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信谁?科学的本质就是不靠谱!

    最近小侄女出世了,可是这小家伙啊,由于肠道发育欠佳,得了婴儿易得的肠绞痛,吃奶的时候因为其中有气泡,所以就痛得哇哇大哭。哥哥很焦急,于是查阅了相关书籍,书上建议使用“西甲硅油”。哥哥不放心,于是向一位著名小儿科大夫询问,没想到大夫是这样说的:①我不建议你使用,医学上还没有确定的证据说使用它有效;②你可以让她忍忍,等她长大后肠道发育好了自然就没事;如果你现在用,万一出现副作用就后悔莫及了。

哥哥傻眼了。一下子不知道该听说的了。

        这就是现代人典型的症状:在知识完备,社会求助系统完善的前提下,我们不知道该信谁了!

       正好这些天我的一位美国物理学家朋友在我家,于是我问他,你以一位科学家的身份告诉我,遇到这中情况该听谁的。没想到他是这样说的:①听权威人士权威杂志的,如诺贝尔奖得主,《Nature》上的建议;②听主流科学家的主流观点;③当你认为所有的都不太靠谱时,可以试试最新的科学成果。不过他话锋一转,说,如果涉及到医学或是营养学的东西,你最好谁都不要信,就当它是娱乐而已!

       我听后非常震惊,问道,你这不是在颠覆我们的三观吗?

     没想到他又说,告诉你一句更狠的话,这句话是埃尼迪斯说的,凡是涉及到医学的营养学的东西,即使是权威人士所说,也不可信。

       埃尼迪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中心的主任,在医学界是有字号的人物。2005年的时候,他写了两篇论文,对现代医学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在2005~2011年间,他的观点被反复引用,并没有很大波浪,没有人反击他,也就意味着他说的话其实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

     直到2011年后,主流媒体,比如《大西洋月刊》《时代周刊》等,发现了这两篇论文,于是大肆报道,他们的题目大概是《谎言,无耻的谎言与医学研究》《你所知道的医学知识90%都是错的》。

      埃尼迪斯这两篇论文是非常严谨的,他挑选了1990~2003年间发表在国际顶级临床医学杂志上的最好的论文,即被引用1000次以上的,共有49篇。他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有45篇是发现某药对某病有用,结果只有34篇被验证了;在这34篇中,有7篇后面被发现是夸大事实,还有7篇也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天啊!整个科学界忙了十几年,49篇最顶级的论文只有20篇经过了时间的经验!那么那些不出名的东西呢?于是他选择了一个特定的领域,从其中选了77篇,共有结论432个,结果发现只有1个经历了时间的检验!

       我的天啊,医学是科学吗,结论还可信吗?

       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冯唐。他是协和医院科班出生,花了三年时间在基因层面研究卵巢癌,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就是在一个迷宫中打转,虽然有一堆数据,但毫无进展,只能看着卵巢癌患者死去。他在他那封有名的信《写给希波克拉底的信》中表述了自己为何不再从事医学了,其中他还指出,医学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

         朋友告诉我,医学小圈里有这么一句话,医学的作用就是,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医学就是安慰剂缓解剂,它是不能治好病的,绝大部分是靠身体的自愈功能!

       我说,这也对世界太悲观了吧?那我们到底该听说的。

       朋友告诉我,不是科学的错,是人们把科学理解错了。科学从来都不是正确或真理,他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接近真理的最近一步。科学不关心什么是正确,它只关心什么可以被证明不正确,只有具备可证伪性科学才会去研究他。

     比如上帝,这就不在科学研究范围内,因为在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都无法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所以上帝叫做“非科学”,不属于科学研究。再比如“去雍和宫上香第二个月就可以涨工资”就是科学研究的范围,因为他可以随机抽取那些上香的人看看他们的工资是否涨了。

      朋友又说,人们误解科学,主要是不了解科学的气质:傲慢性与封闭性。

      傲慢性,指的是科学是不会随意承认任何东西。比如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在很长时间科学界的大佬是不相信的,至少爱因斯坦的前半生是被攻击的,就算他获得诺奖也是其他成就。又比如2011年的诺奖得主谢赫特曼,他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了“准晶体”,直到二十年后才被人们接受。再就是魏格纳1912的大陆漂移学说,它其实并不是像教科书描述的“看地图得到了灵感”,人家是经过了严密地考证,比如同一块大陆的岩石及其结构如此相似,比如南极大陆(它没有植物)存在煤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大陆漂移。可是人们还是不接受,比如它漂移的动力、机制等在哪里,虽然今天人们从火山喷发、地震、海底岩石运动等方面找到了思路,可是大陆漂移说仍不是科学,只是一种可能性!

      封闭性,也就是排外性,指的是科学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他不会承认他自己体系外的东西。比如中医,虽然《黄帝内经》宏伟壮观,可是它不属于科学。如果是科学,必须依照科学的套路来证明,比如脉、经气,你能用实验呈现吗?诊脉,你可以用电子化、机械化重现吗?阴阳,你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吗?中药,你可以用大样本随机抽样双盲对照实验吗?不能。很抱歉,你中医是文化,可以出现在博物馆但和我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科学家都有特定的文化圈子。如果有一个人经常在一些权威杂志、学术会议出现,那他就是圈内人,说话才有分量。比如前些年河北科技大学张春雨教授据说发现了新的基因编织工程,国内媒体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呜,争想报道,说是为国争光。可是行内人可不这么认为,因为张教授的名字从来都没被大家听过,于是纷纷质问其是否学术造假,领头人就是方舟子。试想,要是同领域的张峰教授发表(他的一项发现被《自然》杂志评为“2013年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恐怕大家就不会这么说了,肯定会小心翼翼地去论证,即使是错误的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人会说,呀,科学怎么这么阴暗啊?不阴暗啊,是人们误会科学了,科学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高大上,它是要把人们文明的火种小心翼翼持续,试想,那么多的奇思怪想,如果科学都友好地点点头,那他不就是成为了人际关系中的好好先生了?再者,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不靠谱的,哲学上,真理在不断发展。

       这也就意味着,科学的地位遭到了质疑,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呢?那就是我们的媒体做了过多的干涉。比如“维生素E可以治冠心病”早被证明无效,但你去百度一下仍旧很多此类信息;又如"打预防针可以防治流感"其实是没有确凿证据的。中国有个“莆田系”,一听到有什么新的科研结果,马上听风就是雨,借助民间资本力量大肆宣传来向老百姓收钱。可是社会纠错机制又如此不健全,受害的只能是无辜的老百姓。

      媒体过分宣传打扰了科学的宁静,那我该相信谁呢?朋友告诉我,需要运用贝叶斯定理。

       它是一种主观概率。也就是当面对选择时我们可以参照其反馈来做决定,也就是如果一门新事物绝大部分人的反映是积极的,那我们可以使用它。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不落后于时代潮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本文非本人思想,于一脱口秀整理,觉得挺有趣,故分享给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该信谁?科学的本质就是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