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给孩子的故事》。
《给孩子的故事》
作者:王安忆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据一项调查表明,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人,其中不足10岁的有2900万。上网越来越低龄化,相对于手机、IPAD和电脑这些电子设备,孩子们的纸质阅读量却非常低。然而“肤浅的连接,不足以用来探索人类的心灵深处”。
如果家长们能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爱上阅读”的习惯,就能让他们在精神和思想方面具备一定的深度,在信息大海中才不至于漂浮无法深入其中,导致自我的迷失……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从孩子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看,我们大人给孩子看的东西又太幼稚了。
我们给孩子提供筛选过的,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读物,就像喂给孩子咀嚼过的精神食粮。父母想通过阅读来梳理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
著名教育专家李学军说:
“我们建构出来的理想的价值观,像空中楼阁一样的正确和甜美,却忽略了与真实生活状态的冲突。
在面对复杂现实的时候,相反会充满无
力感。
”
《给孩子的故事》出自诗人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选编者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早年从事儿童文学,在实践和教育两方面都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给孩子的故事》这本书从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中,精心挑选了25篇适合孩子阅读的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选编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的故事,而是采用“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文学视角”,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孩子们呈现真正的阅读之美。
⒈
故事,是给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粮
在王安忆眼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可以称之为“孩子”。只要有认字的能力,对书面表达能够理解。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他们是素人,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经常称为少年的这阶段,其实非常的暧昧。因为你不能把它们全部看作大人,也不能当做小孩子,如果把他们看作小孩子的话,他们会觉得受到轻视,感到不公平,会反抗。
我们向他们提供一些很幼稚的故事,比如充斥幼儿图书市场的“儿童版世界名著,科普百科,世界历史与地理”,这些书会让“小大人们”觉得不屑。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想让他们把我们过来人放在眼里,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了解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他们需要面对生活的复杂性。然而过于简单的认知,过于肤浅的真善美,在面对复杂真实时,会有无力感。
故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们就像一扇扇窗户,带领着我们穿越一个又一个时空,遇到一个个面孔生动的人,然后坐在那里咀嚼其中的甘苦,品味人生的滋味。
通过故事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王安忆想通过这部选编集营造的,就是一种“在漫长的冬夜,围绕着火炉听故事”的这种感觉。
就像她说的,我想要的这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的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给孩子的故事》里的这些故事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所以没有我们惯常看到的儿童文学那种“娃娃腔”。但是它们将社会、人性、欲望、友情等等冷静而又不失温情地展示在孩子面前。
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到能讲“小说课”的毕飞宇,再到专写儿童文学的曹文轩,他们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无论是祖孙情深,还是少年友谊,又或人与动物交朋友,我们都能从这些故事中读到人性纯良的光辉。
⒉
阅读不要老给孩子吃甜的
《给孩子的故事》为孩子提供了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范例。孩子看到各种各样以真实生活为底色的作品,无论是善的,恶的,诱惑的,节制的,坚定的,动摇的……他们由此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拥有强大的内心。
在这些故事中,孩子们可能会读到“难过”,但是难过是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读这些小说,孩子们的感情会变得丰富和充实。
也可能会读到“死亡”,但是就像王安忆在一次访谈中说的:“不给他看小说,他就不知道死吗?”
汪曾祺的《黄油烙饼》就讲述了一个奶奶与孙子的故事,也是一个亲情与饥饿的故事。我们能读到少年萧胜与奶奶的情深意重,也让死亡的意义赤裸裸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年幼的孙子在祖母的庇护下,未触及到饥饿的最里层,但在祖母去世许久之后,孙子吃着祖母在极度饥饿状态下留存下来的黄油,突然明白了祖母饿死的事实。
“亲情”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开放性的表达,引发思考,这显然不是空洞的解说能做到的。
莫言的《大风》,同样的主题,写的是爷爷与孙子的故事。爷爷在去世的前一天突然精神矍铄地拉着小车出门,带回一棵草。
没有人知道原因,只有孙子回忆起幼年时期和爷爷一起遭遇龙卷风的经历:爷爷在龙卷风中雕塑一般站立,青筋暴起,拉住小车不放,货物全被吹走,车里只剩下一棵草。
《大风》篇幅很短,着重描绘与爷爷一起跟暴风雨搏斗的星儿,同时写出了一个农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珍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至亲的离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死亡和离去,那些悲痛的情感不再像开始时那般汹涌,那般撕心裂肺,那般占据你所有的情感,只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袭来,让你怅然若失,让你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心底某个位置的空缺这辈子到底是无法填补了。
但是这种悲痛,也会提醒你,让你明白生命中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学会了生命的力量,将终生受益。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的故事令人感动而又惋惜。一对外人看来极不般配的夫妻,相依相伴度过艰难时光,直至一方死去,另一方依然在生活中保有着二人相处时的习惯。
现代社会发展的很快,每个人都想要抓住些什么,获得些什么,包括一切的情感和关系,我们不知不觉中,会把这些关系打上价格标签,才能衡量值不值得投入。
而高女人和矮个子之间简单不带利益关系,让人费解的感情在我们看来似乎太傻气。
然而爱本就是无用的,不是因为你对我有用所以爱你,而是我爱你就是我爱你,不带附加条件,彼此不计较付出。
这些是人类最基础的感情,却又最复杂,难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但小说却可以帮助孩子们体会它。
《小尾巴》讲述的故事来源于曹文轩幼年时的记忆,故事里的“珍珍”是他的大妹妹。珍珍从小婴儿起,就特别粘人。等她会走路了,妈妈去哪就要跟着去哪。
因为总粘着妈妈,不知道挨过多少次打。甚至有几次因为她跟得甩不掉,气得妈妈都哭了。但是她屡教不改,百折不挠,仍然是妈妈前脚一出门她后脚就要跟着,妈妈去哪儿她去哪儿。
因此,长长的田边大路上,一个大大的身影后面,远远地尾随着一个小小的身影,这幅画面牢牢被刻在了曹文轩童年的脑海里。珍珍是我们所有的人,小尾巴是一个普遍的隐喻。
孩子之于父母,那种永远不对等的情感付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想一想我们的人生,问一问我们的感受:
从出生到离开父母,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我们又为父母想了多少。
父母从来不会放下我们,丢弃我们。他们会为你骄傲,为你喜悦,为你流泪,为你担忧,为你谋划,为你操劳。
在父母心里,满满的都是我们。但是,突然有一天,当我们展开翅膀远走高飞的时候,一下子,我们从父母那里抽出了所有,干脆而决然。
他们还有什么呢?除了空空荡荡,还是空空荡荡。那时,我们再也不是小尾巴,而是高飞的鸟儿,心系远方,有自己的理想和天地;那时,父母只有拖着被我们抽空的身心,在我们的身后,远远地注视我们的背影,远远等待我们的回声。
曹文轩想通过珍珍的故事告诉小朋友,更告诉那些成年人,在对孩子全心付出的时候,对待曾经为我们付出过的父母,多想一想他们,在一点点抽空他们的同时,也要想着用什么去填充他们孤寂的心灵。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成长的过程,便是父母一生的修炼。
余华的《阑尾》讲的是一个有趣又略带惊悚的故事,让人读过忘不掉。一个做外科医生的父亲,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可以连做一天手术,还可以带儿子玩儿。
有一天父亲给两个儿子讲了一个外国医生在孤岛上得了阑尾炎,只好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割掉了阑尾的故事。父亲当下表示如果也遇到那个外国医生的情况,也能自己给自己做手术。
有一天,这个父亲真的得了阑尾炎,让两个儿子赶紧叫医生,儿子们商量了一下,从医院拿来器具,从家里找来大镜子,让父亲自己对着镜子给自己做手术,实现父亲的“伟大”。
由于儿子的“愚蠢”,被耽误了病情,父亲的身体状况从此以后一落千丈。最后父亲无奈感慨:两个儿子,就像两条阑尾,平日里一点用都没有,到了紧要关头害得他差点丢了命。
这个故事读过,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东西。故事不一定要讲什么道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里留下什么,已经足够。
《捉迷藏》这个故事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但是孩子们了解不了解背景无所谓。每个孩子都会捉迷藏,这项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永远玩不腻。
当孩子在外面躲上一晚上,回到家以后,却发生了一件比“一晚没回家”还要重要的事情,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为时代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
孩子通过这个故事知道了,这个世界可能发生很多比他个人的事更加严重的事情。随着游戏的结束,他们的童年也结束了。
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实际发生的还要多。
一些事情是我们绝对不能去做的,还有一些事情的对错是比较微妙的。
比如苏童的《小偷》。谭峰偷了小女孩的小火车,告诉了他最好的朋友“我”。我出于嫉妒,把这件事偷偷说了出去。在特定的时代里,在集体舆论的压力下,谭峰的爸爸居然气急败坏,用烙铁残害了儿子的左手。
我怕告密的事情败露,转移了小火车的藏匿地点。但是出于恐惧和内疚,日夜痛苦。最后我离开了小镇,临走前,谭峰把小火车的钥匙塞到了我手里……
这个故事里面的是非特别微妙,谁是小偷,谁又是那个做错事的人?有些事情不是理性告诉你不对的,而是感性告诉的。孩子们面临一个丰富和复杂的环境中,再做选择,他们会明白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
其他的故事,像阿来《秤砣》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各种各样的规定是有变化的,不要觉得世界的规定只有一个。”
张洁的《拾麦穗》,从故事里向外散发微热,“有些东西丢失了不必过度悲伤,就像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还有《种在坟上的倭瓜》、《孕妇和牛》、《驮水的日子》中与自然有爱的互动;草原上盛开的《红花蕾》,《春雨之夜》中描写了绽放的耀眼的友谊之花,还有好多好多。
这些故事有悲欢离合,有丑陋,有美好,有真情,也有假意,这些故事带给我们最简单的触动,唤起我们去掀开历史一角,去提问的好奇心,也带给我们很多警醒和思考。
⒊
用故事塑造孩子的心灵
非洲小说家本奥科瑞说:
“
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实的生命始于他开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
”孩子们最先听到的故事应当是最优美,最高尚的,“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胜过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
讲故事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它不仅为孩子打开了想象天地,更为孩子展现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
孩子能在文学中,体味真实,感触悲欢离合,这不仅是与故事人物同悲共喜的情感共鸣,更是审视自我,塑造心灵的渠道之一。
一个好的故事,它呈现的不仅仅是真善美,更多是引导性的成长。《给孩子的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的,同样适合成年读者。
让我们感受到最原初的阅读乐趣。作为成人,或许我们都该反思,借“故事”之由,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点赞
的人,都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