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累到瘫痪,我发个票圈,怎么就油腻你了?

找工作累到瘫痪,我发个票圈,怎么就油腻你了?_第1张图片

校招这一路很累吧。

每次回到寝室都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连发条票圈,都怕被别人说自己矫情,说自己是一个油腻的年轻人。

然而,积满的情绪无处释放,也会让自己压抑不已。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拿到offer开心啊,我想要跟全世界宣布我拿到我喜欢的offer了,这有错吗?我第一次穿高跟驾驭西服,嘚瑟一下怎样,每一次新的成长难道不值得纪念一下吗?被面试官diss,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我发个票圈,总结自己的失败与表达自己的情绪,又碍了谁的眼了吗?有个东西叫”取关“,不喜就直接行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发泄都值得被赞同或接受。

今天,不谈别的,来谈点“油腻”的。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中,到底什么才是“油腻”?为什么会有人说年轻人也“油腻”?

——阿熊学长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标签扩张的速度远超于你的想象力。

前不久,冯叔的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子》火速刷爆票圈,从而“油腻中年”瞬间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爱教育人、装腔作势、不读书……油腻的指证纷纷出炉,大家暗自惊心,假装说的都是别人,不是自己。

受冯叔此文影响,有人炮制了各种《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肥腻的中年妇女/恶心的绿茶婊/假正经的文艺青年》……一堆男男女女,老幼大小看见这样的文章,又开始焦虑与烦躁起来。

更「有趣」的是,有人提出:“年轻人油腻起来,可比中年人可怕多了。”

于是,原本围观保温杯大叔的我们成了被diss的对象,猝不及防。

有人列出朋友圈里“油腻年轻人”的十大标志清单:喜欢晒、励志师、秀恩爱、矫情文……对号入座的,互扣帽子的层出不穷。

只是发个票圈直抒胸臆,就这样受到成吨伤害的我,想要说两句。

什么是“油腻”?

油腻,《现代汉语词典》里有2个义项:❶形容词,使人不想吃的,如:他不爱吃~的东西;❷名词,含油多的食物,如:忌食~。“油腻年轻人”里显然用的第一种意思,从“不想吃”迁移到不想接近、不喜欢甚至厌烦。

油腻的本义,来自厨房。油放多了,菜叶子能浮起来;肉太肥了,一口咬下去吱吱冒油;糖和各种酱料,也是油腻的元凶。总之,离“人间至味是清欢”很远。

那么,判断油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人民日报》所给的几个标准可作参考:趣味过量、自尊过量、欲望过量。

审美趣味的拿捏不准,是趣味过量;喜欢教育人的盛气是自尊过量;大事小事都随心任性,是欲望过量。

但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引用自己喜欢的小说桥段、给自己喜欢的打call、表达自己认同的价值观、为自己打针鸡血,称得上“过量”吗?

当然,确实存在着喜欢在朋友圈里装13的人,这一点无需怀疑。但我愿意相信,大部分的年轻人只是把朋友圈当成了一个窗口,或适当表达自我情绪,或记录生活。

发这几类朋友圈的=油腻年轻人?

① 晒照片

晒各种照,风景照、食物照、旅游照、自拍照,甚至是图文无关的自拍照。

晒照片很容易被diss。然而发自拍不行,发食物不行,发天空不行,发电影票还不行,那朋友圈发照片的功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喜欢晒,不是因为晒本身这一动作,而是晒的表态。

你不喜欢拍照,或许是更愿意全心享受当下,没问题。而我喜欢事无巨细都拍照记录,也只是为了某个悠闲的午后,翻看朋友圈的时候可以回想当时的事而从内心开心起来,证明当时稚嫩的自己值得珍惜。

晒自拍,甚至是磨皮之后的,因为想表达当时的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不爱看,可取关。总比晒各种无荧光剂的面膜或代购吧。

② 励志师

这个说的是喜欢汇报自己工作或者打鸡血的人,好像忙起来一定要别人看到。

问题是,别人看到并不会给加鸡腿呀。

以一个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普通家庭的应届毕业生为例,毕业没几年就要面临很多问题:工作、恋爱、婚姻、车、房、还贷……过去一周自己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打一针鸡血或许还可以再挺一周,怎么就变成油腻年轻人了?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事实上这个世界对每个人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每个人还是要去奋斗,不是吗?

在你眼里,我是装样子,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

③ 社会良心

地震、火灾或者一些社会热点出现的时候,有人会在朋友圈发祝福,求扩散,被人说是“朋友圈的好人”。

当一个事情发生后,我转发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求扩散是因为有时用“我们”确实比用“我”作为主语更有力量。

有人发蜡烛求平安,有人质疑问题求追责,本来没问题,可后者要怀疑前者的智商就过分了。别为了显示自己有多独立思考、有多理性而去喷别人。

④ 和重要人物合照

这个要分情况而论。

如果是没有机会硬着头皮也要创造机会往上去的,这一类人是对人脉有所误解了,目的也未必单纯。

但如果是刚好那么巧,对,就是这么巧遇到了重要人物,这个人物不一定是学校的书记,不一定是公司的高管,可能是你一直特别仰慕的学术大咖,可能是你一直喜欢的演员明星,那上前要个合影顺手转发朋友圈满足一下小小的骄傲又怎么不行呢?因为机会难得啊。

我不是野生交际花,所以也请不要叫我油腻年轻人。

⑤ 看透人生奥秘

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在深夜看到过的朋友圈,醒来就不见了。

也许刚跟朋友吵了,也许刚被上级怼了,也许自己很迷茫,也许真的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我只是想发一条不分组的朋友圈,所以含蓄一点很正常,可还是会被diss装高深。晚上发又怕别人看到脆弱的一面,所以发完就删了。

是谁逼我们成这样?发泄一下情绪都要被diss?你那么有能耐,你来教我怎么办啊?当我能把情绪控制得完美无比,那我就不可能是一个朝气蓬勃、有话敢说,遇到问题敢往前冲的年轻人,而是稳重沉着有人生经验的中年人。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成长。

⑥ 心灵鸡汤文

所有东西都有两面性,但不都是非黑即白的,鸡汤文也是,有些是有营养的。

在发鸡汤的时候,我没有对其他人带来伤害,我没有用“马云说过”来支撑观点,我也没有发成功学,更没有歪曲事实、捏造论据、只选对自己有利的。

所以,当你对我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不满,希望按照你希望的方式来行动(比如不要分享鸡汤,多进行深刻理性的思考和更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吧)时,其实隐藏着一个假设:你比我有更高明的见解与认识,我的选择是不聪明的。

而你否定鸡汤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假设:一切不能解决问题的事物都没有意义和价值。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在我们的社会和内心,其实举目可见。

现在心情有点低落,我想发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自己,怎么就有错了?

⑦ 分享文艺句子

文艺和鸡汤只有一线之隔,但跟无营养的鸡汤比,文艺显然胜出一筹。

我发影评、读书笔记甚至是很生僻的字、专业的知识,因为那些是我熟悉的东西,而你觉得费力不舒服,只是因为你不熟悉,超出了你的心理舒适区,要你去理解这些就意味着要消耗一些你的成本,所以你不开心了。

偶尔兴起也会发略显矫情的文字,朋友可能不会懂我当时文艺又矫情,但是我发是为了分享当时我的心情。你懂我幸,你不懂也不强求。

⑧ 高调分享价值观

分享价值观,是朋友圈甚至社交平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一。主要在高调。

而不同的人对于低调和高调有不同的理解。低调代表为他人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礼貌,而高调则代表展示自己内在的坦诚能力。我同样可以礼貌地说出自己的价值观,也并不强求你完全认同,与道德无关。

高调行为只是因为会吸收其他人的存在感而不讨喜。

⑨ 爱情秩序的捍卫者

不去讨论八卦和长舌,那不是捍卫者,是捣乱者。

和⑧相似,这类朋友圈通常是对身边人或明星的感情生活发表价值判断。

我心里有理想的爱情模样,但我并不自命是全人类爱情秩序的顶层设计者,我不会去评论路过街口时遇到的一对情侣的爱情,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喜欢的明星,他们的感情生活值得我去评论,因为那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我不黑谁,也不破坏谁,谈谈自己的看法,带点自己的判断,又油腻了?

⑩秀恩爱

“秀恩爱,死得快”,不去讨论说这种话的人内心到底是调侃还是狠毒,只看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秀,当然,是有节制的。

因为以前没得秀呀,因为二十多年才遇到真正喜欢的人呀,因为怀揣着一颗热乎乎砰砰跳的心,迫不及待想要昭告全世界“我喜欢这个人”呀。

我没有秀恩爱,因为本来就恩爱。就算在未知的某一天可能也会回到单身狗的大军中,我也想自己开心地在每一个当下而活。

如果哪天我也开始秀恩爱了,那是因为我觉得TA是最好的。给心里最好的Ta打call,怎么就不被允许呢?又是谁给“秀恩爱”安上了这么大的罪名呢?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油腻的分割线………………

在这个“大家都很忙”的时候,刷朋友圈也容易变得没耐心了,如果读到大量与己无关的东西,仿佛觉得是一种对生活的侵扰——这个信息爆炸、沟通成本几乎为零的时候,喜欢和讨厌一个人的情绪,似乎迅速得不需要理由。

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了,或者在发任何朋友圈之间都会犹豫“这条朋友圈发出去,会不会被diss”,最后选择“仅自己可见”。毛姆说过,“要是谁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用不了多久人类大概就不会讲话了。”

当今网络上满满的戾气,人际关系复杂又难懂。能不被这些影响太多,不说话尖酸刻薄,不因自己的优势而嘲讽他人,始终心怀善意,保有自己的真诚,这是很宝贵的品质。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群体和每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你不知道另一个人经历了什么。不妄自评价,因为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自由。

你可以不理解,但请尊重。

-END -

今日编辑|阿熊

作者 | 文小文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工作累到瘫痪,我发个票圈,怎么就油腻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