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品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序】:

我记得第一部读的老余的书,是在初二的时候,那个时候住校,因此感激的是在人生最懵懂的时候,没有受过手机为首的网络化产物的干扰,而是读了非常多的书——像我这样一个年少的、有军人血液的文青,最爱的不过是将军铁马一生,忠良挥泪救国,墨客翩翩书风的历史文化,但面对老余——一位经典文化散文大师,我却看的第一部书,是较科普性的《观众心理学》,相比于《千年一叹》之类,确实小众,但却成为了我心理学的启蒙的读物——

对于文科生来说,驾驭一个理科科目,可能会难,但兴趣提起来了,隔阂也就没了。

但是从此却没有机会继续碰触老余的书,一来为了学业,或者主要为了学业,根本无暇顾及纸质的中华宝库,直到近期,有幸在网上阅读到了02年老余的《山居笔记》,才发觉中国文化人精妙的思想与哲思,于是写了这样一个文章——

这是我按照初中阅读课上读书笔记的形式来作的品书文,

就当是愚见了。


【品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概括】:

这是一篇人物文化散文,所述的诗人是苏东坡,开篇以台湾记者与作者的故事开始,感叹苏轼之伟大,之后开始讲述苏轼的文化突围,借以乌台诗案的讲述,通过对诬陷苏轼之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与沈括的分析,感叹文化缺失庸俗之人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最后主写苏轼黄州之升华,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世界级文学巨匠。

【品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摘录】:

(一)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那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二)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三)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四)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五)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六)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七)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八)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品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感悟】:

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我所有的语文老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集大成者,首推苏轼——可能和成熟度有关,小时候崇拜的对象是李白杜甫,但虽然是诗歌中的巅峰人物,却依旧难以匹敌苏轼,按理说文化造诣上,个人觉得三人不分伯仲,但妙就妙在,浪漫的李白与愁苦的杜甫,都难以理解苏轼的情怀——

不是怀才不遇,也不是家恨国仇,苏轼的感触,是发现在一个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中,被政治用最卑微的污蔑,最残忍的文化侵蚀,来将他击败——于是,苏东坡需要一场突围,他的蜕变,是仕途的退步,就是人格的提升。

但可悲的,却是这背后的思索。

谣言惑众,政治凌驾,文化放佛在官场在统治者那里显得一文不值,甚至归结于科举,也只不过是一场政治实验,文化地下之人靠溜须拍马窜的高位,却什么也不懂只知道享乐,而高尚才子,有天赋的政客,却很多败给了自己所坚持的人间正道,他们被道德约束,被正义的价值观束缚,最终不得已怀才不遇,最终没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反而让小人得了志,乌烟瘴气,奢侈风靡,道义崩塌,文化缺失,忠良不顾——

这才是可悲的一面。

于是大彻大悟者,能类似于张居正一样不忘初心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选择了寄情山水,情附文学。但苏轼却又是其中特立独行的,无论是黄州,还是之后的海南,苏轼总能发现当地的闪光点,总能找出人生的真谛的同时,却又不忘国家,却又不忘自己是文化传承人,更不忘记天下百姓,誓死不愿做一个脱离世界的人——

苏轼是被世俗包围的隐居者。

然而我们在乌台诗案里,看见了无论什么阶级,无文化者、大臣庸臣、科学家舆论误导,恶意揣测,甚至连狱卒都蔑视伟人,让皇帝辨别不了正邪,让世道辨别不了善恶——

人类总是嫉妒天才来掩饰自己的一无所获,又或者是为了一己私利便唾弃真理,这比文人相轻更可恨,这是文化的悲剧,这是文化的叹惋。

前文链接 脆弱的都城
后文链接 千年庭院

by 落目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