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背后:微信开放与移动互联网社会新常态

导读:小程序的“小”,有一种藏拙、佯谬用意。张小龙与微信短期可能不想惊动谁,有意低姿态。此外,短期,它也许还有些谨慎与戒惧。

落在后面写东西,总有些被动。不过我还是不怕笑话说说我对它的感受。


首先你不能脱离微信甚至腾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观察。微信的危与机,在年初张小龙的讲话里已经体现无遗。除了社交,这个平台巨大的流量来自于订阅号,并非他的初衷。他期望公众平台能成为服务的平台,微信偏离了他的用心。


我不管这表述是否完整出于真心。因为,有人提到,当局对于微信强烈的媒体属性保持较高的谨慎,这表明它始终会面临监管风险。如果只是沿着现有的路子走下去,保不准微信哪天捅个篓子。


“小程序”应该就是当初张小龙文章里提到的“应用号”。有关名字的差异,马化腾说这是苹果禁止微信使用“应用号”,我觉得有苹果的道理,“应用号”太宽了,直接左右着苹果甚至行业的话语体系。


但是,我觉得“小程序”这个名字,反而可能比“应用号”更能反映这个微信甚至腾讯的复杂心理。


我如此体会“小”字:


一、这个隐藏着巨大价值的服务,有一种藏拙、佯谬的用意。就是说,张小龙与微信短期可能不想惊动谁,“小程序”的名字有一种低姿态;


二、可能张小龙对产品短期发展形势存在一丝谨慎。“小程序”之“小”,显得它只是微信诸多产品中的一个。


但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不同于是张小龙年初文章里的表述。


索性直接表达吧。小程序里有这些用心:


一、它会局部扭转走火入魔、泛滥到头的移动端应用商店模式;


二、它会超越手机等移动终端,化解第一波移动互联网狂潮之后行业面临的艰困;


三、与当初阿里百川、百度直达号等许多应用服务相比,它显得更集约,更开放;


四、小程序标志着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从疯狂走向理性,步入新常态阶段,整个行业涉入更细微的应用与服务。


五、小程序里,当然有腾讯、微信更大的战略用心,尤其是云计算与大数据。


第一点与第二点有直接关联。张小龙对小程序的解释也很明白,就是不用下载与卸载,通过直接搜索就可以获取应用,触达用户。


这等于对泛滥的独立APP与应用商店模式的反拨与纠偏。几年来,一个APP甚至都成了创业公司的符号,有些完全无视基础的服务。事实上,就算强大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的应用分发力,无数的APP,其实都像垃圾一样沉积在平台,根本见不到商业天日。大量开发者根本无从获得变现。


这同样影响着终端博弈。由于APP分发、变现越来越难,许多开发者日益依赖一些大的终端企业,比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开发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基本没有什么话话语权。而几大手机企业则持续包装,渲染一种商业模式。


小程序不用下载、安装、卸载,就直接减少了开发难度,超越了应用商店与终端限制。一个微信,理论上,可以用更轻的形式,承载无限的应用与服务。它的集约性显而易见。


想想看,过去很多开发者需要与终端厂家对接,如今你只要跟微信对接就好。


继续说。那么,这个跟阿里百川、百度直达号有什么关系?你肯定知道百川计划,它其实就是一项应用与服务平台的开放,通过技术工具的输出,以及背后商业化平台的支撑,能让伙伴不用纠结APP开发,只要专注于创业方向、服务及运营就好。


但是,很明显,这种动向一定会受制于上述第一、二点。我认为,这种帮伙伴解决APP化的思路,更多站在为阿里立场上:开放应用层面的技术,为平台庞大的流量寻找更多垂直的服务出口。


但这并不能解决入口问题。应用商店退潮、手机终端出货放缓导致泛滥的APP失去许多效应。而且百川计划里,有太多同质化的产品。这个问题我在当初百川计划发布会上问过阿里CEO逍遥子张勇,他并没有回答清晰。


事实证明,百川最初虽然有不错的效应,但目前声量并不高。除了上面的原因,当然也有阿里对于合作伙伴数据的掌控,导致后者并不完全独立,一旦渐成气候,便会出现新的博弈。


百度直达号其实是一个出色的理念创新。它打破了APP面临的上述困境。但很可惜,当初它设计出来的产品,体验上有些违背逻辑。它基于搜索而成。由于百度搜索处于急剧转型中,直达号的移动端成效并不那么鲜明。加上百度在影响商家的落地环节护城河不深,所以最后有些尴尬。


你是否从小程序中看到当初直达号的某种痕迹?也许不是有意借鉴,但部分理念是相通的。


为什么说,小程序标志着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从疯狂走向理性,步入新常态?


那是因为,第一波移动互联网热潮建立在人口红利基础上。许多O2O化的应用与服务主要侧重那些没有太多线下壁垒,门槛并不太高的高频刚需服务。当然也有一些领域,有政策障碍,比如移动出行;比如餐饮O2O行业,有闭环麻烦。


经过一段狂飙突进的时光,加上2014年以来,整个行业的大整合,许多领域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它促使整个行业进一步朝那种更重视长尾服务的领域迈进,可能它们并不暴利,但隐形的市场规模更大,因为基本都是最后的信息化堡垒,同样是连接服务与人。


小程序侧重的恰恰是那种低频次的刚性需求。你从它基于搜索入口而成,就能体会到,它应该不会频繁使用的服务,但一定是生活里的基础性的服务。这类应用与服务里,隐含着成本投入与规模化效益的矛盾,小的平台不愿意做,大平台可能看不上。


除非有一种灵活、包容性的场景机制、生态体系,通过技术平台汇聚大量用户,让他们随时随地接受服务,如此能够摊薄应用与服务的成本。微信的社交媒体功能就具有这种强大的粘合力。如果没有这点,我觉得它不敢贸然涉入。微信平台的技术积淀、生态体系,足以摊薄低频刚需服务里的运营成本。


这就无形中免除了那些小的创业者的一些恐惧与担忧,让他们专注于前端的业务、体验创新,更好地研究消费需求。


如果这一局面普及开来,那就提炼了移动互联网新一轮的渗透力,它不再是那种疯狂地烧钱换流量的打法,不是那种同质化、选择性的服务,而是更加务实地迈向更为多元、精细的服务。它会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服务更加普世化、民主化,触达一些线下顽固的领域。


这就是我所说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新常态。短期它可能不那么风光,一旦多个行业到达一个规模化门槛,它会产生远胜前一轮移动互联网业的巨大效应。


至于说小程序里隐含着微信甚至腾讯的云计算战略与大数据战略,那是因为,它不用下载、安装,用户端、移动终端保持着轻模式,而更多的负重,比如计算、数据、交互、交易等等都在云端完成,无疑,从这点来说,它也是腾讯云计算战略与大数据业务的隐性强化。相对来说,我更看重数据这块。


当然,小程序也会对那些基于浏览器、OS等聚合起来的应用服务,构成一定挑战。


“小程序”带有一种小而美、轻逸的开放特征,它的穿透力,可能会让人惊讶。


当然,断言它一定有光明的未来,甚至颠覆上述种种领域,我觉得不太现实。尽管APP、应用商店、移动终端遭遇许多挑战,但未来相当长时间,它们一定依然还会是主流模式。因为,有许多服务不需要先到微信社交平台绕一圈,而可以直接打开。而且,还有,毕竟微信也只是市场中的一家平台,它与其他社交平台、商业平台之间同样存在壁垒。微信小程序不可能真正实现全网服务。它依然建立在腾讯的生态体系里。


应该说,小程序有腾讯在微信生态上的野心与梦想,但它自身可能也充满着一丝敬畏与谨慎。我个人觉得,这种心态是合理的,它称得上微信封闭社交体系在服务方面的一次大规模开放,具体成效当然只能拭目以待了。


夸克点评。覆盖百度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创事记以及腾讯、搜狐、凤凰、网易等客户端。TMT、财经、文学三栖明星王忽忽运营。在无数人鄙视情怀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无与伦比的情怀贩售者。

商业合作请联系:QQ:2223843522 [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程序背后:微信开放与移动互联网社会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