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1张图片

郁喆隽 | 复旦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


活动:2016年6月30日 复旦哲学微课堂,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活动方审阅授权发布笔记。


笔记:笔记侠 篮子深度好文:3736字 | 4分钟阅读


导读:人工智能与人工哲学又有什么纠葛?为什么暂时不用担心人工智能这方面的影响,而更多的担心来源于VR?人工智能后我们是否需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



完整笔记

我们会不会爱上机器人?

《her》是一部用科幻包裹的言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宅男爱上自己电脑操作系统的故事。操作系统能配合男主角的情绪作出不同反应,男主角对操作系统逐渐依赖,与它分享情绪与私密的话题。这部影片就涉及了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部分,已经可以在生活中见到,如iPhone中的siri、win10的cortana。

人工智能涵盖很多方面,如逻辑推理能力、学习能力,如谷歌自动驾驶对环境的观察与处理能力。电脑的能力很强大,但在自然语言处理部分仍有很多缺憾。小小的对话,需经过语音识别、人声转化、逻辑运算等环节,对于程序而且仍太过复杂。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2张图片
《超体》剧照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人对人工智能爆发的诸多担忧,此主题在电影中也有诸多表现。如好莱坞大片《我,机器人》、《超体》、《终结者》、英剧《真实的人类》等。

在生物演化中,出现了智能生命体——人。人的大脑与计算机的根本区别在于电脑有中央处理器cpu,大脑并无。人的大脑本质上是蛋白质,却为何具有了产生智能生命的能力?本质上是人自我认知的问题。


人工智能与哲学的纠葛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哲学也发展出了相关的分支。先有人工智能技术,再有人工智能哲学。但在哲学看来,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只是换一种形式呈现。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3张图片


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就在他的书中谈论了智能与智力的问题,提出的背景是在整体机械化认识时,人的身体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自动机,远超过其它动物,那么人即神造的机器。他坚持物理与精神的二元论,人制造出的布谷鸟的钟,所有的动作蕴涵在机械内部。

笛卡尔将人造的自动机与人本身相比,大胆设想人能制造出某种机器吐出几个字回答人,却不能明白人的意思。他认为人不仅有肉身、情绪,还有灵魂,而机器无法做到与人类似的反应,根本在于机器缺少灵魂,即哲学中的身心灵二元论。

在笛卡尔看来,人能精准使用语言,而机器只能做预先规定的行动。这样的问题在哲学史上陆陆续续提到,直到20世纪艾耶尔在他的书中提到“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可知觉的行为的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判断机器是否有意识,需通过经验的检验。若说无意识,则必须做出机械预先规定好的行动。


图灵测试


到二战之后,图灵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及“智能”一词,他的个人经历被拍成了《模仿游戏》。有人评价图灵用一人之力,将二战的结束提前了1~2年。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4张图片


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将艾耶尔的测试论具体化,图灵测试的本质就是模仿游戏。模仿游戏的意思为机器与人类对话,未被发现机器身份,则认为该机器具有智能。在两个房间内,分别放着一台机器与一个人,你在未知的情况下对他们提问,而辨别不了他们中机器的身份,则认为机器具有智能,通过了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2014年6月,图灵测试已被打破。也有很多人质疑他的成功,因为测试机器人的身份被设定为乌克兰的13岁男孩,他外国人的身份与年龄会让评委产生错觉。没想到图灵测试被打破的速度这么快,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即便聊天程序通过图灵测试,在人看来还是挺笨的。从哲学角度,也有不少科学家对图灵测试本身存在质疑。


1980年,约翰·塞尔在他的论文《心灵、大脑与程序》中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名为“中文屋”。假设塞尔不懂中文,被关在“中文屋”,外面的人通过中文来提问,塞尔要通过屋内的工具书来回答。外面人打了四个字在屏幕上“恭喜发财”,塞尔通过查字典明白意思,再从工具书上找出回答,通过输出端传达至外面。

塞尔设计实验的原因是反对强人工智能,他认为即使程序具有模仿人类行为的功能,也不具备心灵。塞尔认为只有一种机器是可以思维的,即人的大脑。

塞尔将一些人对于他实验的回应收集起来,有人认为实验中不懂中文的人与中文屋的系统组成了系统,系统能读懂中文,其中的人并不会。每个部分都不理解中文,但结合起来就能理解中文。

另一种回应叫“他心”,你与一个人沟通时,你怎么能明白那个人是能读懂中文的呢?每个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心灵,我们认为他人也拥有心灵不过是个人的类推。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种说法也很容易导致“唯我论”。

人工智能哲学能帮我们理清一些问题。关于伦理,在《AI》中,当一个机器的行为模式与人高度接近,我们清楚知道它的内部与我们不一样,但却拥有与人相同的智能情感,是否能认为它与我们有同样的权利?假设在法律上能赋予机器与人工一样的权利,当我们在关闭人工智能时,是否会出现伦理问题?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5张图片


我们也担心人工智能会伤害人类,阿西莫夫在小说中提出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械警探》中让机器人去打击犯罪,明显在违反第一法则。

阿西莫夫又添加了第四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机器人又怎样理解人类的整体利益?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怎样从语义方面回复到程序方面?让机器人辨别鸡蛋,并且不能踩,需要添加许多常识如“蛋壳是易碎的”“玻璃也是易碎的”等。要让机器人理解鸡蛋是鸡蛋,需要海量的常识库。

暂时不用太担心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更多的担心来源于VR。

另一种来质疑图灵测试的方法,人工智能学习的内容呈指数级增长,它故意不通过图灵测试,它撒谎了,那怎么办?


人工智能带来的反思


人工智能亦给人类带来“造物主的烦恼”,如夏娃亚当在伊甸园的故事,是否面临失控的烦恼?

如果人工智能的处理能对每个人都说不一样的话,是否能让人愿意与它沟通甚至恋爱?是否我们的生活本身十分贫乏,缺少与人沟通,所以才出现自然语言沟通的人工智能?是否我们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人工智能,我们也可以来思考一些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究竟人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人在宇宙的地位又如何?人与禽兽的不同又在哪里?

题外话

最尖端的科技会被用在国防与色情领域,VR(虚拟现实)产生新兴领域 virtual sex 。人类对于自己欲望控制非常低,VR SEX 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许多改变?对生育率又有什么影响?

往往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不是最前沿的,而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如电脑游戏,人们不会认为它有吸毒版的危害,但通过VR呈现后,又将带来什么影响?

问答交流


Q1: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活?


A1:当我们沉溺VR(虚拟现实)后,谁来替我们干活?人工智能会组成没有道德层次的劳动者服务我们的生活吗?


在《humans》中提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人不干活,机器来替我们干活。人不干活,资金来源从哪里来?机器人比人的使用成本更低,人又是否能找到工作?也不禁让人反思,人区别于人工智能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人类依靠人工智能生活,人类文明又如何推进?

有一个词“超人类”,人的某一部分能被机器替代,当你的身体被机器替代到百分之多少时,还能称之为人?这些改变是否会对人类本身带来撕裂,又或者移居到外太空,人是否会使用一些机器部件,改进自己的身体?这一切的改变,我们无法知道。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6张图片


Q2:老师,你认为智能的奇点(奇点是未来的一个时期:技术变革的节奏如此迅速,其所带来的影响如此深远,人类的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奇点临近暗含着一个重要思想: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是否会到来,人类是否会消亡?

A2:当奇点来到时,我们如何知道?有本书上提到,当奇点来到时,机器人会有几个选择:把人全部灭掉,因为人在地球上的生活太耗费能量;通过装傻的行为与人共存。只能通过想象的方式来进行判断,我们需要有一个检验的方法与标准,要定义什么是人工智能,不然奇点是否到来我们都无法得知,我们谈论的只是可能性。


Q3:人类的智能中包括对于“自我”的的认知,而这种自我认知主要通过和不同社会关系所感知,人工智能是否会走到这一步从而形成真正的“人格”?


A3: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是第一人称,任何其他人都无法直接感受。我们通过语言来转接信息,语言是公共性的东西,但感受通过语言传达必有减损。

Q4:人类具备文化的根本在于具有创造力,那么智能是不是可以以创造力来定义?

A4:什么是创造力?有个程序通过固定算法能将照片转化成不同风格的画,它是否具有创造力?彭博社用程序生成股市新闻只需一秒,无人发觉。有个教授通过程序回复学生的提问,一个学期后,学生无人察觉。只要程序抓取关键信息,能将有效信息回答即可。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7张图片


Q5:老师,人工智能会不会通过几亿的过往的行为的程序加载,从而分析出最好的答案,与人类交往,甚至成为最完美的外交发言人?

A5:可以成为好的发言人,但人工智能对真善美、好的认知没有认知。

Q6:人类是不是也是“基因”制造的基因“智能”机器?有人把基因和人的关系类比为人和超级智能机器人的关系,老师如何看?

A6:举例,给智能机器编写基本定律:使某人安全冬眠装入机器,延续一百年后唤醒。这过程中,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机器里的“基因”?

可以做基因类比。基因变化过程十分缓慢,智人与人只差一个剪辑。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是否能通过信息存储对下一代升级产生影响?我曾与一个科学家对谈,机器与人的差别在哪里?我认为有两点:


人有意图、目标,机器没有具体身体,不会产生具体意图。人有意向性,当我们的思想在谈论某件事,指向某个对象;机器做不到,无法产生持久的关联。从哲学角度来谈论,这两点可作为切入点。


我认为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达到情感上特征匹配的程度,即只会钟爱某一个人,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就解决了人在情感方面痛苦的问题,这种能满足人在精神上对“忠诚性”需要满足的机器人如果出现,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冲击,因为这是人类的弱点和强烈矛盾冲突的问题。


因为恋爱会耗费人类很大的资源,通过人工智能替代恋爱对象的需求可能很大,这样之后,人类社会又是否会走向终结?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8张图片


主办方介绍:复旦大学哲学课堂,亚洲顶级思想课堂,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亚洲第一全球十七)主办,汇聚全球顶尖思想文化,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哲学思想课堂。复旦哲学课堂,思想引领时代!(微信公众号:哲学课堂,ID:p-class)


更多精选文章 点击以下头像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9张图片


点击获取:独家音频内容|跟着大咖去耶鲁游学,和全球顶级教授探讨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10张图片

哲学家王东岳:人类文明是人类的不幸?


[招贤纳士]

新媒体合伙人、总编辑、编辑、主笔

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首席视频官

商务BD、平面设计、漫画师、文案策划

简历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_第11张图片

点击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李善友傅盛余晨龚焱徐新阎焱俞敏洪李丰蔡文胜段永朝罗振宇罗胖吴伯凡宗毅吴声伊光旭李欣频王东岳...

合作伙伴:混沌研习社|创业邦|领英中国|36氪|腾讯|京东|正和岛|中欧|微链...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旦哲学教授郁喆隽:总担心人工智能,人类到底惧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