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中医简介
振荡中医的核心内容:
振荡中医随机诊疗法是以疾病本体观及人体稳态控制技术观控人体状态,使异常振荡态复常的人体系统控制工程,它不是抽象的纯学术。
1、病—脉—证—治耦合体系:
病:疾病本体—人体系统异常振荡态。
脉:全息脉诊—可内窥疾病本体的窗口。
证:对疾病本体随机态的辨识。
治:针对特定随机状态,输入经验必效决策信息,使异常振荡态复常的观控寻的过程。
2、经过将近半个世纪临床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四项工作:
一、在临床实践中复活了一个古老的疾病本体观,并将其深化—系统化。
二、复制并发展了久已失传的古代绝技—人体系统稳态控制技术。
三、为了适应随机临床需要,在整合中外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振荡思维模式。
四、在全息脉诊客观量化基础上完成了ZZ—1型证诊仪(人体系统能量过程随机状态诊断仪)项目的研发,为进一步研制上工系统强生系列诊疗仪—观控寻的一体机奠定了初步基础。
振荡中医是以疾病本体观为核心,着眼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以全息脉诊为观察窗口,以强生(增强生命力—稳序控制能力)为目的的诊疗体系。
以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治疗方法而言,这种诊疗体系与现代西医不同,与现代中医相异,振荡中医是古典中医精华部分的现代延伸。
迄今为止,振荡中医随机诊疗已经历了20多年的临床探索,先后经历了: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随机诊疗体系的确立;
二、实现理论体系的清晰化、系统化和简化;
三、进行了三级临床常用药物的筛选(一级筛选由300余味减少至120味,二级筛选又减少到50—60味,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不超过20味),为了适应随机诊疗临床需要,作了除注射剂之外的,其他多种剂型的改革尝试;
四、对临床所遇到的一切疾病的摸索治疗,事实证明,普遍有效。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往只限于徒手临床的实验研究,目前已开始进入由简单的仪器检测的实验研究阶段。它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电子临床,使一个古老的医学传统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
振荡读作振荡,即系统整体、局整内外、两极通应、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即宇宙万物最普遍的系统运动—辨证运动形式。中国古典哲学以阴阳五行、太极—道的形式来表征它;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用具体事物的系统整体运动形式来表征它;现代物理学则用四维连续的统一宇宙能场的形式来表征它。其实三者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对以系统存在的宇宙万物乃至生命运动形式的高度概括,都是普遍真理的表现形式。
古典中医,作为一种古代的系统科学,以阴阳五行—中国古代的辨证唯物论为基础。振荡中医承袭了这一古典中医的遗产,并在诊疗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在深度与广度上加以拓展,使之成为真正的基本理论的核心,并将其贯彻到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所有方面,让辨证唯物论的思想贯穿整个诊疗体系,成为它的灵魂。
二、继承与发展
中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在每一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的内涵。现代中医与古代中医不同,明代中医与唐宋时代中医不同。所以,我们不应当将中医当作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看待,对整个中医体系,对它演变过程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应加以分析。
振荡中医对古典中医的继承,是在对古典中医精华抽提的基础上进行的。古典中医的精华,可用一个字将其凸显出来—“环”(营卫运行)。又可以将这个“环”分为更具体的道、器、顺、逆、脉、治这么六个小“环”。不论是用阴阳五行来表征的“道”;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器”来表征的人体结构;以“阴平阳秘”、“神转不回”的“顺”来表征的生理过程;以“回则不转”营卫逆行来表征的病理过程;以“脉”为窗口对人体振荡状态的窥测;以“治”来表征的“为治之道,顺而已矣”的随机诊疗过程。
所有这一切过程,都是以系统振荡的形式出现的。古典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都是关于一气振荡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离开了“气”、离开了系统整体的振荡,就没有振荡宇宙和振荡生命本体,也就没有古典中医学。
中医的兴衰在一气之振荡,得“气”则兴,失“气”则衰。现代中医之失,在于背弃了以气为中心的古典中医传统,以机械论的物质观来看待一切,于是就产生了遗产继承的困难,于是就以中医为“玄虚不实”、为“不科学”,于是就以阴阳五行为“粗鄙”,于是就否定了脉诊的临床价值,于是也就出现了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继承危机。振荡中医以最先进的辨证唯物论的本体观为思想武器,将被机械论歪曲了的中医遗产挖掘出来,用现代的语言加以阐述,并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继承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继续向前发展。
三、证与整体功能态
我们常讲“对证(症)下药”、“辨证施治”,这个“证”是什么呢?振荡中医的“证”与西医的证(病)不同,与现代中医的“证”也不完全相同。振荡中医的“证”,是指人体系统与环境(自然、社会),及人体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整体综合状态。它是由质、能、信息一元元气整体震荡过程的性质来体现的。机体所有的局部器官,所有局部的功能过程(也包括病理过程),都被毫无例外地统系在这整体的振荡过程中。事实上,人体的一切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都是由这反复振荡的整体功能状态所维系、所决定的。整体的功能状态,就是一切局部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的根据—一切疾病的本体。整体功能态,又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状态;一为稳、序态—常态,中医以“阴平阳秘”、“神转不回”、“承”、“顺”等来表征它。实验医学的奠基者伯尔纳也认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机体最重要的职能。另一为失稳失序的病理状态,即异常振荡态,它关联并决定着机体一切局部的病理表现(即症)。
对整体功能状态的诊察,就笔者所知,脉诊是目前最理想,同时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四、随机诊疗
振荡中医非常强调患病个体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体不同时相的差异,这是振荡中医随机诊疗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灵魂。
人类是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干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以各自相异的样式,依照辨证法的规律,相互作用并随机变化着。对于一个高度敏感,全方位开放的人体来说更是如此,人体的功能态不论是正常振荡的生理状态,还是异常振荡的病理状态,都是样态各异,并在随机变化着。这一特点要求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在疾病一元观的指导下,运用具体的诊疗方法时,应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以使具体的诊疗实践与疾病本体很好的对应起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医也不应当有常法。只有方随证转,随机应变,才能使临床操作与变化多端的病机息息相关。惟其如此,才能期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五、脉 诊
脉诊是内窥人体系统一气振荡状态的窗口,是关于整体的“气”的诊法。在振荡中医随机诊疗过程中,脉诊起着由病向证、由证向治过渡的“桥”的作用,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心。在随机治疗实践中,只要脉诊明确,疾病的本质,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皆可自明。在基本理论和目的明确的情况下,脉诊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
1.对历史的反思
在传统中医的发展中,对脉诊的重视由来已久。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的记载。在《内经》一书中,歧伯言不离色脉。而在《灵枢》这部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诊疗体系中,脉诊在随机诊疗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内经》时代的医学临床之所以疗效卓著,在临床中常常收到“百发百中”、“万举万当”的治疗效果,其中脉诊起着主要作用。鉴于《灵枢》以脉诊指导针灸临床的成功,汉代张仲景亦欲建立以脉诊为指导的药疗体系,但没有完全成功,《伤寒杂病论》仍以凭症辨证为主。晋唐以后,由于气理的黯昧和医理的离散,脉学遂开始向以脏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人们关心的是脉诊与局部症状之间的联系,这就逐渐使脉诊这种关于整体的“气”的诊断方法,失去了它的主要临床价值,因为脉诊与局部的症(包括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变化)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联系。
总览晋唐以来的全部脉学著作,从王叔和的《脉经》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没有对脉象作过系统的宏观基本因素分析;第二、没有使脉诊与动态整体的“证”的诊断对应起来;从而造成了脉学体系的繁杂和脱离临床实践的弊病,使脉诊的临床价值日益低落,至今已发展到基本上没有人相信单以脉诊可以诊病的地步。失去了脉诊的“桥”的作用,由病向证过渡的通路被堵塞了,这是气理丧失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医继承上的最大失误之一。
2.振荡中医的脉诊(12186245)体系
出于对历史的反思,振荡中医在脉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对脉作了系统的基本因素分析。脉可分为和脉(正常振荡的脉象)与病脉(异常振荡的脉象)。所有的脉象都是由三种基本的脉素组成的:脉位、脉势和脉体。脉位又分为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共18个位相,构成经气营卫运行的时空框架。脉势有6:大、小、刚、柔、缓、急。病脉(异常振荡态)以虚实(以有力无力为判断虚实的依据)为纲,统摄四正—阴阳气液、五邪—郁瘀水湿痰。见图1
以上脉体系,与病理的1245体系的一态(异常振荡态),二纲(虚实),四正(阴、阳、气、液),五邪(郁、瘀、水、湿、痰)相对应,所以根本就不存在由脉诊向随机治疗过渡上的障碍。又由于振荡中医的临床曾经长期从事过脉药、脉针对应的实验研究,已将经验必效决策信息系统化,因而只要脉诊明确,则用药、处方、取穴,皆可一气呵成。例如:脉除左弦轾,余无异常,无论见何症状,皆可以一味柴胡来治疗;脉见小弱,不论何症,均可以党参、拘杞、熟地等配伍治疗;脉见右尺空虚,别无异常,不论见何症状,均可针刺关元治疗(均见文末所附医案)。
正是由于系统理论清晰化,和以扶正整体功能态为唯一目的、以脉诊为唯一依据的辨证治疗体系的建立,使原来繁琐的临床操作被大大地简化了。目前,它己将临床常用的药物由通常的300多味减少到不超过20味,针灸部位也与此相当。对于未涉虚损和药伤的病例,可于数分钟内治愈,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案例屡见不鲜。脉诊对随机诊疗临床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一种新的诊疗体系,振荡中医随机诊疗体系,尚属初创,它不过是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想寻找一条“生”路,纯属一种探索。既然是一种探索,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
六、振荡中医医案选
1 王巨良 男 31岁 本厂机修分厂工人。
病史:素觉两胁下坠,胸有紧缩感,并觉头晕、心悸、周身乏力。前两个月曾于我处针刺气海后症状缓解。前天晚上觉胸闷,腹胀,夜间起来大便后,全身抽筋,发冷,呕吐,发烧到39℃,头晕益甚,脸色晦暗,形容萧索,舌质不鲜。
就诊日期:1987年3月3日
主症:发烧39℃。
脉证:虚。
治疗:服扶正1号丸一丸(党参、枸杞、熟地)。
效应:服药后十分钟觉周身发热并微汗出,周身即觉轻松许多,呕止,发烧渐退。1987年3月4日胸部仍有紧缩感,脉象仍见小弱。处服扶正1号丸1丸,6分钟后,胸部紧缩感大轻,如门户洞开,异常畅快。
【按语】元气虚衰之体最宜心平气和,每遇烦劳必有上火、发烧等虚阳浮动之象。病本为虚,故温补之即烧退症息,如治以寒凉压抑则殆矣!
2 焦秀兰 女 31岁 在本厂医院药械科工作
病史:近来经潮,昨天进城晕车,今天下午3时攒竹部位疼痛难忍,蹙眉而来,面颧浮红。
就诊日期:l987年2月9日
主症:头疼。
脉证:虚。
治疗:处方:扶正1号丸1丸。
效应:一二分钟后,先是胃脘温热并反酸水,移时头痛即止,继而身热,手上汗出。脉势亦起,形见充实。
3 李建智 男 46岁 本厂机动处处长
病史:体质单薄,素患耳鸣、耳聋,每遇烦劳则发。近因大检修,工作烦劳有加,故又上火。
就诊日期:1987年10月28日
主症:牙痛、耳鸣、咽干、腿冷,一周多。
脉证:左寸低隐。
治疗:柴胡0.4g即服。
效应:5分钟后,牙痛即止,咽干亦愈。10分钟后,两腿渐温,耳鸣亦减,脉左寸浮起,左尺尚虚。时值庚未时,依子午流注纳甲法,按压左太溪穴,即觉全脚发麻,麻感上行大腿,同时足心发热,脉转平和。
【按语】:如以症论治,谓柴胡可愈牙疼,恐怕谁也不信,连我也不相信。而在脉象无他,但见左寸低隐时,柴胡可愈牙疼,却确凿无疑,本案即可为证。而且还不止于此,如脉象无他,但见弦郁左寸低隐,不论何症,均可以柴胡治之,而且百发百中“万举万当”,不信,可参观其他案例(如王银德等)。本案因兼两尺空虚,故而需按压太溪以补下虚。
4 樊荣德 男 49岁 本厂医院中医师
病史:望见体胖,已拔顶,面布浮红。
就诊日期:1985年7月11日
主症:口腔溃疡,连绵不断。
脉证:下虚(两尺虚)。
治疗:针关元。
效应:针感即达前阴,遂脉平症愈,久未复发。
另一名韦恒斌的患儿,发烧泻痢。儿科门诊见扁桃体肿大,给注射青霉素,不愈。又以菌痢收住传染病房治疗,痢仍不止。遂转来我处,诊脉见两尺空虚,针刺关元。归后即愈。
5王德银 男 53岁 本厂党委纪检委副书记
病史:20余天前上了点儿火,遂发现右颈前淋巴结肿大,并牵扯右侧头痛,疼痛呈脉冲样阵痛,不能转颈。曾注射青霉素,无效。
就诊日期:1987年10月5日
主症:颈前淋巴结肿大(长4cm,宽1.5cm),偏头痛。
脉证:左轾。
治疗:柴胡0.5g即服。
效应:服药35分钟后,首先感到腮腺分泌液增加,抚摸时肿块已变软,并缩小三分之一,以手推之,原来绷紧的肿块,已可与皮肤分离,左寸脉象亦浮起。次日复诊,肿块已完全消失,偏头痛亦减轻。又随机调治一次,头痛即愈,脉转平和。
【按语】:些许柴胡,竟能消散有形之肿块于倾刻之间,如目中无“气”、目中无“无”、目中无人的整体的话,对此确难理解。如以整体一气振荡着眼,这其中的道理又极其简单:原来一切局部功能之异常,都与整体气机的异常状态相联系。以脉窥之,知异常振荡之机在左气轾。凭脉辨证,凭证用药,以柴胡升提之,使整体气机复常,则局部之肿块即可消散于倾刻之间,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