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端午粽飘香_第1张图片

对节气的到来,我的反应十分迟钝。要不是南方广州的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的提醒,我不会想到——端午,就这么穿过了芒种,走过立夏,摇摇摆摆地向我走来了。

这个节气,应是江汉平原的故乡最忙碌的时候。秧苗刚亭亭玉立,待嫁闺中,等待着生满老茧的双手,把它送进蓄满水的稻田;菜地里的豆角苗、黄瓜苗刚长出了电线般的莬丝子,等待着施肥、搭架,开出黄的花、红的花,结出脆脆的、嫩嫩的豆角、黄瓜;猪圈里的母猪刚下了一窝小猪仔,母猪儿正是缺奶的时候,等待着精心地照料。清明的瓜种了,豆点了,山上的树绿了,草长了,可是天空之中的布谷鸟却一声声地催促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再忙,我的乡亲断不会忘记端午的。不说江汉平原古时隶属楚地,而屈原曾经游吟和生活在古时的楚国,单是传承了千百年的端午习俗,这是淳朴的故乡人剪也剪不断的。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旧时,我居住的村子还有端午划龙舟、在河边洒雄黄酒的习俗。虽然现在这些习俗随环境的变迁已荡然无存,但包粽子,挂艾草、菖蒲,吃咸鸭蛋的习俗,像故乡田埂、陇头生长的野草一般,葳蕤地生长着。

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江汉平原江河纵横,水系发达,稻田里,产优质的糯米,河汊内,生茂盛的芦苇,包粽子的原材料如同天赐。把自家圆鼓鼓、晶亮亮的糯米,放在清水之中,泡上整整一个夜晚;到河渠池塘之地,劈肥厚而翠绿的芦苇叶;选几根红色的棉线,烧开一壶开水,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母亲将翠绿的芦苇叶子放进开水里,一滚,翠绿的叶子旋即变为墨绿,而青草般的香味在袅袅的雾气中氤氲而来。接着,将芦苇叶成三角形,漏一方小口,用勺子装起泡好的糯米,塞进芦苇叶中。然后是封口,缠线。只见红线如纤云翻弄,片刻功夫,一个漂亮、小巧的粽子就在母亲的巧手中新鲜出炉了。现在的粽子有咸肉馅、腊味馅、红枣馅,样式多得说不出来,那是生活并不富足,绿豆馅和红糖馅是最常见的了。即使这样,也让我们垂涎、开心。我们也想做这样的粽子,可是手生,粽子不是包散架,就是包得奇形怪状,不好看。

奶奶还会摘一些艾叶和菖蒲,挂在大门和房门前。艾叶肖形宝剑,寓意驱邪伏魔,菖蒲辟邪扶风,这是老人们希冀着一家人健康平安。其实,也不仅仅是希冀,艾叶和菖蒲都归类中药,有驱蚊、驱邪、扶风的功效。这样看来,有些习俗不一定封建迷信,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是吃,故乡富有特色的咸鸭蛋、黄鳝会在这时摆上餐桌。咸鸭蛋白囊红馅,色美味香,黄鳝则是时令的肥美,这都成了小孩垂涎和虎咽的美食。最特别的,是一种名为“虾散”的油炸面食了,它形如撒开的网,但并不是根根面线纠结,吃起来,脆,香。“虾散”寓意虾散,应该是楚地的乡亲,怕跳入汨罗江的屈原大夫,被龙虾分食、惊扰,而流传下来的习俗。

最具故乡特色的一件端午习俗,要算送“端午茶”了。端午茶并非茶叶,而是三样——“虾散”、“酒”、“猪肉”,这叫做“端午茶”。旧时过端午节,村子走的就满是女婿。他们一个个打扮得光鲜刮气,手里拎着一个网兜,或挎着一个包,穿时新的蓝色卡其中山装、绿色的面布四兜棉军装,意气风发。我们这些屁小孩们,就像看把戏一样,伸长脖子,瞅着,看着,比比哪家女婿更英俊,更体面。有些是刚刚嫁出的姑娘和女婿一起回来,我们会在一边起哄,羞得别人家女婿满脸绯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端午习俗从江汉平原走到南方广东之后,就大有不同。同样吃粽子,但广东吃得花样繁多,驰名中外的肇庆粽,个头大,味美,一个总有半斤,吃一个能顶一日粮;广东的粽子外形也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不同于北方三角形的粽子。粽子的品种也多得数不出,除常见的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毗邻海边的滨海城市,还有拿海鲜入馅的。所谓吃在广东,是名不虚传的。端午的“赛龙舟”,是南方保留的传统项目,每年的端午前后,广东各地乡民都会升起龙舟,挥楫江河,竞渡之风比比皆是,一时间锣鼓阵阵,鞭炮齐鸣,煞是热闹。于是,到省内各地看龙舟竞渡,也成为端午节期间,人们呼朋唤友一同参与的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粽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