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测试人员使用问津的体验

原文在:http://www.kiford.com/cases/201511002

以记流水账的方式 :从不知道问津、知道问津、肯定问津、使用问津、使用后感想。

文笔粗糙,但真实,O(∩_∩)O哈哈~。

毫不犹豫地踢出了推广人员。

11月10日 有人申请加入我的性能测试群,我看是来自其他测试群的,也就同意了,当时只跟他说:“改名字,这个群用来做技术沟通和分享,不过没有怎么维护。”

然后就忙工作去了,没怎么理会。

11月11日 在另外一个讨论组里:

同学A截图问:“这个人是谁?大家都说不认识。”

同学B说:“他也找我了,估计在挨个邀请我们成为什么专家?”

同学C说:“我说不是专家,他不理我了。”

讨论组成员瞬间达成共识,都按照我不是专家来回答,然后对方就没有消息啦。

大家开始了猜测“消息是系统定时发送?”“是骗子?”...

我一看截图,这人不就是我昨天加的吗?在挨个找人,问的又不是技术问题,我第一反应:把人踢出去。得到成员赞同后,人也就被踢出群啦。

哈哈,事情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也就没啥可写的啦。

知道问津

作为测试人员,对事情还持有一定的好奇心的,虽然已有初步结论但还是想去做个确认,根据对话框——“我是问津的工作人员。问津专家云---专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咨询平台,现正邀请专家入驻。不知是否有兴趣?”

我们百度到了这个问津网站,又开始新一轮的讨论:这是个什么样的网站。

网站上能点的基本我都点了个遍,再次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提供技术咨询的网站,已有可咨询的内容,但无法判断对方的水平,是不是值得花这个钱去咨询,还得再做确认,有空可以试试。

讨论组开始有了各种声音:网站刚起步没啥可看的,觉得这样的很容易让某些人有机可乘,需要有个懂行的引路,不好可以不付钱吗?这个介绍也太苍白了,让人怎么相信呀...

问津淹没在讨论声中!

初步认可问津

我是那种无法判定就不下决断的人,也基于对咨询感兴趣,于是去查了问津网的创始人、建网站的理念,越看越觉得靠谱。

为了保证知识传递的专业性,问津实行专一独占的交流过程,专家不能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用户也不能同时向多个专家咨询。看似是减少了用户的求助选择,却保证了每次的求助质量。-------从用户的角度,这个很打动我。

对他们总结的 “1)并没有给出针对性的答案;2)需要自己去学习、甄别、分析,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生产率低下。”特别认同,深有感触。

看了问津网站的“待价而估,技术服务如何定价”,按知识定价,不是按工作量定价、按产出定价,我觉得作为技术人员理应得到这样的认同。

再一次更正自己的结论:问津网可用。

使用问津

再次看了软件测试这一分类,这次是仔细浏览,看了测试管理咨询、软件测试度量,最终决定咨询软件测试度量。

关于测试度量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测试觉得自己工作量大、压力大,啥都要测,一上线有BUG,不管什么原因都是被指责的一方。

在研发面前比较弱势,老板会更加专注和体谅研发些...,我想去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测试人员的地位,但我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数据不够有说服力。

也在网上查询过,看过测试理论书籍,但得到的答案和现实总有一段差距,可落地实施的不多。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反正咨询费也不贵,这个不好,就换另外一个,万一对方靠谱,我就赚啦。

于是预约了“阿牛老师”提供的软件测试度量 咨询服务。

晚上我收到问津网站通知,给我了我阿牛老师的联系方式,说我可以联系对方了,但我没联系,十几分后,阿牛老师就主动联系我,敲定了具体详谈时间、沟通渠道。

今天11月14日,离约定时间还有15分钟时,阿牛老师再次联系了我,为开始详谈做准备。

我除了带了脑子、态度不主动积极外,其他啥也没带,但阿牛老师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他明显是有准备的,一开讲,我立马意识到自己态度不够端正,开始认真听。

原约定的1小时,不知不觉就讲了1.5小时,阿牛老师一点也不在意超出了预约时间,完成预约问题的讲解后,还耐心地回答我其他问题,十分真诚。

让我觉得一下子我就多了一个牛人朋友,称呼上也做了个升级,O(∩_∩)O哈哈~。

使用的感想

因之前答应给讨论组成员讲预约专家靠不靠谱,咨询结束后,立马给伙伴们做了一个简单汇总:

上次在问津网上预约的咨询,原预约1小时,对方总共花了2小时,给我做了个解答。

问的是:软件测试度量,对方从测试人员、开发人员、整个项目过程 三方面进行分析。

讲解思路清晰,条理特别好,有成熟的理念和数据模型,有现成的工具,也展示了使用的效果,回答了我的问题,并给我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在软件测试度量这块他花了许多时间和心血,听他的讲解 比我自己去看书、去总结、去落实,来的快的多,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人还是需要多出去沟通,别人早已有解决方案,而我却在苦思冥想......。

小趣事:在沟通的过程中还发现我早就关注过阿牛老师的博客,以前看他对测试度量的分析就特别认同,也在工作中运用了一段时间,只是我的方法费时,且不够系统,慢慢地就没有再折腾啦。

非常感谢有问津这样的平台,给技术人员提供一条学习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测试人员使用问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