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1张图片

在成吉思汗尚未出世前,有一个游牧民族生生靠自己族群的力量改变了世界几大政治格局,搅动了亚欧大陆沉寂许久的局势,这个游牧民族就是匈奴。对于匈奴这个名称,我们更为熟知的是西汉王朝十万铁骑北击匈奴,其实在西汉王朝之前,以中原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早在战国时期便与游牧文明下的匈奴民族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厮杀,结果以华夏民族取胜而告终,匈奴只是军阵上败落了,在舔舐着伤口,积蓄着复仇的力量,却并没有远离。

这便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李牧大破十万匈奴,正式开始前,我们自然要了解一下匈奴这个种族的,不仅仅是为了李牧,也是为了不久地将来,横空出世的卫青、霍去病。

一、北狄与匈奴:

1.北狄简史: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阿尔泰语系部落居住在蒙古草原南部和黄河流域北部的族群,在汉文史书中称之为“狄”或“北狄”。

“狄”依据马长寿先生(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考据,认为“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狄历”或“丁零”的简译,是由“Türk"的原音翻译来得,在古文中”狄“字与”翟“互通,”狄“是”狄人“对自己的称呼,被汉人音译后记录下来的。

”狄“族人最初分布在今山西陕西高原及河北太行山的东麓,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分散在华北平原及河北省的北部和中部。

”狄“族人,在商代时,被中原人称为”鬼方“,春秋战国时称”狄“,最初北狄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公元前629年,北狄联盟发生内乱,后来逐渐细化为三支,分别是”赤狄“、”白狄“、”其它狄或众狄“(网络上诸多资料记述的长狄是从属于赤狄的一支,并不是有别于赤、白的另外一支!),赤、白名称的差异是由”萨满巫术“以青、赤、白、黑,四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为依据划分的,赤狄是在草原南部的牧民,后发展到太行山境内;白狄是在草原西部的牧民,后发展到陕北高原左近。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3张图片

公元前590年赤狄被晋所灭、公元前546年,白狄附属于晋。公元前542年,晋国将以无终为首的众狄联盟聚歼太原,自此狄民四散,一部迁徙到太行山以东,依附于鲜虞部落,鲜虞部落在春秋末期改国名为中山。中山国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中山既灭,散居在各处的狄族人再无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进入到战国时期,各部狄人又纷纷改头换面,大体上有林胡、楼烦、东胡、山戎四个相互不统属的部落。

“晋北之林胡,楼烦,燕北有东胡山戎,是以二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呼也”——《日知录*二十三*胡条》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4张图片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经过考据认为,北狄族人,在战国时期被中原文明称为“胡”,“狄”已经不再使用,既是因为狄族失去了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因为狄族人在长期与中原文明内华夏族的不断融合中,已经丧失了原“狄”族人诸多的风俗文化,并且因为活动区域的不同展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发展趋势。以山戎为例,依据考古发现(延庆县玉皇庙等地发掘600多座山戎墓葬)证实山戎族,当时正处在半游牧半耕地的混合型经济时期,与我们印象中的纯游牧经济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论林胡还是东胡,山戎,最后都在战国末期被中原文明驱赶到了草原更深处,或是被华夏民族融合,被驱赶到草原深处的族群,逐渐被匈奴一族吞并,融合在匈奴文化中,从历史中消失了。

2.匈奴起源之谜: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5张图片

一种认为匈奴起源于夏后氏的苗裔,依据是《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

一种是直接反驳上种起源说的。依据是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乐彦括地谱记载:“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这里称淳维为獯粥,《史记·五帝本纪》则记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及《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荤粥早在唐虞以上、黄帝的时代即已存在,是华夏族以外的游牧部族。而《史记·匈奴列传》中则将匈奴之祖淳维纳入到华夏族的体系之中。这就为匈奴华夏起源说打下了三个问号,第一个《史记》一书中匈奴两种不同种族的记录,造成逻辑硬伤。第二个獯粥、荤粥、淳维是否为同一人,尚无直接证据。第三个獯粥是否真为夏桀之后,也缺乏脱离《史记》一书之外的证据。

所以目前关于匈奴起源这件事还是一个谜团,有待进一步考据或实物出土。(虽然概率极低)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6张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匈奴“二字的叫法,”匈奴“二字出自《史记》,各方专家学者在研究为什么司马迁称呼这个族群为”匈奴“二字时,在不断地科研中,列出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源于摔跤说,已故学者何光岳在《匈奴族源漫议》(《寻根》2004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在商代卜辞中,“凶像二人摔跤之状,摔跤为草原牧民的体育运动,今蒙古族的摔跤运动,闻名于世,乃起源于匈奴。可见匈奴原系善于摔跤而得名。

第二种是”凶”与射箭有关说,方汉文在《匈族(Huns)西迁与罗马帝国的崩溃》(《寻根》2004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匈奴”这一名称与弓箭有关,匈奴是善于射箭并曾经给殷商当过奴隶的族群。

第三种是匈奴之“匈”为“猃狁”的拼音,这种意见认为,匈牙利(Hungary)的“匈”(Hun)为种族名,“牙利”(gary)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之地。《诗经》中的“猃允”、《史记》中的“猃狁”均拼音作“匈”,那时还未出现“奴”音。《逸周书·王会篇》也只称为“匈戎”。

第四种是“匈”与蒙古语中的“人”有关,这种意见以我国台湾学者朱学渊为代表。他在《匈奴民族的血缘与语言》(《文史知识》2005年第5期)“匈奴之名何来,是颇难以回答的问题,至今没有发现有北方民族族名与之相关。四、五世纪欧洲出现了Huns,南亚地区涌入了Huna,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故而‘匈’确实是与Hun有关联的。有人类学者认为,民族的族名往往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人’或‘百姓’一字;因此,蒙古语中的‘人’字Hun就是‘匈奴’的‘匈’,自然是一个较合理的猜测,但也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

为什么大家要纠结于“匈奴”二字,实在是因为匈奴在不断地发展中,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影响,影响越大越要弄清楚起源,所以关于匈奴起源问题历来都是学术热点与难点,古今中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揭开匈奴一族起源之谜中!

3.匈奴人的体貌特征及语言: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7张图片
上帝之鞭,阿拉提

汉文史书中对于匈奴人的体貌特征记载甚少,视线扩展到国外文献,便有所收获了。歌德时期著名史学家乔丹尼斯(Jordanis)对匈奴人的体貌特征有如下描述:“匈人头如块状,眼睛状如针孔,躯体短小,当婴儿出生时以剑割其两颊,因此之故,匈人至老而无鬓”乔丹尼斯还有一则对当时匈奴人的首领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匈人在阿提拉带领下版图达到极盛)的样貌描述:“他是一个身躯不高,胸宽头大的人,两眼小而幽晦,鼻平,肤色微黑”,平鼻,是标准的蒙古利亚人种的体貌特征。在结合小眼,肤黑,可以进一步佐证,匈奴族是属于蒙古利亚人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种人,绝不是目光深邃,鼻梁挺拔,黄发白肤高加索人种。

匈奴人的语言,与北狄人一样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由于匈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兼并、奴役其它游牧民族,导致在匈奴人内部是分为三大语种的,一种是属于突厥语种,一种是属于蒙古语种,还有一种是芬*维吾尔语种,三者到底以哪个语种为主要语种,目前尚没有统一看法。无法将匈奴语言定性的原因主要是,用比较语言学来无法界定匈奴现在留存的语言,匈奴语留存下来的非常少,而这些留存下来得语言又都是匈奴族人的通用语,众所周知匈奴族内有很多被吞并、俘获的其它种族的人,这些通用语种哪些是匈奴人自己的,哪些是在融合中出现的或是其它种族的语言,现在根本无法鉴定。跳出比较语言学,来研究匈奴语,又面临不严谨的逻辑硬伤,各个学说又始终无法自圆其说,所以才会悬案至今!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8张图片

从匈奴族的语言体系就可以看出匈奴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欠缺强有力的文化组织形式的,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始终没有解决语言统一问题,就更谈不上文字与文化的统一了,这个看似兼容并蓄,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恰恰是制约匈奴一族长达百年的枷锁——缺乏民族核心文化体系的体现。

4.匈奴人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实力:

因为匈奴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便与中原文明下的华夏民族开始接触了,直到两汉时期与当时的汉民族政权之间爆发长达百年的军事冲突,最终被汉民族驱逐出东亚草原。整个过程中,匈奴人的政权组织形式,军事实力,以及文化等都是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是要分开来叙说的。

1.兵种:匈奴人的军队以骑兵作为绝对主力,几乎没有步兵,也没有其它种类的兵种,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只有骑兵,匈奴人最初是处在奴隶制社会,所以需要大量的奴隶负责牧养牲畜,通过战争俘获,抢掠而来的人口,都被充当奴隶,当然是仅限于妇孺老弱,有反抗能力的成年男性大多会被杀掉。

2.武器:战国时期的匈奴人装备有青铜短剑,青铜短刀、铜斧和铜镞,弓箭。

匈奴人在战国时期兵器以青铜材质为主,匈奴人的青铜文化,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受斯太基青铜文化影响,一方面受到当时华夏民族中原青铜文化的强烈冲击。

匈奴人战国时期的青铜刀有一定存量,刀子大部分刃部向内弯曲,有的是刃部前端突向外曲,刀柄柄端多圆环形,便于悬挂。在刀柄及柄端有动物装饰花纹或几何型花纹。整体造型属于青铜直背短弯刀,既不是中原地区直刀,也有别于我们熟知的阿拉伯地区弯刀,造型是非常独特的。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9张图片
匈奴刀样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铜短剑,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青铜短剑几乎一样,剑分两刃,直刃,长度不长,剑柄有透雕或动物装饰纹。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10张图片
匈奴剑样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铜斧,斧分两种,一种是宽而厚利于砍砸,一种是长而薄利于切割,两种斧在斧上部缘边都有明显的几何花纹。

青铜镞,镞,大部分为三角锥形,其它还有柳叶形及三角形等较古老的样式,三角锥形镞又称”斯太基式镞“

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_第11张图片
青铜镞, 三角锥形镞又称”斯太基式镞“

弓是单体弓,并没有复合弓(胶漆工艺),也就是后世文献中提及的”素弧“

了解完北狄与匈奴的大致情况,我们就知道了在战国时期(主要是战国末期),中原农耕文明所要面临游牧文明的冲击,大体上是以北狄一族的后裔,四胡(林胡、楼烦、东胡、山戎)与刚刚有崛起之势的匈奴,这两个游牧文明下的种族,在中原北方分别与秦、赵、燕,三国不同程度接壤,其中尤以赵国所受袭扰最重!

(这章写了很久,因为要啃书,继续更新,向十万字发起冲击!欢迎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十八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