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死(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后不久,万历皇帝就开始对这位昔日的首辅大臣、自己的老师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算。

首先自然是抄家。张家大院被查封,张家一百余口人被赶出家门,关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几天都没得吃的,饿死了十几个人。张家的钱财约合二十万白银,全部没收,不过不是充入国库,而是归万历皇帝个人所有,供他挥霍。可能是有人求情,万历留下一百亩薄田和一间老房子给张居正的母亲,让她聊度晚年。

张居正的大儿子屈打成招后自杀,留下血书一封。这封血书博得了朝廷里一些人的同情。有人出于同情或是公义,出来为张家说话。这令万历很是不爽,出头的人被致仕。不过,这也使得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没有过于扩大化,一些人得以保全了脑袋。张居正的二儿子和三儿子被流放、充军。张居正的四儿子由于被打成了残废,免充军,留在原籍。

万历皇帝原本还想对张居正掘墓鞭尸,后来不知是何种原因,没有实施。

张居正,一代名臣(相),改革家,身后如此凄凉,令人唏嘘。

朝廷里,张居正“阵营”(姑且用这个词吧,张居正其实非常反对结党,只是现实中朝廷里无形中分为:支持张居正的和反对张居正的)里的人遭到清洗。支持张居正的或致仕,或贬官,而反对张居正的则被重用。那些曾被张居正惩处过的官员则大都官复原职。

至此,“世间再无张居正”,所谓的万历新政烟消云散了。

万历皇帝即位之初,帝国的财政处于破产的边缘。张居正担任首辅的第一个月,没有银子给官员发放月俸,只能用实物冲抵。到了第三年,太仓(国库)里已有银子三百万两。经过几年的努力,太仓里的银子达到了数千万两。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和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丰臣秀吉先后两次派兵侵略朝鲜,想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大明帝国。丰臣秀吉甚至妄想迁都北京。大明帝国的两次抗日援朝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经过这两次战争(如果算上先前的平定西北的叛乱,就是三次战争了),大明帝国的太仓里还有银子。这无疑是张居正的功劳和贡献,但是,张居正为万历皇帝攒下的家底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两次抗日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帝国最后的辉煌,是“万历中兴”的回光返照。此后,帝国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深渊,再也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再也没有人能扶大厦于将倾。“世间再无张居正”。

万历皇帝亲政后,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将张居正“打倒”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如此恨之入骨却让人深感奇怪了。其实想想大明王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之外,其他的皇帝大都有点人格扭曲或是心理变态,万历皇帝的偏执、乖张、极端就不是很难理解了。万历皇帝的母亲对他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像唐太宗那样名垂青史的明君。她对万历皇帝的要求非常的严格,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叛逆的性格。事实证明不是谁都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明君,近乎苛刻的要求有时可能适得其反。万历皇帝新婚不久,在宫中和两名宫女行苟且之事。万历皇帝的母亲盛怒之下,要废掉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和冯保的劝说之下,就没有废掉万历皇帝(可能本来决心不没那么大,恨铁不成钢之下的言不由衷吧),但是依照“惯例”要万历皇帝出一个“罪己诏”。这个“罪己诏”是张居正代笔的,万历皇帝觉得自己在天下人面前丢了面子,从那时候起,他就恨上了张居正。

近日读《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一书(此书应该是小说),作者居然说,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是张居正生前的布置,有所谓的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的密信为证。在佩服小说家想象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小说家罔顾史实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再无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