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来是座宽容大度的城市。在半个多世纪前,便接待容纳过三个民族的无国籍侨民:俄罗斯人、犹太人,据说还有吉普赛人。对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现在很被重视,虹口的摩西教堂、犹太公园、白马咖啡厅都一一复原。
虹口区曾是大批犹太人的定居地,走在这里的每一条马路都沉淀着一段历史,每一座老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往事。
虹口区提篮桥附近,有一条狭长的马路,榆林路和临潼路路口,有着一排看似被遗弃很久的红砖建筑,每一栋都有1千至2千平米,这排建筑有着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元素,也有古典主义的意味,细节处尤其精致,有明显的宗教痕迹。所以房子的首任主人,肯定是虔诚信仰耶稣的犹太人。
很多年轻的上海人可能都不太清楚那段历史,其实在全世界许多犹太人心目中,这里就是上海,就是那个曾经带给他们生存和勇气的诺亚方舟——二战时期的上海是全世界唯一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为此有将近3万犹太难民在上海栖身,他们大多聚居在这一带,直到二战结束。而我们今天采访的戴小姐,对上海的老房子有着别样的情怀,之前一直住在附近的公益坊,现在又搬到了这里。
走到山阴路,这条路上也有许多上海的特色石库门弄堂,大陆新邨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是大陆新村132弄的最后第二幢。鲁迅在民国22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在这里,鲁迅从事了大量创作,翻译、编辑工作、还组织了和“左联”活动。
位于虹口区北苏州路400号是《我的前半生》里面唐晶住的那栋河滨大楼,我们花菜大大也是从小就住在这里的!这是一栋拥有丰富的人文与传奇故事的大楼。由新沙逊洋行将原来的宝康里拆除后让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具有“远东第一大楼”的美名。平面用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S作连续弧形布置,不仅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长地带,而且很好地解决了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难题。
建成后,有好几家美国著名影片公司,如环球、米高梅、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公司的上海分公司都在这座大楼的一楼里办公。抗日战争结束后,英国鹰狮分公司也迁入此楼。当年在公寓居住的大多数是外国人,以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居多,而且多是在上海市区东北虹口一带经商的商人和供职的高级职员。
来到虹口著名的文化街多伦路,这里可以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及日本友人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等名人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在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遗迹是十分罕见的。
走出多伦路,就来到了四川北路,在中段有一个地标性建筑即是公益坊石库门群。公益坊是1924年-1928年陆陆续续建成的石库门群,当时的开发商是一位姓陈的客家人富商,我们这次采访的戴小姐,之前就居住在公益坊4号的石库门里,至今她们家已居住于此有70余年了。这次我们就听她说说那些被遗忘在公益坊的人文故事。
△ 右边是戴小姐,正在接受访谈
记者编辑:戴小姐,听闻你们家在公益坊居住约有70余年,能说说您对于公益坊这条弄堂的感情吗?
戴小姐:我们家是在1945年9月份正式买下公益坊4号这栋石库门的,前后花了大约3-4个月的装修期,正式入住是1946年农历2月份,当时我父亲还只是一个1岁多的孩童。
公益坊在上海石库门建筑群里的基础建设是比较完善和高级的。当时建成时,就有了管道煤气、电话、自来水、浴缸等等,这在当时是很难的。而且我们家的浴缸是可以用来生火泡澡的,因为当时虹口区有许多日本人居住,他们非常喜欢泡澡。所以我们在公益坊的老房子里住的特别舒服,生活和交通都很便利。
△ 《城市中国》第71期副刊《时空列车公益坊》
而且自从2015年夏天有一位《城市中国》杂志的记者过来采访我们以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公益坊的历史和人文故事,也让我们对公益坊更加恋恋不舍。
记者编辑:公益坊都曾有哪些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呢?
戴小姐:整个公益坊建成是113栋房子,但没有13号和113号,最大的门牌号是115号。在民国时期住了许多国民党的将领、左翼文化的文人,比如:画家楼适夷当时就住在16号水沫书店楼上;还有飞虎队陈纳德的干儿子就住在公益坊38号蒋家。还有中共的地下党,第一次武装起义的大队长就住在公益坊68号陈家。当然还有很多七大姑八大姨的人物,比如跟着警卫员私奔而来的国民党军官的姨太太等等。
在《城市中国》第71期副刊《时空列车公益坊》里也刊登了不少人文故事,当时他采访了五户公益坊的原住民。第一家戴家写的就是我们家,我们也从采访中了解到公益坊原来在2012年被中央列入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为左翼文化发源地。因为早期南强书局、水沫书店都在这里,出版了不少左翼作家的书籍。
这个瓦片是在我们家屋顶无意间翻到的,每一块瓦片上都有法文,比如马的瓦上印有“LES FILS DE JULES BONNET, La Viste, Marseille”;雄鸡则是“SAUMATI FRERES, Marseilles,St Henri”,蜜蜂是“GUICHARD CARVIN ET CIE, Marseille, St. André”,狮子是“Lion - GUICHARD FRERES, Seon, St. Henri, Marseille”。另有五角星,黑桃等等。后来我们发现这栋楼所用的瓦片是与国际饭店、哈同花园出自同一家的。
记者编辑:公益坊里还有哪座石库门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戴小姐:公益坊有一栋房子是隐藏在弄堂拐角处的,走进去转弯就能看到一栋非常大的房子。这种一般是地主自己建的住所,他们根据自己家里的人员结构量身定做的。一般这样的房子也是整个石库门群中最好的,可是却没有坐落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也表现了中国的文化——有财不外露。
这栋房子就是颍川寄庐,是开发商陈其泽自己住的房子。房子里有围廊,楼梯是欧式的,地砖也非常精致。颖川寄庐曾作为日本人的司令部,里面住过许多日军。这栋房子有两个楼梯,当时是根据主人的需求建造的,主人走的是一条欧式的大楼梯,旁边有一个小楼梯是佣人走的,中间有一个终日不见阳光的过道,有一些阴暗潮湿。
记者编辑:石库门的内部房屋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戴小姐:当时《城市中国》记者采访的时候,请实习生绘制了一张石库门房子的剖面图。
一般石库门的住户是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楼下客堂是一个现成的客厅,旁边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厨房,因此我们会把厨房和餐厅放在一个房间里。卫生间基本在楼梯下面。客堂上面是前楼,是给主人住的主卧房,大小和客堂相同。如果夫妻没有孩子,亭子间可以作为书房,有孩子可以作为儿童房。亭子间上面有一个晒台,可以用来晾晾衣服或者喝喝茶。
记者编辑:了解到您还很喜欢旗袍,旗袍也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以前在石库门老弄堂里经常能看到穿旗袍的女子走来走去的,所以关于旗袍文化,您都有哪些了解?
戴小姐:我们家的时装公司在上海的四马路,另外,在南京和香港设有分公司,售卖定制旗袍与定制大衣。听祖母说,家里有钱讲究的小姐、太太,一天要换3-4套旗袍。因为早上起床时和吃饭后,腰围大小都有变化,因此要换许多套旗袍。定制旗袍时,裁缝师傅也会根据饭前、饭后测量多次不同的尺寸,然后量身定制。
听戴小姐说到此,让阿依莲不禁想到《唐顿庄园》里面的英国贵族,太太小姐们也是一天要换好几次衣服。早晨的服装最休闲,穿着素雅长裙,吃完早饭则会根据当天的活动选择行头,下午结束当天主要活动之后,晚饭开始之前,则会脱下束身内衣,换上宽松的裙子,放松一下。
△ 《唐顿庄园》贵族小姐们
戴小姐:我非常欣赏上海旗袍的制作人。旗袍起源于旗人的旗装,上海人后来将旗人的旗装改良成了上海的旗袍,成为了上海标志性国民的服装,体现出了女性完美的体态。虽然旗袍体现出了女性的婀娜多姿和美丽曲线,但不同于欧洲勒紧的束身内衣,而是让你穿着感觉很轻松自在,很舒服。
而且旗袍的样式虽是同一种,但是不同的面料与花型能将旗袍限定为特定场合的穿着,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服装都做不到的。
△ 《花样年华》张曼玉身穿旗袍
记者编辑:您为什么喜欢穿旗袍?您觉得喜欢穿旗袍的女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戴小姐:我觉得旗袍是一种非常寻常的衣服,不应该只限定于晚会或者同学聚会才穿的礼服。爱穿旗袍的女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力量,那是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不会输的力量!
就像电影《乱世佳人》里面的斯嘉丽,印象最深的是当她在山穷水尽之际,去找瑞德帮忙,没有裙子,就直接拆下窗帘给自己做一套新的,没有化妆,就用力捏捏自己的脸颊,让自己看起来面色红润一点。
在任何境遇下都懂得打扮自己,知道怎样给自己穿好一条裙子的女人,就像一位常胜不败的女战士。
△ 《乱世佳人》斯嘉丽
写到这里,花菜大大说老宅里的鬼故事有很多,还有周璇的传说,所以我们会推个上海老宅的鬼故事番外篇,到时候大家一起来说说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们也有奇奇怪怪的礼物赠送给你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