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内换16份工作等奇葩事背后的故事

16份工作经历的阿中

朋友阿中职业经历非常丰富,翻开简历,他的每一份职业都不长,有在上市公司干一年,有在国企干三个月,有在私营企业干半年,经历很多职业岗位,经历很多公司,短的只有一个月,长的只有一年半,短短6年内换了16份工作。但是每份工作都是在职业底层进行徘徊,根本看不到上升的途径。经常找我抱怨说自己时运不济,每次都是遇人不淑,每次碰到的老板都是奇葩,要不然抠门,要不然古怪。我作为他朋友,多次劝他,真正沉下心好好把一份工作做深,做透,让一个公司不能离开你,只有这样,职业上升通道才会打开,也才能或者社会价值。然并卵,阿中我行我素,还是以一种快节奏的方式对待工作,还在低层次职业上徘徊。 我疑问,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道理,阿中这个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才生看不透,或者说看透了,但解决不了。通过他老乡我才了解,阿中的父亲是一个木讷的农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异常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且家庭生活较为困窘。阿中的母亲能力较强,有涉及外部的事情都是阿中母亲去处理,阿中母亲对于他父亲的性格和做事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这个男人很懦弱还很有脾气,自己性格原因较急躁且泼辣。 在阿中的记忆当中,家庭每天都在争吵当中,往往争吵的不是大事,只是家庭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后暴怒的母亲总是借题发挥,对着阿中喋喋不休甚至暴打阿中,事情就是阿中不及时起床、睡觉、做作业、衣服脏等等。暴打过程中往往父亲会帮阿中说说话,往往更是刺激阿中母亲,打架的对象就成为父亲和母亲。 你想在一个争吵的家庭中,孩子晚上回家看到父母在争吵,早上起床看到父母在争吵,争吵后还往往把无辜的孩子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孩子是一种什么心情。 逃避,离开这个硝烟弥漫,没有爱的家庭,孩子甚至会想,要是我不是出身在这种家庭该多好,我要是有个爱我的、给我温暖的妈妈该多好。 于是,阿中处于一种性格割裂的状态。一方面,阿中希望父母关心爱护自己,另外一方面,阿中不得不接受家庭的伤害和攻击,他恐惧、难过、愧疚。 这种原生态的家庭影响阿中一生,包括他的找工作、包括他未来的生活 因为渴望关注和认可,感情空白的阿中努力用工作证明自己;但是只要时间一久,当他人对阿中一些负面反馈的时候,童年的记忆就会不自觉被唤醒,为了不再次恐惧、难过,阿中选择主动逃离。

经历职业下坡路的阿玲

朋友阿玲在大学刚毕业时是我们一群年轻人中的佼佼者,进入上市公司,职位不错,业绩在刚开始也是公司同期员工中佼佼者,很快阿玲就做到她部门的负责人,但是当上负责人不到一个月就遭到公司多名同事的投诉,公司主管对事情进行调查,结论是阿玲处理与同事及上下级关系上存在很多问题,处理方法不当造成投诉。公司没有办法只能撤掉阿玲部门负责人的职务,将其降至一般员工。 阿玲受不了这口气就提出辞职,从那开始阿玲职业生涯开始走下坡路,怎么也回不到刚毕业的状态了。 通过阿玲的同学了解到,原来阿玲的母亲是一名大学老师,从阿玲出生到她五岁,她的母亲都一门心思忙事业。 其中有个典型的例子,阿玲在婴儿的时候,阿玲正睡得很熟,一阵电闪雷鸣把阿玲吵醒了,她大哭起来,此时阿玲的母亲正在整理工作思路,她听到阿玲哭后过来看,阿玲不是尿了也不是饿了,很生气,觉得阿玲无理取闹,太难带了,便向阿玲的外婆求助,让老人过来带孩子。这样阿玲的母亲专心于工作中,与阿玲的互动就越来越少。 在阿玲的例子里,雷声惊醒了阿玲,阿玲哭是希望母亲能保护安慰自己,没有想到母亲不仅没有保护自己,反而埋怨自己,这让阿玲很困惑,她察觉到了母亲的烦躁和愤怒,感觉害怕无比,经过几次互动之后,阿玲就开始有意无意逃避与母亲建立联系了。 随着年龄增长,阿玲形成自卑,害怕不被关心,苛求认同。 长大后阿玲成为大家眼中的乖乖女,但是没有人能听出她内心的自卑和绝望。折射到工作中就是工作很努力,但对人际交往敬而远之。 场逃离行为,其实阿玲只是为了逃离童年的伤害和恐惧。

解决的本源之道

 1、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目标的人 所谓的目标指向是指个人能认识到自身价值,并且确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对职场逃兵来说,给自己树立一个职业目标就不容易被别人所左右。 因为如果不是目标导向是关系导向的话;关系导向的人容易把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建立在周边关系对于自我的评价,当外界评价处于低潮时,个人就位于情绪低谷,特别受到外界的辱骂和指责时,容易放弃眼前的职业。而目标导向的人因为怀有远大理想,即使遭遇不公平待遇,也较容易淡然处之,忍辱负重,直至最后达成目标。 2、 学会区分想法和感觉 之所以我们会对别人的一些言论或者自我认知有不舒服的感觉感到痛苦,真实是因为分不清楚想法和感觉,比如说,当一个同事用不耐烦的语气对你说话的时候,你可能的想法是:“我觉得得罪他了”。这不是你的感觉,你的真实感觉是这个同事用了不耐烦的语气和你说话,你觉得不舒服,反思自己是不是得罪他了。实际上你的同事可能手上正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没空理你,可能你同事家里出事了,他心情不好,可能他压根没有不耐烦的语气和你说话,是你自己感受有问题........这些都是一些可能。如果你能区分想法和感觉,你就能很好处理这些存在不和谐的矛盾和冲突,塑造自身职业形象,融洽同事关系。

这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接受这种感觉。第二步骤,分析这种感觉背后的成因,理解对方,形成良性的想法,并采用善意的回应。 我们的个性和情感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家庭对我们产生了影响,但是它不能决定我们的想法,只要我们接受感觉并持有善意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6年内换16份工作等奇葩事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