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暑假的爆款电影,那必须有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就破11亿,创下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新纪录。
看完电影有句台词在脑子里一直晃:“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为最脍炙人口的神仙之一,哪吒火了一把,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哪吒的读法居然也跟着火了。我在网上搜了搜,发现成千上万的网友赋予了“哪吒”俩字成千上万种读法。
“nuo za”、“na zhua”、“na zha”、“nua zhua”......
大眼“那抓”,是个夜叉
有人在网上发了“‘哪吒’怎么读”视频,用四川普通话一本正经地念“哪吒”,听起来却像字正腔圆的“那抓”,笑得大家满地找头。
嘿,先别笑。哪吒的名字确实古怪又拗口,不像汉名,倒像音译。因为他真的就是个外来神仙。“哪吒”原本写作“那吒”,是印度神话角色“那吒俱伐罗”的简称。这位的物种属性特殊,非人非神,而是“夜叉”。
在这副印度绘画里,树干中冒出两个小人,其中之一位便是那吒。在古印度神话里,那吒和兄弟曾被变成树木,后又变回人形。《封神演义》中哪吒复活为莲藕人的桥段,大抵来源于此。
在印度神话中,夜叉并不是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凶神恶煞,而是一种精灵,负责守护山川水土,类似于中国的土地公。
夜叉族首领是财神俱毗罗,那吒是俱毗罗的孩子。
财神俱毗罗
印度神话与佛教融合后,俱毗罗被佛教收编,成了四大天王中守护北方的“毗沙门天”,那吒也随之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
那吒是毗沙门天之子,在中国五代时期刻本《大圣毗沙门天王像》中,右上角夜叉托着一个婴儿,有人认为那就是那吒。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对父子继续位列神坛,但夜叉一族就没这个好福气了,直接被中国人打成了恶鬼。
神鬼殊途,哪吒与夜叉的亲密关系也因此被人们遗忘了。甚至,到了电影《魔童降世》里,哪吒打的第一个怪,就是青面獠牙的“海夜叉”……
电影里的海夜叉看着像跑龙套的,其实实力挺强
图片来自:《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的神仙哪吒已经变得跟印度夜叉那吒完全不同了,但很多设定依稀可见原型的影子——那吒是俱毗罗的三儿子,哪吒也排行老三;那吒曾受诅咒变成树,哪吒也有“莲藕身”;就连哪吒三头六臂的“战斗形态”,也是印度神话中的常见造型。
哪吒再世——三头六臂
还有一种说法称,哪吒的原型是古波斯国王努扎尔。证据有三:首先,哪吒、努扎尔读音相近;其次,努扎尔的功业,基本都是在身为太子时建立的,哪吒也号称“三太子”;第三,“努扎尔”一词在古波斯语中,还有“年轻、崭新”之意,跟哪吒的孩童形象能对上号。
但细究起来,这一说法也有缺陷,Bug就出在读音上:古汉语发音和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古时“哪吒”的读音,还真类似“那抓”!这和“努扎尔”就不太像了。
古波斯国王努扎尔
“过继”给李靖,升级当太子
前面讲了,那吒的爹是印度财神俱毗罗。
然而中国人民熟知的哪吒,无论是《封神演义》中的“父子势成水火”,还是《魔童降世》里的父子情深,他爹都是有名有姓的,姓李名靖。
电影中的哪吒和父亲李靖
李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开国名将,用兵如神,功高德厚,堪称“军神”。而毗沙门天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被当成了军队守护神,特别是在唐中期,毗沙门崇拜极盛,打仗前要祭他,军旗上要画他,北城门上还常常有他的雕像。
久而久之,两位军神便合体了,李靖继承了毗沙门天手托佛塔的经典形象,演变成了“托塔李天王”——比起音译的“毗沙门”,“李天王”可响亮多了。因此,这位“托塔天王”渐渐取代了原本的毗沙门天,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
而毗沙门天的儿子哪吒,也就顺理成章被“过继”给了李靖。后来哪吒常被叫做“三太子”,就因为他是“天王”之子。
《西游记》中的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
假小正太,真熊孩子
电影《魔童降世》的故事,缘起一颗正邪交汇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将它分为灵珠、魔丸两半,命太乙真人看护灵珠,投胎为李靖的三儿子;而魔丸却被施下天劫咒,三年后将毁于天雷。
图片来自:《哪吒之魔童降世》
不料申公豹偷走了灵珠,并使魔丸投胎到李靖家,由此诞生了“魔童”版哪吒。
这位魔童,跟大家印象中玲珑可爱的哪吒截然不同:邋里邋遢、顶着黑眼圈“烟熏妆”,到处使坏恶作剧,完全是一个暴躁熊孩子。
《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其实,“熊”和暴躁,正是哪吒本来面貌。在印度神话里,夜叉一族本就喜欢恶作剧。当上佛教护法神后,哪吒更以面相凶恶、性情暴烈闻名。而到了明清小说《封神演义》等书中,哪吒虽然成了“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的美少年,却依旧性如烈火,行事霸道:屠龙、闹海、灭石矶,其实都是他先挑起事端;自杀死后,托梦逼母亲给自己修宫殿,重生后又疯狂追杀李靖;到了姜子牙帐下,还跟黄天化纠纷不断……
可以说,传统故事里的哪吒,虽有英雄气概,性格却不讨喜。
图片来自:《哪吒之魔童降世》
而现在大部分朋友之所以对哪吒的印象是“阳光少年”、“可爱正太”,大多是因为小时候动画片看多了。
1979年《哪吒闹海》、2003年《哪吒传奇》等动画片里,哪吒都是天真可爱的小英雄。其实,改写哪吒设定的不是“魔童”,恰恰是之前这些深入人心的作品。
1979年《哪吒闹海》
2003年《哪吒传奇》
敖丙哪吒,生死冤家
说完哪吒,再说说电影里跟他患难与共的好朋友——敖丙。事实上,敖丙和哪吒是一对生死冤家。
《魔童降世》中的敖丙
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杂糅”神兽,历朝历代,形象一直在发展变化。
电影里,敖丙的龙形四肢修长,像唐代的中国龙。但全片所有龙族,都有修长的盘蛇状身躯,却又绝非唐代龙的特征。
唐代坐龙雕刻
唐代早期的龙还是一副猛兽造型,并不像蛇
《魔童降世》中的龙族都是瘦长的蛇形身材
其实,这里面就藏着龙与哪吒老家印度的一段渊源。
中国龙发展至唐代,形似虎豹走兽,并不像蛇。它们不住在水里,而是行于天际,有风云相从。但后来随着佛经的大量传入,人们发现佛教故事中有一种精怪“那伽”(nà gā),住在水底宫殿,能行云布雨——这一点跟“云从龙”的说法相似,于是佛经译者便将那伽译作“龙”。
七头蛇身那伽形象
那伽的造型是由眼镜蛇脱胎而来的,被译成“龙”之后,其外貌和属性便逐渐影响了中国龙。
宋代以降,中国龙身形日益蜿蜒,最终,彻底从飞天神兽,转变成了蛇形、水属性、住水下龙宫的水域管理员。
明清时期,文艺作品里出现了“四海龙王”“河龙王”“湖龙王”,甚至“井龙王”。到了《魔童降世》中,龙族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大家子。
壁画中的四海龙王
《封神演义》里哪吒跟敖丙结下的梁子,从佛教故事里就能寻见端倪。在辽宁出土的一座北魏佛塔上,就刻有哪吒指挥夜叉、追捕那伽之王的画面。那伽变成了龙,龙又变成了海底王者,佛教桥段融进小说,就变成“哪吒闹海屠龙”了。
辽宁出土的北魏佛塔壁画上,哪吒正指挥夜叉追捕那伽之王
电影改编后,敖丙虽然也跟哪吒轰轰烈烈打了一架,但总算逃脱了《封神演义》里被抽筋扒皮的命运。
不知在下一部中,敖丙哪吒二人还会有什么精彩表现。讲真的,我很期待。(本篇不是广告)
吴哥窟壁画中的那伽族蛇王“婆苏吉”。在印度神话里,婆苏吉曾被那吒俱伐罗追杀过,这大概就是“哪吒屠龙闹海”的故事原型。
随堂考
相关文章回顾
撰文 |任箴 一枝
微信编辑 | 高兴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