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开花

于无声处开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许子东著

许子东是一名文学学者和主持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54年8月21日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郁达夫新论》、《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当代文学印象》等多部作品。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以及香港大学、芝加哥大学的客座研究员,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作品有《郁达夫新论》。

《子东时间》算是作者的一本杂文集。作者每年要写上万字的学术论文,这是主业。可学术论文专业性较强,常人读起来晦涩难懂,不易于观点的普遍传播,于是作者业余时间,每年争取至少要写一本这样的文集,或点评时事,或就某一人文领域进行科普。本书就是奉行这一写作目的而来。

初读此书,惊讶于学者剖析问题角度的细腻刁钻,却又分析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犹如常住海边的渔民开生蚝,没有蛮力摧毁,仅是找到关键的那一道缝隙,就能撬开生蚝坚硬的外壳。

同是科普,本书读起来,并没有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那样绕口难懂,反倒更像是杂志里的时评,亦或是《军情观察室》的评论。哦,对了,作者就是《锵锵三人行》里的常驻嘉宾,包括现在的《圆桌派》,作者也经常做客畅聊。许是聊天节目做久了,也逐渐理清普世大众的理解水平,写起文章来更接地气些。

书中的具体内容,不想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翻阅。相比于内容,我更想讨论的是这个形式,作者于主业之外还在坚持的科普。学术论文的意义对于大学教授来说,与企业里员工晋升的KPI考核指标大同小异。但并不是每个大学教授都能出来做科普的,一个是不想,一个是不能。可就是这看起来无意义的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许子东,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反馈,更多的可能。良性循环名利双收人人羡慕,可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坚持和毅力。想想看,每天主业忙完就想葛优躺,回到家孩子柴米油盐搅和在一起,处理完已是精疲力尽,再静下心来搞副业?能安安静静坐在那里5分钟不睡着就算好的了。

可是不做,就更不想做了。

今天去客户那里等支票,意外解锁了另一本书。
于无声处开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是由万邦书城的老人们自发写的合集,怀念小寨时期的万邦书城。书籍的策划,朱艳坤老师,也是我们公司的客户。朱老师跟我们老板私交甚好,所以经常在我们公司买纸做书。现在还能静下心来好好做一本书的人,很少了。数字媒体的冲击,人们都在被算法算计。15秒的视频逐渐替代文字营造的意境,不知道在高效轰炸面前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因为读书的人少了,做书的人能转行的都想办法转了,留下的才是真爱啊。所以朱老师对于书籍有一种执拗的,文人气息的喜爱标准。这个标准常常让我们这些执行的人哭笑不得。一方面,他对美的要求很高,做出来就是标杆,就是样板,就是榜样;另一方面,这又需要配合的人有极大的耐心和超高的领悟能力,不然做出来就会走样。于公于私,我们都需要朱老师这样的人,有目标、有标准、有信仰的人。

读书不咀嚼,等于白读。这两本书,以及背后的书人,给了我很多力量。沉下心来做一件事,不要急于成功,慢慢来才会看到成果。我们总是因为一些事情短期内见效太难而放弃,可恰恰就是这些事情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比如读书,比如分享,一定要坚持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无声处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