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223-印度人"逃离北上广"
作者:苏摩大大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印度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波高速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大规模的城市化。201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中,已经有32%的印度人住在了城市里,而最新的人口估计则认为,这个数字还被大大低估了,当年就应该有50%的印度人成为了城市人口,如今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如果以较低的预估来比较
印度的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但每1%的增长都相当于津巴布韦全国人口
(图片来自wikipedia——Urbanization by country)▼
和大多数的发展中经济体一样,从农村涌向印度的印度人,大多数选择了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但与此同时,吊诡的事情也发生了:大量已经在大城市落住脚的印度人却在逃离这些大城市,正如中国年轻人里曾流行一时的逃离北上广一样。
这惊人相似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作为一个印度人,如果你想改变命运
就来这些城市吧▼
德里大,居不易
如今,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周边地区已经聚集了2700万居民,而在上个世纪末,这座城市还只有不到几百万人口。新增的城市居民都是在这20年里陆陆续续涌入新德里的,而且还在以每年70万的速度高速增长中
1989年(上图)和2018年(下图)的新德里卫星图
三十年间成长也是相当迅速的
(图片来自nasa.gov)▼
据预测,只需要十年,新德里就将取代东京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特大都市圈。而与此同时,印度也很有希望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
世界上的城市竞争,已经升级为大都会的竞争
印度的新德里和孟买都杀入了二十强(按人口算)
他最大的对手恐怕是拉各斯、墨西哥城这种同样人口增长迅猛的发展中国家都市
(图片来自wikipedia——List of metropolitan areas by population)▼
连占两个和人口有关的世界第一,发生在印度似乎并不让人感到特别惊奇。但印度人自己却未必对这两个第一感到切实的自豪。和世界上所有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和城市一样,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也已经让印度人感到了不堪重负。
欢迎来到孟买,这里是印度的大门
这里能赚到很多钱,但想赚钱的人比钱更多▼
人们来到大城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安居。然而印度的大城市显然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些投奔而来的劳动者,城市建设速度非常缓慢。
比如在新德里地区,政府从2005年开始就启动了住房计划,但到目前为止也只建造了43000所住房,这些年里的新德里人口增长却高达1000万,两个数字的高度不匹配让很多人只能选择蜗居,或是干脆在城市边缘搭建自己的贫民窟社区。
算是贫民窟中尚可的房子
还有更多破落的棚子集中区,甚至不能遮风挡雨
(图片来自Flickr@Sistak)▼
这些聚居区,也成为了本就略显混乱的印度首都里治安最成问题的地方。
2014年胜选的莫迪政府也曾为快速增长的大城市制定过雄心勃勃的建设目标,承诺在2022年之前实现所有人都能“有房子住”。然而正规居民区的建设并不是造一座房子就可以了,周边的配套交通、上下水设施、教育和医疗设施也都要跟上。
相比住宅的外形
更重要的在于整个街区有无规划,有无基础设施
这决定了一般人能否低成本的获取高质量公共服务▼
印度建设显然没有这样的效率。
因此,莫迪政府目前已经放弃了2022年计划,将承诺延期到了2030年。该国住房和城市事务部长哈蒂普·辛格·普里(Hardeep Singh Puri)表示,到2030年印度将“每年建设一座芝加哥”。这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做的问题,因为面对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别无选择。
规划-建设出来的城市,和人口涌入-堆积出来的城市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美国-芝加哥,图片来自wikipedia@Dicklyon)▼
政府扩展城市面积帮助民众安居乐业的初心是好的,但有人却并不同意。印度的环保组织就是这类计划最激进的反对者。
在新德里的东基德韦·纳加尔(East Kidwai Nagar)地区,有一片政府规划的廉租房。这片住房的规模并不大,占地不过0.35平方公里,原计划建成一座14层楼4600多套公寓的平民住房。为了表现科技感和环保感,印度政府还为这套住房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在印度混乱的住房系统里,这已经是堪称样板房的优质住宅了。
设计图似乎是这个样子的,这很印度
(图片@chapmantaylor)▼
然而环保主义者们抗议为了建造这座住房政府砍伐了2000多棵树,并把市政府告上了法庭。判决结果则对市政府不利,法院禁止这套住房继续开发,供水和交通配套建设也被迫暂停,变成了一座烂尾楼。
砍了这么多树,树是有点可怜
不过搬砖的显然更需要环保主义者关怀一下
(图片来自facebook@Redevelopment of East Kidwai Nagar)▼
然而此事却并非完全是环保事件,因为很显然即使房子烂尾了,那2000棵树也不会回来。支持这些环保组织阻击政府的,其实是大城市里的房产业主们。他们担心过多的廉价住房将会影响自己房产的价值——在印度的大城市里,老房屋租赁是非常成熟而受欢迎的生意,而且由于新的人口还在不断涌入,业主有着充分的定价权。
孟买滨海大道,印度的上海和外滩
要不要租个海景洋房住一住?▼
无法在大城市定居的年轻人,在奋斗几年之后,往往发现自己的钱包已经被房子的租金榨干,不得不失望地回到老家,重新开始。
一天抽40根烟
环境污染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过去十年,印度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2016年,全球20座污染指数最高的城市里,印度独占9座,即使是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北方城市在印度面前也没有一战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首都新德里,雾霾的浓度水平常年是安全值的75倍。
空气污染前二十,印度占十三个
中国保定上榜,第十九
(图片来自wikipedia——List of most-polluted cities by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
印度雾霾的成因非常复杂。
在城市周边,它往往可以被归咎于高污染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印度政府也曾努力推出过一些防控政策,比如迁移高污染行业和禁止大卡车进入城市核心区。
但在印度目前的发展水平下,完全禁绝这些工业设施并不现实。而较差的基础建设水平又迫使这些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的高污染工业不能距离城市太远,市内的污染情况依然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大城市带来空气污染。
在首都当差也不容易▼
而在更远郊的地区,农民烧秸秆则是屡禁不止的污染源。每年的秋冬季节,经历了秋收的印度农民就会点燃秸秆,既是为了处理农业废物,也是为了来年的耕种准备肥料。因此与中国北方城市一样,印度大城市到了冬天也是雾霾熏天。
尤其是印度北方,烧起秸秆来那是非常的凶
(图片来自nasa.gov)▼
密集的起火点与浓厚的雾霾
(图片来自nasa.gov)▼
极高的空气污染指数为印度的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世卫组织认为,在印度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城市居民每天吸入的烟雾带来的有害物相当于40根香烟。而另据统计,印度现在每年有255万人因受到空气污染影响而过早死亡,尤其是聚集在大城市的那些居民。
2017年11月,能看到太阳么?
太阳的光芒也穿不透新德里的“面纱”!
(图片来自Wikipedia@Sumitmpsd)▼
哥斯达黎加驻印度大使玛丽埃拉·克鲁兹·阿尔瓦雷斯(Mariela Cruz Alvarez)就因为实在受不了新德里的雾霾,跑到南方的卡纳塔克邦。
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讨生活的农民可能也发现这里的空气质量远不如自己的老家,跟着这位外国大使的脚步也回到了农村。
安得拉邦Lepakshi的向日葵农场
虽然这只是个少见的好地方
但农村很少灰蒙蒙的(除了烧秸秆的日子)
(图片Flickr@Navaneeth KN)▼
有些地区仍然使用传统的耕牛方法
空气和环境自然是天然舒适(当然低效率也让农民比较穷)
(图片来自wikipedia@Augustus Binu)▼
大城市让人口渴
城市基础资源的缺乏则是更让人绝望的现实。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规划,印度的大城市几乎全都已经处在水资源超载的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在过去十年里榨干了自己的地下水资源,很快就要成为一座无水之城。这其中,就有首都新德里。
其实从城市到农村都普遍缺乏涵养水资源的意识
基本建一套设施,榨干资源就换个地方再来一套▼
据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告,新德里的地下水位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下降。最多到2022年,新德里的地下水就会耗尽。而地面上范围巨大而密集的混凝土地基,则严重影响了雨水的渗透,让地下水几乎得不到恢复。
新德里的市政部门对这份报告的结论提出了抗议,他们表示新德里的供水主要由地上河流提供,地下水的消耗不可能这么快。然而反对者却发现,由于供水系统年久失修,新德里的漏水情况非常严重,甚至会浪费一半的水在路上,而这些缺口都是由居民自己从地下水里补齐的。
事实上,这两年新德里的南部和西部就时不时出现断水的情况,不少新移民觉得在城里的生活条件还不如在老家,也选择了离开。
由于印度大部分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
所以旱季与雨季分明,旱灾和水灾都可能很猛烈
越是这样的状况,其实越需要储水设施、地下水涵养来调节自然供水的剧烈变动
(图为印度旱灾多发地区)▼
无法达到预期的供水系统也削弱了印度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今年6月,印度就经历了一次史上罕见的干旱(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灾害也许今后会不再罕见),人口稠密的各大城市受到的影响比农村地区更大,在有的城市里居民要等好几天才能洗一次澡,过的完全不像是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这个温度,还没水洗澡...
(图片来自google)▼
那些已经在城市里成为有产阶级的外地人并没有老家这个选项,只能在拥挤而干热的城市里死磕。唯一的备选项,也就是去气候适宜的乡村里休闲。
比如在新德里北方200多公里,有一座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城西姆拉(Shimla),是印度版的古北水镇(不过比去古北水镇要远得多),每年夏天都会成为新德里人的避难所。这里气候阴凉,供水充足,很多印度人到了这里就不想再离开了。
冬天还可以来玩雪,真是热带人民的刚需▼
可是随着首都人民光顾得越来越频繁,这座本来只有2万多人的小城也已经出现了抵触情绪。居民们抱怨首都游客推高了当地的物价,留下了满地的污染,在干旱季节让小城的供水也出现了问题。
也确实越来越“古镇化”了▼
所以开发更多适合大城市游客的乡间旅游项目,近年来成为了在印度有利可图的创业项目。
青草之路(Grassroutes)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一个。他们的任务是在印度村庄里征得长老理事会的同意,在村民中开展服务业培训,然后为村庄设计适合他们的一年四季的特色旅游项目,从大城市引导游客前来体验无污染、原生态、富含乡村特色的新生活。
旅游不旅游的不重要的
主要想犁地
(图片@grassroutes)▼
你也可以来学插秧..
(图片@grassroutes)▼
城市化意味着人的聚集,也意味着精细的分工和更大的规模效应。发展中经济体没得选择,只能通过高速的城市化实现自己的发展之梦。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住房、环境、交通、供水都需要精密的规划和强有力的市政执行力才能得到完善。城市的问题,最好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里解决。农家乐说到头来也只是一种有限的补充罢了。
何况大部分农村还是比较穷的
相比农家乐,他们更需要进城▼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