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的人》摘要

          应对中产阶级恐慌的德国经验-------《反社会的人》摘要


《反社会的人》摘要_第1张图片

  最近身边的很多朋友开始感觉到中年危机,作为一个老仙女的我也会惶恐啊。初入职场时,身边的女同事普遍比我大个十来岁吧,老公和孩子是她们闲聊的永远的中心话题。她们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沾沾自喜,打量我这般一无所有土里土气的年轻菇凉时,眼里总会流露出一种羡慕又鄙夷的复杂感情。如今的我也变成了新来小同事眼里的“中年妇女”,如何不被同化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多读书也许是提升内在的方法之一。新的一年里多读书,多写读后感,算是定下的一个小目标吧。

      《反社会的人》作者是一位德国记者,书中对于德国社会行程的两个新兴阶级,即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进行了分析。哪些人构成 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他们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共同影响?他们与中产阶级的关系?统一前的东德视自己为社会主义的统一社会,早已消灭了上层和下层阶级,讨论社会阶级的概念好像已失去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我国,也许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上层阶级群体画像。

      1.书中对上层阶级定义为“高净值个人”,即除了名下的不动产外所掌握净资产超过一百万美元的个人。这个定义和国内私人银行客户1000万净资产的门槛比较接近。

    2.上层阶级非常低调、谨慎,认为财富不应该外露。

    3、横亘在99%和上层阶级中的并非是收入差异,而是资本差异。

      书中批判了将高收入者当作假想敌的幼稚行为。高收入者的存在是服务于上层阶级,相对于上层社会所拥有的财富,高级经理人的那点薪水可谓九牛一毛。由于德国政府放弃了财产税的征收,这种信息缺失使得巨额财富得以存在于公众视线之外,社会舆论的焦点始终停留在高收入者身上。他们成了最受欢迎的假想敌,他们依旧需要为其雇主勤奋工作,而想通过这种雇佣关系达到其雇主拥有的财富水平确是一种幻想。但是如果人们的注意力始终锁定在那些高级经理人的薪水和分红上,就没有人会去触及真正的上层阶级的实质。

    4、渗漏效应不存在。

      渗漏效应即财富会从上层流经全社会的各个层面直至下层,这个为财富的不均匀分配提供了合法性,听起来有点类似“先富带动后富”。但是研究表明,其他社会阶层什么人也没从上层得到。而面对财富分配游戏中的失败者,没必要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其面前耀武扬威,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继续蒙在鼓里。

    5、受教育就能上升到上层阶级吗?

      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早已不是通向顶层的阶梯,社会上升的通道最多只能到达中场阶级。尽管如此,教育却显得比之前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唯一能够避免其现有社会地位下降的途径。

    6、机会均等的童话。

      当市场条件优越时,下层阶级也将从中受益,其中的一部分能够完成向上的社会流动。但当市场形势低迷时,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人则在社会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我国触发的市场条件是改革。

二、下层阶级画像。

      当一个人缺乏现实的谋生手段时,也同时失去了要早起、学习、制定目标和追求效率的理由。

      1、健康状况不佳。而造成下层阶级健康问题的原因不再归结于外部生活条件,而是其个人行为:吸烟、长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往往缺乏对将来的考虑,这一点会同时体现在行为上。放弃眼前的口腹之欲来换取健康的将来的行为在他们中间并不常见。

    2、在居住环境上,中产阶级遗弃了下层阶级。在德国,哪怕是柏林这样的城市,每年有10%的家庭搬家。那些受过教育追求上进和那些有想法有能力家庭和睦的人全都搬离原有的街区,寻求更为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点和近几年国内富人阶层的移民潮有点类似。

    3、下层阶级的小孩每日沉迷于电视和电脑游戏,而这些将导致小孩变胖、智力和体质下降以及具有攻击性。联想到国内农村的部分留守儿童的现状。

三、中产阶级的恐慌。

      由于跨阶级的纵向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上层、下层、中产各据其位。只有当社会发生危机时才会出现社会阶层降低的情况,这种只会在中产阶级中传播,因为上层阶级目标其财富即使在最糟糕的危机中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譬如金融危机很好的证实了这点。而下层阶级对此也无须担心,因为政府总是能按时发放救济金。

        另一方面,由于德国的城市和乡镇在大量负债,政府背负着上万亿欧元的债务和担保。上层阶级的高风险投资行为印发了金融危机,而政府修复金融市场和阻止情况进一步恶化的措施对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屁话。除此以外,政府用于维持社会福利体系和支付社会救助行业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携手造成了德国财政高负债率和低收入的局面。而中产阶级却独自在支撑着国家的日常运作。他们既要为上层阶级的财富提供保护,又要为下层阶级的各类需求付钱。这一部分也可以解释我国中产阶级的恐慌。

四、给我国扶贫的启示。

      德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试图用钱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经济层面的救济在获得了几十年的成功后已逐渐失去了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教训:试图在经济层面解答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与其将责任归结于社会福利体系,不如说对贫穷问题的错误诊断才是问题的关键。此外,对弱势群体缺乏实际的认识、对贫困问题一味固执的社会福利信仰以及将贫穷问题作为政治手段的行为需要等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社会的人》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