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讲义10:寻找峰值

本文试图从一个简单的小题目出发,引入算法的若干基本概念,重点引入一种方法:分治法,并且给出表述算法效率的记号。本文展示了算法教与学的一种常用范式,建议新生遵循这种思路进行学习。阅读本文不需要任何大学知识为基础,阅读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题目:寻找峰值

任意给出一组数值,比如:9、12、3、7,13。如果某一个数值同时比它左边与右边的数值都大,则这个数值就是一个峰值。直观上,你可以想象一个山峰的形象。当然,如果某个数在数列的最左边,如果它比它右边的值要大,那么这个数值也是峰值。同理,如果某个数在数列的最右边,如果它比它左边的值大,它也是峰值。在上面给出的数列中,12是一个峰值,同时,13也是峰值。

问题是:如何能在一个n长的数列中找到任意一个峰值?要求是,这种方法应该尽可能快。

最普通的解法

因为有n个数值,可以看为放在n个盒子中的数字,如下表:

a1 a2 a3 a4 ... an

设想这样一个过程:从第一个数值a1开始,比对a1与其左右两边的数值,如果满足条件,则输出a1的值,结束过程;否则,继续比对a2 。不断迭代地做下去,直得最后一个数值an也被比对过。

这个过程要不就输出某个峰值,要不就比对完所有的数值,找不到结果而停止。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必然会终止的过程,无论它是否找到满足条件的峰值。

类似这样,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而形成的(迟早会终止的)指令系列,称之为算法。设计出算法后,通常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算法的正确性与算法的复杂性。

算法的正确性

算法的正确性考虑:算法的执行是否总能给出正确答案。当然并非所有算法的正确性都显而易见。幸运的是,以上方法的正确性很显然。

算法的复杂性

算法的复杂性指的是算法执行的效率。大致上,衡量效率是看算法从开始到结束共需要执行多少指令。因为指令执行需要时间,所以也往往将效率理解为算法执行所需的时间。考虑“寻找峰值”问题的以上解法。最理想的状态是,比对完a1,发现它就是峰值,算法结束,执行了一个比对的过程。最糟糕的状态是,需要比对完an,无论an是否我们想要的,都执行了n次比对过程。那么,在衡量算法的效率时,答案到底是1还是n。

其实,这里时间1是算法的下界,即算法执行最少需要的时间,记号是Big-Omega。n是算法的*上界,即算法最多要用的执行时间,记号是Big O,简记为O(n)。本文暂时不考虑Omega,只考虑Big O。这里我们牺牲了很多的技术细节,以后再补充。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如果算法最多执行n步,就记为O(n)。

此处忽略很多细节,具体可参考课本CSI的第587页的讲解。

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要完成任务真的最多需要执行n步吗?最多执行n/2步可以吗?或者,log n步呢?(注,log指以2为底的对数。)

更合理的算法

解题思路

怎么思考更合理的解法呢?还是从以上算法出发,我们知道的是,以上算法遍历了数组中所有的元素,效率是O(n)。我们通常把这种方法称为“暴力法”,每一个元素都查询确实很暴力。要提高效率,无非就是要“不完全遍历”,非暴力。可能吗?题目要求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元素即可,也就是说你得到一个答案即可,并不需要遍历所有元素。所以,这是可能的。

其次,要不完全遍历,那么可能我们需要把所有数值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在其中某些部分进行搜索,而可以忽略掉某些部分。那么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对数值进行分组?

接着就需要思考,既然分组,而且要“丢弃”某些分组,那么分组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确保所得的某个分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峰值,然后针对这个存在解的分组进行峰值的寻找,忽略其他分组。比如,如果把所有元素分成左右两部分,如果左边部分必然存在一个峰值,那么右边部分就可以不管了,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峰值。

如果第一次分组可以达到目标-- 存在一个解,那么可以对分组中的元素再进行分组,不断进行下去,总能得到解。尽管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如何分组,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如果可以这样做,效率是可以极大提高的。为什么呢?

给一个直观,比如查字典。我们是一页一页地查,还是把字典分成两半,再分成两半地不断去查?当然,这里还没有数学,我们接下来需要更数学化的表示。你知道一页一页查的复杂性是多少吗?而分半再分半的复杂性呢?

总之,分析到现在,我们整个解题思路就聚焦在这样一个目标:对所有数值分组,并确保所得的某一个分组中存在至少一个峰值。

提示:分两组,并确保其中一组中存在峰值。如何做?

分治法

以上策略就是把需要处理的数据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逐个部分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更好的效率。我们把这种策略称为“分治法(Divide-and-Conquer)”。

分治法是算法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重要算法都体现了“分而治之”的威力,比如:二分查找、快速排序等。关于分治法,可以通过学习更多的算法来加深体会。

算法描述

正确的做法非常简单:
1、算出数组下标的中值,取中间元素(记为mid)进行判断;数组元素被mid分成两部分;
2、如果mid小于其左边的元素,则递归地在左边部分进行查找;
3、如果mid小于其右边的元素,则递归在右边部分查找;
4、否则mid就是答案。

伪代码描述如下:

# 请注意,以下并非一个正确的、完整的Python代码,是伪代码,仅用于说明算法的过程。
# “#”后的文字代表注释。
n = 100000   #假如有100000个元素
# List 里面装了所有的数值,看成n个盒子
# head和tail分别是数值的第一个下标与最后一个下标
def find_peak(List, head, tail):
    i = (head + tail) / 2    #取中值,i是index的缩写
    if  List[i] < List[i - 1]  :  
        find_peak(List, head, i - 1) #递归地在左半部分寻找峰值
    elseif List[i] < List[i + 1]:
        find_peak(List, i + 1, tail)  #递归地在右半部分寻找峰值
    else:
        return List[i]       #已经找到答案,返回

建议阅读者使用C语言实现该算法。需要完善的是边界下标的判断。比如,如果下标i已经是0的时候,下标 i 的左边是什么?没有东西了,怎么办?同理,当 i 跑到了右边尽头也一样要处理。改进为迭代算法更佳。

算法的正确性

必须承认,现在要说明算法的正确性就不那么显然了。除了要分析、说明以外,最值得信赖的方法是证明

分析

先分析一下为什么算法会正确。首先看第4步,算法能执行到第4步说明mid比它的左右邻居都大,当然是答案。然后看第二步,如果算法执行第2步的递归,说明第三步无需执行,必然在左边的分组中会存在峰值。为什么?第三步的分析类似,不赘述。现在回答这个为什么。

如果mid比左边元素小,则递归进行左边部分的搜索。要说明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只需要说明,此时在左边部分确实会至少存在一个峰值。这也是第三步无需执行的原因。假定mid比左边元素(记为a)小,此时分析两种情形:

  • a比它的左边大,那么a就是峰值;
  • a比它的左边小,此时的情形与我们正在分析的mid的情形相同,但是数组长度少了一。

分析到此,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左边只有a和mid两个元素会如何?即a是数组的最左边的元素会如何?回答:a是峰值。这个结论与上面两点结合起来,答案呼之欲出。

头脑风暴结束,建议大家在草稿纸上比划比划,然后回到正确的思路--证明--上来。

归纳法证明

先说一句题外话。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发现大一新生对归纳法证明非常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归纳法非常“套路”,非常没有意思,甚至会认为“不科学”、不是证明。要改变这种状况,也许需要更多的工作。真心希望中学里面学归纳法没有学坏胃口。归纳法证明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和使用的方法。

证明
1、归纳基础
数组有1个元素,且mid比该数组最右边(或者左边,以下省略左边不写)的元素小,则存在一个峰值。显然!

2、归纳假设
假设数组有n个元素,且mid比该数组最右边元素小,则该数组必有峰值。

3、归纳证明“数组有n+1个元素,且mid比该数组最右边元素小,则该数组必有峰值”

忽略若干细节,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算法的复杂性

到了最困难的撰写部分。以下内容如果引起新生的不适,可暂时忽略。

用一个函数T(n)来衡量算法的效率,其中n是输入数值的数量,在本文就是数组的大小。立即可以知道:

T(0) = 0   #没有输入,不要花时间
T(1) = c   #c代表常数时间
T(n) = T(n/2) + c  
#每次算法执行了一下对比的过程,使用c时间,然后进入递归
#递归只针对一半的元素,所以是T(n/2)  

现在需要算出函数T的具体数值表达。没有什么技巧,只需要不断地做除法:

T(n) = T(n/2) + c  
T(n/2) = T((n/2)/2)+ c  
T((n/2)/2) = T(((n/2)/2)/2) +c
...   #这里代表不断地除,并且假设n是2的某个幂次。
T(1) = c

然后,立即得到:(能看出来为什么吗?)

T(n) = c + c + ... + c

最后一步,这里到底有多少个c?回忆一下十进制的二进制表达。并联想到,除2只是左移一位。那么能“左移”多少次呢?答案:log n 次。所以:

T(n) = log n * c = O(log n)

进一步的考虑

如果我们把问题进一步扩展,不考虑一维数组,而是考虑二维数组。在二维数组中的峰值,直观上就是一个数值,它比它的上下左右的数值都要大。在二维数组中求峰值,算法应该如何设计?复杂性是多少?

留给同学们思考练习。

关于算法的学习建议

有许多关于算法的基础知识值得立即学习,这些内容非常经典,无论是教材还是网络上的电子资料和代码都非常多,因此不再继续以下专题的写作。建议专题如下:

  • 二分查找法
  • 排序算法: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
  • 数据结构相关:队列、堆栈、二叉树
  • 堆与堆排序
  • 二叉查找树
  • 图与图遍历算法
  • 动态规划基础
  • 贪心法

建议新生立即就以上专题制定学习进度计划。

课本CSI第7章有讲相关内容。缺点是缺乏相应的训练,内容广度、深度都不够,需要进一步阅读。个人认为,在大一第一学期及时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可行的,而且强烈建议进行。学习这些是为了尽快开展CLRS的阅读,建议大一寒假进行。

有同学会问,我现在编程基础都没有,学算法会不会太冒进?回答:不会。算法与程序应该同时学习、训练,没有算法的程序就是没有灵魂的程序,营养不足。总是训练写没有营养的程序,程序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反过来,学算法不考虑实现,不知道算法与程序之间的差异,也不能真正领悟算法的核心本质。

辅助资料

  •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 MIT 6.006: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2017年8月25日起草
2017年8月27日定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CSI讲义10:寻找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