体基本特征的代表性样本,因此常模群体所导出的测量分数就代表着整体特征。测量手册所列出的常模常常是一般常模,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特殊常模常常为非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小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
57.众数
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众数可通过观察的方法直接得到,也可用积分的方法求出。
58.自变量
自变量是指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
59.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刻板印象常常是指人们通过长期的经验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常常可能作为人们做出行为判断的基础。
60.先行组织者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旨在促进课堂言语讲授和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所谓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指教师在讲授新教材之前,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获取新材料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有的概括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实现新材料向主体的认知结构转化。
61.横向研究(横断研究)
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在同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某一个年龄或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并加以比较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实验设计方法。横断研究法的优点在于,由于研究所持续的时间较短,易于控制有关的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发展水平,但由于是对不同儿童的比较,因此看不到同一个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
62.表象
指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63.品德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64.β错误
又叫II型错误,即虚无假设为假时,接受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的概率。即为存伪错误。
65.效标效度
也叫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也就是对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得怎么样。其中,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准,简称效标。
66.概念同化
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67.观点采择
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由于儿童在7岁时就克服了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获得了很明显的发展。
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是以了解别人观点为目的,由不同的环节所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和应用阶段。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68.社会影响
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
69.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