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商务沟通正式结课,不同于传统的试题考试,最后的考核以实际面试的形式为主,通过几分钟的对话来看你的沟通能力如何。
这次给我们的面试方向有三个:求职,考研和公务员,权衡综合了各方面因素,我选的是公司的求职面试。
虽然这十几分钟的面试不是特别专业(老师的问题一般,规则一般,形式也是一般),但事后再来回顾一番,也可以挑一挑自己讲话时的毛病。
较之学号靠前的同学而言,我们考试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周,也就是说,我们比他们的准备时间长了些,想到这里,不禁心里暗自窃喜。
没有面试的经验,我知道大家心底其实都是隐隐害怕的,只不过老师提前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而已,他承诺我们:不会给太低的分数。
也正是因为这样,没有分数的压力,自己得以释然许多,毕竟不能又像去年ps课程一样,再弄出那么渣的成绩啊。
听说有p图技术好的,分数高至90以上的都有几个,而像我们这些水平一般的就只能徘徊在70左右。讲真,我很不喜欢也相当不习惯和别人的差距悬殊过大,就算不能成为佼佼者,也不要做那个垫底的老末学渣。
本着不甘屈辱的信念,我在这次考试前天晚上做了小小的准备工作,怎样让面试官眼前一亮,怎样做到有自己的特色,怎样让自己的临场状态发挥极致……
想了很多,也写了很多,但随后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自我介绍好像不需要这个累赘详细吧,又不是要像写作文一样面面俱到,各种修饰成分不断地叠加。于是,删繁就简,留下几行关键性的文字提示,第二天匆忙上阵。
下面是面试时的微印象。
一如往常上台的模样,我还是犯了个致命的错误——罗里吧嗦喋喋不休。
自我介绍后,我记得老师的第一句话(虽然很刺人)。
“你讲的太多了”,他倚在课桌后背懒散的说道。
听到这句,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习惯使然,我总喜欢把能用一句很简短的话能够表达的观点持续开展,表现的有点过了。
用老师的话来讲,就是没有把控好那个“度”。
和其他人一样,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老师,但他对我面试时的点评确实是中肯的。
“能够流利表达固然很好,但我们得学会收放自如”。
心中满腔话语,在表现的欲望下,我们懂得让其穿上一层美丽的衣服,按照正常的逻辑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只是你与人交流的第一步而已,这一点一半的人都能做到,而要想让你舒心不排斥的听完你的陈述,你的做到适时调整这个谈话的进度。
有时,锋芒毕露并不是最佳的状态,适时收敛也才是你加分的法宝。
2.“刚”过头的尴尬
面试分为两个部分,先是个人自我介绍,再是面试官提问环节。
如果说要我给自己这次的考试打个分数的话,75+77╱2会是我的答案,自我介绍其实还不错,就是有点小啰嗦,回答问题环节的崩溃点则是——“刚”过头了。
“刚”这个字可以说是挺口语化的一个词儿,现在还比较流行,不过在我眼里始终是个略显贬义色彩的表达。
一个人如果被形容为很“刚”,那就等于给此人扣上了一顶“蛮固、强势”的帽子。
“我承认自己在台上说话时音量分贝有点大,但仅凭这一点也不能说我是个很咄咄逼人、很强势的人吧”。出来以后我和两个室友倾诉道。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听完后也是一口赞成老师刚刚的点评。
G说:“虽然你讲的头头是道,但气场过于强大,在双方的谈话中总希望用自己身上的气势压倒对方,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听到她说的话,我开始对自己和别人沟通的姿态产生了怀疑,或许我不该那么倔,又或许我可以收敛一些,不让别人感受到那股讨人厌的低气压。
说到沟通谈话的姿态,让我想到了上次去听的一次讲座。
很偶然的机会,去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型讲座,见到了很多语言水平很高的大师,听他们说话,真的是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而且很有感情,不愧是国家级的语言表演家。
语言表达的专业和一般之间差的可真不是一点点。
我并不奢求自己能学会那些大师们身上所有的语言技巧,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在平时的生活里吸收一切有价值的语言养料。
做一个会讲话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讲好话的人。
毕竟,在这个social如此频繁的时代里,说话就是一门技能,学好了,就是终身的财富。
不求成为马薇薇范湉湉那样的能言善辩的奇葩,只愿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给自己罩一层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