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

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_第1张图片


2016

苏子语录

《思想与知识


1.

华丽的词藻,适合用来渲染情绪、描述视觉可见的东西(包括想象出来的东西),却不适合表达思想。


2.

艺术与文学,就是理想生活与庸常生活之间的一条”隔离带”。隔离带两边的人,都不能轻易“出轨”。这样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很多无聊的互相干涉。


3.

思想上比较复杂的人,往往在“做人”上显得特别简单,甚至是简单到naive的程度;相反,“做人”比较复杂的人,大多在“思想”方面比较简单,甚至是把庸见当“思想”。


4.

怎样的人,最容易”好为人师”,明明别人毫无兴趣,却还硬要不识趣地给人提供“建议”?大概是那些“不得志”的人吧,对这些人来说,唯有通过“教人”,他才可以获得一点渺小的成就感。


5.

大部分“知识分子”,你甭看他们平时都很有傲气,批判起权力来显得很勇敢,可一旦有机会跟当权者零距离对话,他们立马就现了原形。甚至是,只要能有幸与当权者来一次“亲切握手”,他们都能激动地决定“一百年不洗手”,哪怕这个当权者的日常工作就是迫害他们。


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_第2张图片


6.

一个人身上最有趣的部分,往往就是他与自己所处时代和周围环境最“格格不入”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政治不正确”的那一部分。反言之,如果我们企图用各种软暴力使一个人“正常化”、惯于用“政治上正确”来对别人指手画脚,其实,也就是把他下拉到跟我们自己一样无趣的程度。


7.

和逼格太高的人相处,即便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真性情,你也会动不动怀疑他是在装逼;但如果是跟逼格太低的人相处,则无论你活得多么真实,别人都会觉得你是在装逼!人与人之间还能轻松愉快地相处吗?有,但前提是大家都逼格在用一个层次上,谁也别让别人有压力感和自卑感。


8.

那些“架子大”的人,大抵,都是对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分量没有把握,并且,纵然是已经身居高位,他们却仍然底气不足、缺乏信心。因此,需要通过摆架子来验证一下“你到底抬举不抬举我”。故而,可以说,臭架子,实际上是“灵魂配不上屁股”,“高高在上”的位置和傲慢的神情下隐藏着一颗玻璃的心。


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_第3张图片

9.

从心理学上讲,那些”低价值感”的人,更容易被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所左右。如果感觉别人待他的方式不够好,“规格”不够高,他不会认为那是对方做事风格的问题,而是将其定性为“待我不好”、“不尊重我”;进而,又得出“别人之所以待我不好,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不够好”的结论,自我折磨。而如果别人对他的友好程度超出他自己的预期,他又会有“我何德何能”、“我不配”的惶恐。


10.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把爱好当职业,时间久了,你就不喜欢了”。这种犹豫和焦虑,跟“如果爱一个人,就不要跟ta结婚”是同一个逻辑。 其实,我靠文字谋生超过一年半,也并没有变得不喜欢写作。 对工作稿件,我写起来是会有些吃力,但对业余的写作,我却比以前更加喜欢了。现在,对业余的刷屏,我就像是“搞破鞋”一样刺激和“如饥似渴”。 可见,某些顾虑其实是不必要的。【后面的类比貌似不恰当,我连个完整的鞋都没有,更甭提破鞋了。】


11.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负能量"段子? 对励志故事和浅层心灵鸡汤的极端厌恶,会使人走向另一个反面——我们把对"负能量"的喜爱,视为对励志故事的复仇,这其实是一种叛逆。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负能量段子的精髓即"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让我们觉得自己的不得志是"天命",而不该归罪于自己。这样,尽管处境并没有改善,但我们的痛感却减轻了。此外 ,由"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还可以引申出"谁努力谁傻逼",这样,我们就让自己的懒惰"合法化"了。可以说,"负能量",其实是一种终极心灵鸡汤。


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_第4张图片


12.

跟那些自我评价较高的人相处,你抓住他出过的洋相来调侃他,用一些负面的词语来说他,他是不会生气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甚至,当你用负面词语来说他的时候,他可能还会更得意,因为,在他看来,“恶语”,是你对这种亲密关系的肯定、是对他的素质和理解力的变相褒奖。但对那些比较普通、自我评价也比较低的人来说,你怎么说,他都可能不高兴——你实事求是地说他,当然会伤害到他的玻璃心;而倘若你是唯心地夸奖他,却极有可能被他理解为是讽刺。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有的人的时候,我可以放肆地说他们抠门、贪婪、物质女、白痴、笨拙;但对另一些人,却连用个褒义词都会觉得“有风险”了。


13.

智商,是对事的理解;情商,侧重于对人的理解,而对人的理解,通常又需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实现。情商低的人,要么是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要么是虽有这种意识却缺乏这种能力——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的。那些天才级的人物之所以常常不通人情世故、“情商很低”,就是因为他们在换位思考方面非常失败。为什么失败呢?因为,跟他们一样的人太少了,以己度人,当然会失败了。我尽管智商不高,却特别善于读懂人心,靠的就是情商。而情商高,也部分地归功于智商低——这样,我才能跟大多数人一样,才能确保换位思考的正确性。至于我为什么看起来很不正常,却仍然能读懂正常人,那是因为,我曾经正常过,后来疯了。


14.

收到一个偶像(一个我崇拜了三四年但一直不敢套近乎的人)的留言,受宠若惊,简直就像是赵本山口中的“激动得睡不着觉”。次日中午聊了一会儿,心里还纳闷:原来他是这么“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啊。(尽管,把“平易近人”这样的词语用在一个小我五岁的人身上显得很别扭。)再一想,也许,平时,我的“粉丝”在接触过我之后也是这么想的吧?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自卑,或缺乏存在感,是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但实际上,这种心理,往往只是自己吓唬自己罢了——那些你眼中高不可攀的人,并非真的就“高不可攀”;那些让你心怀敬仰的人,未必就没有注意到你的存在。像我,不太敢跟牛逼的人搭讪,却常常在不经意间,使牛逼的人对我产生好奇心。


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_第5张图片


15.

一般来说,如果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是从实例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我就会感到很轻松,甚至很有趣味;但如果是反方向的,从概念到实例、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我就会觉得很艰难,甚至是枯燥乏味。比方,偶然遇见一篇自己很喜欢的文章/一本书,推荐给哪个朋友,或采用到杂志的哪个栏目,我会有种愉悦感;但如果是谁笼统地说让我给他开个书单,或者要为杂志的某个栏目选一篇稿子,我会觉得那是一种负担。


又比如,如果先是遇见某个具体的女孩子,然后,图谋不轨,再过渡到“泡妞”这个概念,就比较有意思;但如果是谁给我个宏观的、抽象的目标“你应该泡个妞”,然后,再去找符合“妞”这个概念的那个具体对象,我就会觉得特别无趣。再譬如,如果是做一件具体的事情中遇到了问题,需要去学习、开会,那么,这个时候,学习和开会的积极性就比较高,收获也会比较大;但如果是先学了点东西,再刻意地去“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应用到个案,或者,先开了个会,再去具体“落实”,我就会觉得比较轻松。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 有路就好

问你爱我有多深?

订单代表你的心!

目前仅天猫预售

Wait for you.

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_第6张图片

英语学习语音群

入群方式:加明月微信bhhailan

请说明来意


转载请务必保持正文的完整性并注明以下信息


作者:苏清涛

新书《谁的人生没有低潮 有路就好》

天猫预售中ing

出处:扯淡不二(ID:chedanbuer)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艺窝疯核心成员,忠于好奇。

1984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尽管我毫无艺术细胞,但我自己就是个艺术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刷屏,就像是“搞破鞋”一样让我如饥似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