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以雷电之速,闯入世界:于是,生活方式改变,商业模式颠覆。如今的商业世界,直面危机,也时逢机遇:管理模式急需突破,新技术有待引进;政府与商业、技术与管理,正寻觅合作良机……
日前,以“‘互联网+’时代的商圈新发展”为主题的2015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日期在沪举行。论坛直面互联网时代,传统商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技术千变万化的时代,新的管理方式、理念也云涌而来。
迎合时代浪潮
与“互联网”握手
对传统商圈来说,“互联网”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人视作危机,也有人视作机遇。 讨论开篇,主持人即抛出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商圈是否会消亡?
“我认为传统商业不会消亡”,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联合党委副书记、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在发言中称。在陆晓栋看来,“互联网+”对商圈与其说是一种挑战,不如说是一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机遇。
静安南京路今年的销售业绩响亮,实体商圈商业正在逐步回暖。今年前三季度,静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7.73%,比去年同期5.2%的增速提高了2.53个百分点。静安南京路沿路的重点商厦销售额,同样较去年同期增长较大。比如,相比去年,恒隆增长3.2%,久光增长20.62%,嘉里增长43.84%,芮欧增长16.16%。
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静安区政府给出的策略之首,即是“以互联网思维,探索服务新模式”:静安南京路商圈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者来之,便能享受便利;在实体购物中,也能享受到电商、APP等“新武器”带来的“新感觉”。
陆晓栋看来,如果有这么一天,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商户、消费者与商圈之间出现多层次互动,且互动更便捷,商圈活力将非比寻常。
管理模式改变
抵御“变化”压力
“现在,我们整个世界发展在不断加速。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互联网外部环境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空前。”
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全球CEO常博逸在发言中提到了企业面临的“空前压力”:过去8年的破产案例,大致占到全部破产案例的75%。由此可见:传统的管理方式,在新的环境中遭遇“失灵”。
CBD、企业如何面对挑战?对此,常博逸提到:首先,“技术”在管理中不可忽视,无论数码技术、信息技术,机器人、物联网技术等,都是宝贵资源;比技术更重要的,则是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像一双大手,调控、管理这些技术。另外,文化也至关重要——这三点联系在一起,CBD和公司才可以应对如今的快速发展,才能应对我们心存畏惧的困难。
罗兰贝格创造了一个数字化商务平台,通过联盟,将各方联合,利用各自的能力,搭建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太古集团也建立了“数字化战略”。太古地产的刘美璇女士在发言中介绍:早在两年前,太古集团已经成立了一个数字团队,他们进行市场研究,追踪相应的数据变化和市场情况的变化;挑选合适技术,改变经营的方式,更好和终端用户相互连接。
“经过18个月的深入研究之后,建立起数字化推广团队,建立一个清晰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它所涉及的业务包括数字化市场、营销和E平台的建立,以及社交媒体内部创新、市场内的一些活动、个性化分析。”刘美璇介绍。
时代的变与不变
走向“创造”,走向“价值维护”
嘉宾吴越所代表的LVMH集团,和静安南京路已有20多年的合作。他将静安南京路比作大舞台,并强调“不是小舞台。”因为大舞台一旦建立和既然存在,人们便翘首等待舞台上的好节目、好内容。
在发言中,吴越陈述对自己零售业态的观察:零售业态、尤其是高端零售业的发展,都在满足着不断变化的“需要”,不再是“必要”。这个过程中,渠道成熟了,当然“内容是王”;在今天新兴的渠道,很快也将发展到“内容为王”。“于是,内容的创新、内容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永远是品牌产品商不懈努力的核心关注。”
那么,如今电子商业市场,是否已到了比拼“内容创新”的阶段?在吴越看来,电商已经从一个杂草丛生、鱼目混珠的“跳蚤市场”状况,慢慢地、肯定地在往健康趋势发展:从2003年在中国淘宝网诞生时刻起,有相当一段时期,中国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完全只是C2C市场;今年前10个月来,市场出现重大拐点:超过50%以上的全国电商零售首次来自于B2C。“ 借国际眼光看中国今年的零售市场,线下线上增速似乎都在放缓,但仔细观察,线上的整体放缓缘于C2C的隐退,被B2C大幅度取代,显示消费者对伪劣便宜货之疲惫,有望摆脱依赖打折,逐渐走向创造和维护价值。”
吴越在发言中屡屡提及:从盲求数量到追崇质量,是电商的重要趋向。体现质量,必然需要一个好的商业生态。“好的商业生态环境需要多元化。静安南京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结合非常丰厚的历史、现代、人文、商业,既有西方又有东方。我在此给大家展示的这组图片,每一张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非常精彩的解说故事。这种生态,绝对帮助构成了静安南京路的粘性,为实体的高端零售体验大大加了分。”
提升商圈品质
文化元素不可或缺
前不久,国际剧协将总部迁入静安区内。国际剧协主席托比亚特此次也来到了论坛现场,讲述艺术与商业、文化与城市的联系。
“上海静安区新闸路1332号是我们国际剧协的大门,将永远对静安、对上海、对中国敞开,无论您是个人还是文化机构,或是在座的每一位,都欢迎您。”
作为剧作家的托比特难掩对艺术的热爱。托比亚特认为,一个人能通过艺术形式,能够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用以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艺术也能使商业更美。它能通过品牌传递愿景:如果品牌的诞生,基于人们的理念。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到骄傲、感到兴奋。
“艺术和文化对城市不可或缺。越南的一项研究表示:艺术对于文化、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大。艺术的发展,也会带来零售业,比如商业、办公大楼、购物广场的相应变化。提升商圈品质和气质。”托比亚斯在论坛发言中说道。
论坛嘉宾陆晓栋的看法与托比亚特不谋而合。陆晓栋介绍了国内外的商圈发展经验:一个好的、有主题的商圈,不仅是购物场所,也是公共文化的展示、体验空间。
陆晓栋称:“商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顺应融合跨界的互联网思维影响,实体商圈的发展必须融入时尚、创意、戏剧等文化元素,既为商业品牌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又能打造另一张独特的商圈名片。”
未来互联网
不会“悬空”,一定落地
在人们热议商圈模式变革之时,不知是否窥见变革的内在逻辑?苏宁云商副总裁范志军从实体零售、PC互联和移动互联三个时代,谈及对商圈变化的认识。
范志军称,传统实体零售,是一个“人到货”的时代。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出行方式的改变,城市商圈开始出现变化。
后来,伴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终端的普及,电子商务应用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打破了“人到货”的零售路径,开启了“货到人”的虚拟商圈发展形态。
商品价格决定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规模,价格低的商品,即使需求不迫切,消费也会采购。因此,我国电商企业在打造虚拟商圈时,大多通过品类扩张和低价渗透两种方式,建立消费者的认知。
PC互联的电子商务商圈和实体商圈水火不容,这是因为两个商圈的“场”不同:一个是停留在虚拟商圈,一个是停留在物理空间。
正当一“虚”一“实”两个商圈打得火热的时候,移动互联出现,打通了虚拟商圈和实体商圈之间的界限,它将原本虚拟的商圈,变成了个人口袋里和手掌上的可视商圈。
范志军介绍:移动互联是全域互联,如果用“人、货、场”三个要素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既是“人到货”的销售,比如用手机下单线下提货;也是“货到人”的销售,手机下单送货到家。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商圈、商店的场景被互联网化,除了“人到货”“货到人”之外,还可以实现“场到人”、“人到人”的运营。
范志军提出:未来围绕有效的“人到场”还会开发出更好的“场到人”的应用。因此实体零售和商店不会被互联网消灭,而是被互联网格式化地改造。
“未来的互联网,一定是落地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