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这世界有童话——小王子

愿这世界有童话——小王子_第1张图片

愿这世界如童话 抱着想像实现它 就算世界无童话 放下包袱完成它(@卫兰 歌曲《就算世界无童话》http://y.qq.com/#type=song&mid=002yhChD1BqVU9&from=smartbox)


某一天我在看秦时的时候,一个同学闯进来夸张地说了句“天呐,你竟然在看动画片!好吧,我只能说你很有童心…”

上一次去看大圣归来的时候,影院售票人员不解,一部动画片有什么好看的…

昨天我又做了件很有童心的事,没错,那就是去看《小王子》首映…

作为一个看过原著的观众,我觉得电影跟书的主题倾向还是有点不同的,记得在看书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小狐狸跟小王子说“驯养”的那一段——

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骇,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

包括小狐狸告诉小王子是因为他在玫瑰身上花的努力使玫瑰如此珍贵,其实就是一个经济上的“沉没成本”概念:我们在一样东西上付出的越多,我们就越是喜欢它。而《小王子》就美在将这点讲得如此浪漫而深情。而更为体现浪漫精神的则是书中的小狐狸,很多人都赞叹小王子对玫瑰的痴情,可是狐狸呢,聪慧如它还是选择堕入和小王子的驯养关系中,却终是洞察小王子对玫瑰的念念不忘而洒脱地let him go,并且还叮嘱他“你现在要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可是对于被驯服的自己呢,它提都没有提。

不同于书中对两个个体关系的深度阐解,电影更着力体现的是个体自身关于“小孩与大人”的矛盾。电影的第一视角就是一个被母亲以大人标准要求后面却因遇上老飞行员而回归童真的小女孩,小女孩被迫学习“实用之物”时的画面总是阴暗压抑的,而在和飞行员玩耍的时候画面色彩却变得丰富明亮连背景音乐都欢快活脱了起来。电影对原著中小王子在其他星球发生的故事以及和玫瑰、狐狸的情结都作了简化略要处理,而是借小女孩之口说出“我不想长大”、以母亲为代表的成年世界的无趣、老飞行员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变老,而是遗忘了”、最后小女孩气宇轩昂的一句“我会长大,只是我不想长成像你这样的大人”,完成了对主线脉络的完整刻画。影片后半部分几乎都是对《小王子》的续写,幻想出了小王子离开地球以后的生活并且让小女孩颇具英雄色彩地过去解救了他,为了印证老飞行员那句“遗忘”的话果真让小王子遗忘了前面所有而沦为一个无趣工作的废柴大人,让我感觉比较惊喜的是商人差点把小女孩分解重构那部分暗黑片段,充分表现了追求实用极致到丧心病狂,而把星星都收集用来供能那段,除了给影片增加美感之外对情节帮助不大。最后面母亲的转变也有点衔接不够,之前小女孩伤心地质问母亲忙于工作越来越像离她们而去的父亲时,我以为母亲应该是有所触动的,没想到她还是更加强硬地对待小女孩,可后面就因为老飞行员快不行了母亲突然就心慈手软了,小女孩在病床前对飞行员说出“要想和一个人建立羁绊,就得冒着掉眼泪的危险”,我一方面觉得这时候小女孩说得出这话显得早熟了点,一方面又觉得接下去母亲就上前握着飞行员的手跟他说谢谢有点过渡不自然。结局给了个happy ending,小王子也没有像原著中被毒蛇咬死。而我欣慰的是小女主没有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躲于永无之乡永远拒绝长大,而是勇敢地以自己的姿态成长。

这个世界总是很奇怪,大人想要做小孩,小孩却想成为大人。一切总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我记得我小时候是很想快快长大的,因为我觉得长大了才能更自由地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我从小就是被放养的-o- 包括现在你只要看看身边有多少小屁孩一副伤春悲秋不懂装懂的非主流姿态,又有多少怪蜀黍怪阿姨老大不小却恶意卖萌,你就知道了其实他们就是身心异向发展…人们总不满足于现在,从而带着距离的面纱去想象过去或未来的美好。为何不跟自然学学呢,到了开花的季节就开花,到了结果的季节就结果,到了落叶的季节就落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成长,哪个年纪该干嘛就干嘛好了嘛。

最后想起了一首诗很适合用来结尾呢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这世界有童话——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