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珠宝设计师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张图片

《捕鱼#2》

925 银、紫铜、塑料、丙烯颜料,2013 年


曹毕飞

勤勉托载成长

赤手闯关四洲


  从未想过会与首饰结缘的曹毕飞,一路跌撞深入金工首饰世界,从北京服装学院到清华美院,从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到荷兰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尔学术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术学院,从尝试到发现,金属材料成了他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如今他坚定地选择首饰,因为发现它离心更近。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2张图片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3张图片

《罐子?》 和《梅瓶?》

澳洲奶粉、木胶、婴儿油、颜料、银镀紫铜、尼龙线,2016 年

对传统陶瓷的重新诠释,模仿西汉金缕玉衣的制作方法,以期通过重新诠释传统来表达个人目前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新的型体通过作品标题的问号阐明自我的否定状态,反映出内心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真实表达,身份认同已经是彼此联系,不再完整和永远处于一个构建的过程。


经与很多70后、80后一样,曹毕飞也有一段不知道喜欢什么的时期,却又按部就班被所谓的命运推着往前走。出生于南方农家的他,从未想过会去做首饰,更没想到会从湖南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从美国到荷兰、从荷兰到澳大利亚,横跨亚、美、欧、澳四大洲,从主攻鞋帽箱包设计与制作的本科专业转向金属工艺与首饰创作博士,没有家底、孤身一人在海外边工边读八年。如今他说“我喜欢做金属与首饰创作,想做一名简单的创作者和学者”。如果你也曾经面对生活的压力,曾经迷茫无向,或者正在砥砺前行,或许他的首饰、他的故事,会有一些引起你共鸣的地方。

  

从未觉得苦

只是曾经很迷茫

  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一个平凡农家的曹毕飞,高中的时候受到美术老师的影响,想做一名水彩画家。高考首选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却提前被北京服装学院录取,成为装饰艺术专业的一名学生。

  “当时对这个专业没有概念,学习涉猎的面也比较宽泛,有金属工艺与首饰设计、鞋帽箱包设计与制作、装饰雕塑等等,那时候我没有要求,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唯一的优点就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从农村出来的人,对奢侈品能有什么概念呢?记得很清楚的就是金属工艺与首饰设计需要的银铜贵金属材料消费不起,我就主攻了鞋帽箱包设计与制作,一是觉得工业皮革材料不贵,二是期望自己毕业能够找个设计工作养活自己。”曹毕飞坦言当时的状态就是这样。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4张图片

《尺·长》

925 银、紫铜、塑料、丙烯颜料,2013 年

在艺术首饰和金属工艺领域,很多创作者经常使用图形和符号建立多重意义的象征性表达,通过叙事构想指导双手创作,而创作后的型体又视觉化地阐述了个人的故事。意象捕捉庆寿的情景。此件作品运用不同寿字字体层叠、无数字的尺子、四方桌等等,表达时间的变化,寓意老人寿诞吉祥。圆形的镜子部分,反射出主体底部的珐琅图形——儿童嬉戏;连接整体摆件三部分,构造出了创作者个人思索,人生短暂,一镜之隔。


  大四的曹毕飞加入到考研大军,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为金工教父级导师唐绪祥的研究生。“既然考上了,就继续读吧,其实那时候对金工首饰,谈不上多么热爱,但是也不讨厌。跟着唐绪祥教授进行传统金属工艺的研究,系统地学习了传统金属锻造工艺。但是,对于未来,还是很迷茫,不知道接下去的路要怎么走。”

  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的推荐下进入珠宝杂志社做了一名珠宝编辑。“当时我的工作是负责设计专栏,采访首饰设计师、学院教授等。在工作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想要继续学习金工首饰,想在这一块更加深入。”

  工作两年后,曹毕飞拿到奖学金进入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开启了他美洲、欧洲、澳洲的求学生涯。不论在哪个国家,他都是班上最努力的学生之一,把时间都泡在工作室里,还常常睡在工作室。“本来工作室是不能留宿的,因为我常常做首饰做到很晚,做着做着就住在工作室里,有时候就直接睡在地板上了”,他继续笑着说,“不知道是睡地板太多的缘故还是冬天没有照顾好身体,现在膝盖已经有风湿痛。”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5张图片

《酿酒》

创作者采用叙事首饰表现手法,直接叙述儿时的生活场景,把常见乡村物品设计成金属工艺摆件。


  当被问起,家境较为贫寒,在国外读书会不会觉得很苦。他的回答是“我从来不觉得读书苦。父母辛勤农耕、背朝黄天脸朝土,父亲后来一直做建筑工人,对我来说那才是辛苦。”

  他动情地表示,“相对于父母,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能够从山村出来,在首都北京接受高等教育,又能够在美国、荷兰、澳大利亚体验不同的教育与文化,并且一路走来,从迷茫到清晰,最终找到自己的爱好,能够自由地通过金工首饰表达自己的情感,很知足,虽然我没有积蓄,但是这些年的人生经历,是最大的财富。”

 

蓦然回首

每一个体都是独特的存在

  当被问及是否认为在金工首饰领域有天分,曹毕飞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达芬奇、梵高和毕加索等等流传广泛的神人,感觉是需要天赋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是差不多的,“像我这种资质平凡的人,也没有想过要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所以在我看来,我是没有天赋的,祖宗八辈子也出来不了一个学艺术的。我觉得我遗传了我父亲的手工艺,他能建造水泥瓦房,我能做金属手工艺。”

  的确如此,我们常说特别有天赋与特别笨的人,都只是金字塔塔尖的一小撮,百分之九十的人,资质都差不多,都是平凡的。对于普罗大众,最后能出一点成绩的,都贵在坚持,即所谓的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奋、谦卑是曹毕飞的特点,这也成就了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办过四次个展;作品被多次邀请参加诸如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立陶宛等国际性金属工艺和艺术首饰作品展出;2015意大利青年首饰竞选入选以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首饰周邀请展;2014 ENJOIA’T 西班牙当代国际首饰大奖入选;201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旅行研究基金;2013年美国杰出人才绿卡获得者;201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视觉艺术研究生材料奖;2013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国际研究奖学金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奖学金;2012北美金工协会/北美工艺网奖学金;2011北美金工协会教育天赋奖第一名;2011和2010两届北美工艺NICHE 大奖评审入选奖等。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6张图片

《新年鼓声》

925 银、紫铜、塑料、丙烯颜料、红线、烤漆、珐琅转印,Ken Yanoviak 拍摄,2012 年

是创作者在美国费城居住时期的作品,华人街的敲鼓舞狮勾起创作者对中国农历新年热闹的回忆,通过对乐器鼓的抽象变形,构造出一件简洁的吊坠。在探索艺术表达语言中,创作者开始由比较写实的图形的叙事语言延续到更简化和抽象的叙事表现方法,含蓄表达的同时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被问及,“除了勤奋与谦卑,你觉得自己的个体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他说是经历与感受。

  “我独有的个人经历、我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个体特征吧。从农耕田野里的童年到城市里学习与生活,从中国懵懵懂懂的寻找,到美国、澳洲以及欧洲的逐渐坚定。所有的这些经历铸造出的作品特色。”

  或许正是这种飘零的生活,能够让曹毕飞在精神和情感上得到释放,获得创作源泉,正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经历过人生的一些故事,也许会让人成长,深思自己,真诚地将这些情感映射在自己的创作中。

  “在这条道路中,我一直在寻找自己,询问自己,而不是去刻意让自己作品与众不同。我坚信,研究方法可以类似,但是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必然注定作品的不一样。我还在继续寻找,因为我还有能量。”他如是说道。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7张图片

《捕鱼#1》

紫铜、925 银,2013 年

叙事首饰表现手法

  

艺术创作

首先要有感而做

  具体谈到创作,曹毕飞表示,由于他接受过中国、美国、澳洲和荷兰这些不同国家的学院教育体系,早期的时候总是想着在不同教育的思维下寻求和探索个人的创作风格;但是后来意识到,自己只有被某件事情、物件、人文以及环境等等打动后才去创作;没有感动自己何以去感动别人呢?“这也涉及到作为一个创作者或者艺术家,他或她应该有着比一般人对周围事物更高的敏感度。这是一个开始。”

  有了一个感动和头脑里的大致理念,曹毕飞会着手相关的调研,不论深浅;调研的内容包括文字上的,比如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相关书籍;也会尝试性地寻找材料和样品制作。这个过程中,他会风暴似的跟着感受直接制作出一些作品。“从早期的金工创作到近三年可以佩戴的物件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从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制作成一件首饰,比如想象要做成一件胸针、戒指或者吊坠。只是在创作中后期涉及到佩戴问题我才思索功能性问题。”在他看来,“可能是学院教育系统的原因,我的创作过程往往就是一个调研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而不在于问题能否被解答。”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8张图片

《静候》 和《聆听内在之声》

黄铜,紫铜,不锈钢针

创作者继续用一种具有机械般的金属直角榫作为构建方法,创作出这些中国冬日残败的荷叶与澳洲夏日树皮的结合。在模仿荷叶与树皮衰败的同时,又通过笔者双手的掌控,紧紧地围绕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提炼。通过思索将非常机械化的金属有意地创造新的自然物体。


  曹毕飞以作品《挣脱》为例,介绍了创作过程。在风景秀丽的澳大利亚堪培拉,树木成荫,每天早上从家骑着自行车去工作室,他都能听到树皮自然剥落的声音。这些半卷半开的树皮,轻轻散落在每个大树的周围,有的堆积于地面,有的被风吹散。对他来说,感受到的是树皮在挣扎着,或依依不舍,或寻求重生,就像他当初离开中国,半挣扎半新奇地面对异国的世界,“距离能够锁住见面,但是不能锁住心的思恋,对祖国、文化和家庭的一切想念”。这种感受使他开始用手工首饰锯锯断一根根方形金属丝,钻洞、穿插圆形丝、制作出一个个金属直角榫;再经过重复焊接和锻造,创建出新的型体。其中一件胸针作品《挣脱》,就是表达树皮开裂蜷缩的一瞬间。作品外构架来自于对中国传统银锁造型的重新设计,切割一半镂空使其抽象化;直角榫通过焊接成一个平面,然后锻造成具有织布般的柔软;散乱的设计,透射出树皮般的裂痕,从外构架中裂开并脱落;冷静的着色,从一丝暖色过渡到完全的黑色,以黑暗中的一丝亮光希望给作品在简洁地表达挣脱的意义又给予一丝希望。

  他表示,“就我个人而言,具有传统金工创作和工艺技术的背景,作品以金属为主材料,结合其他材料诸如塑料,木和珐琅,主张手工制作,探索金属和首饰艺术的发展,希望能为当代金工与艺术首饰研究领域做出一份贡献。”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9张图片

《双喜纹》

奶粉、925 银,2015 年

通过大量的实验,创作者制作出这些粗糙的样品,类似未切割和加工打磨的玉石原石。着重于探讨传统吉祥纹样在玉石翡翠上的应用。无抛光和打磨,有意识保留样品的表面特征,并遗留包含个人生活体验的手掌纹样。

  

文化身份

不再是重要的问题

  随着跨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居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独特的、全球性的“散居”(Diaspora)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文化身份问题,包括这些年常常提到的民族文化、传统等问题,在多国学习交流的曹毕飞,其个人观点认为,文化身份不再是重要的问题。

  在他看来,我们常会说印度首饰、泰国首饰或者意大利首饰,这往往源于传统首饰中因首饰造型、工艺制作以及材料呈现在首饰这个载体上,而产生出来的首饰文化差异。而当代首饰领域里,文化身份问题其实是很微弱的,不再构成重要的问题,只是一个创作的策略而已。原因之一就是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交流,后现代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创作策略以及表现手法,而慢慢忽略其个人文化身份背景。“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之一徐震创办的“没顶”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公司(made in company)的名义进行创作,而放弃使用自己的名字,这就等于忽略自己的身份背景;其作品也是通过模仿与复制的创作手段,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所以,个人认为,中国当代首饰艺术家的文化身份问题,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创作者或个人想去表达什么,内心呈现在首饰中的状态是什么。”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0张图片

《玉石》 系列

奶粉、925 银,2015 年

创作者试着寻找一种当代的表达方法、结合个人的生活履历重新诠释玉石文化。作为材料,相对金银来说,奶粉是廉价的。毒奶粉事件后,国内朋友让帮忙购买奶粉,创作者发现澳洲竟然限购奶粉。奶粉突然像金银一般稀有起来,这种稀有性促使创作者选择奶粉作为模仿玉石的材料。


  当然,文化身份定位可以作为一种创作策略,一种表达作品的手段;很多艺术家用这样的表达手段进行创作,寻求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定,尤其是那些常年迁徙、生活于截然不同的环境里的当代艺术家。“至于我个人,也是最初在无意识中借助母体文化中的纹样和造型来回忆儿时的游戏与农耕生活,创作出器皿和金属工艺摆件作品;而在最近三年的当代首饰研究中,我并不是在寻找自身的文化定位,而是基于个人认知的母体文化,让这些文化与自己现在生活经历下的其他文化相互沟通与妥协,呈现出一种对立和交融的状态,而我的首饰成为这种状态的派生物与载体。同时,不同文化和环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让自己更加清楚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出生的文化传统,因为这些由生而来的文化传统已经溶入自己的血液,成为自己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正视和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能给自己的创作带来自身的风格特点。”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1张图片

《挣脱》

黄铜、紫铜、不锈钢针,2013 年

在澳洲每天上学路上感受到树皮剥落的声音,创作者开始用手工首饰锯锯断一根根方形金属丝,钻洞、穿插圆形丝、制作出一个个金属直角榫;再经过重复焊接和锻造,创建出新的型体。

  

多国经历

体验不同教育体系

  同一个专业在中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的不同学习经历,被曹毕飞称为特别宝贵的体验。

  在他自己的体验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比较类似,注重先让学生学习一些技术和设计方法,再鼓励学生试着找到自己的语言,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理念。如果说这两国的差异,他认为美国更加严厉,会让学生不断创作,必须要有很多的作品积累。而在澳洲,学校首先也会教授学生基本的手工艺,但是不太关注学生会做多少作品、能做多少作品;而是关注学生在每一件作品后面能学到什么、学到多少、有没有想法,以及怎么样去改变。“我感受到的美国老师,会主动地不断督促学生,会提出老师的意见;在澳洲,如果学生不主动找老师,老师基本都可以忽略学生,但是最后学生得给他们看成果。”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2张图片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3张图片

《陷阱》

紫铜、925 银、珐琅、玉、塑料、橡胶、丙烯颜料,2011 年

反映的是对文化之间的冲突,创作者试着在文化之间做一些沟通和诠释。采用了中国玉、文字、大红色、天圆地方等中国文化,又特意将这些隐含在两个方盒中,寓意创作者内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对于荷兰,曹毕飞表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尔学术学院首饰系的交换学习,感受到的是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创新和想法。“他们本科生学习四年,基础课后进入专业三年,专业学习第一年和第二年不会关注学生有多少成品,而是不断鼓励学生尝试,观念的扩展和想法的不同,再去尝试不同的材料,在最后毕业年进行创作,把两年的探索反映在作品中。他们也不注重学生工艺,相信工艺随着想法的不断更新得到提高。我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更属于艺术创作模式而非手工艺教育方式,但是也是很值得提倡的。”

  “中国的教育也鼓励思考、创新,但是相比较而言,在美国、澳洲和荷兰的学习中,我真正意义上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找到自己身上的独特点,去尝试,表达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尝试将美国、澳洲和荷兰的教学模式综合起来,希望将这些带给自己的学生。”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4张图片

《忆江南》 宜兴紫砂壶诠释

925 银、红木、丙烯颜料,2009 年

拱桥、流水和檐房,组合一幅山水画。波浪形的壶底设计,壶身成为缩小的拱桥模型,壶盖则来源于房檐的一角,开合扇子设计成为壶的把手。

  

感恩在内

方能谦卑在外

  谦卑是曹毕飞给人的直观印象,一直以手工艺者自诩,并表示,从一个小山村和早年贫困的农民家庭走到现在,是他从来不敢想的事情。“我很多时候都在想我怎么走过来的,怎么在艺术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的。我做梦都没有想过我会成为一名首饰艺术的手工艺者,这不在我儿时的梦里;美国全额奖学金留学获得美国艺术类最高学位MFA、澳洲全奖读博、美国杰出人才绿卡,这些也不在我成人的梦里。我想我很幸运,因为一路走来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在曹毕飞看来,他感谢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位人。第一位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导师唐绪祥教授,“虽然那时候的确没有想要做金工创作者,觉得那不是一门能够让我吃饱的生活手段,但是他教会了我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金工技术”;第二位就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师姐郭新教授,“是她发现了我还具有成为金工创作者的潜力,用心推荐我去美国留学,这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第三位是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的导师Lynda LaRoche,“是她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帮助,让我发现我内心的小宇宙,我的个性,三年的学习,她的引导直接促进我金工工艺技术的巩固和个人语言的发展”。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5张图片

《承担》

紫铜、黄铜、透明涂层,2015 年

创作者尝试用十字枨榫卯结构通过图案排列,模仿家乡农作常用的竹编箩筐;而十字枨随机排列去模仿软性的毛巾或者纤维材料,展现一幅回忆中的农作图:父亲挑完沉重的稻谷,将毛巾往脸上抹了一把汗,顺便晾在一个箩筐上。同一种材料通过不同编排,表达出一种情景。以箩筐的概念寓意父亲对家的承担及创作者现在对家的承担。


  “我很感激这些老师们,也希望以后能凭自己的力量帮助到更多的孩子,这也是我为什么终究会成为一位教师的主要原因”,他如是表示。我们也期待曹毕飞能够将这些年学有所成的经验与知识,带给更多有志于在金工首饰领域有所成长的学子们。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6张图片




撰文/土鑫 编辑/陈蔚华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7张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宝石》杂志社淘宝店,

更多图书等您来选!

专栏:珠宝设计师_第1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栏:珠宝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