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1张图片

学习音乐的人很难绕开一个名字——巴赫,这位被称作“音乐之父”的作曲家,可算作“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受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其实不管是感情生活还是音乐生涯,巴赫的一生都很值得说道,今天我们就丢开音乐的专业知识,一起来扒一扒巴赫的“黑料”,看看这位特别能生的音乐浪子的一生。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2张图片

巴赫(图片来自wikipedia)


1

音乐世家,幼年失去父母,寄人篱下


1685年,巴赫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一名宫廷乐师,父亲、叔叔都是职业的音乐家,自小巴赫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了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而叔叔约翰·克里斯托弗·巴赫则将管风琴演奏艺术传授给了巴赫。在这样的音乐氛围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形成了极高的音乐素养。


但幸福的童年生活在巴赫9岁的时候结束了,母亲去世,父亲8个月之后随即离开人世。失去了父母的巴赫住进了大他14岁的哥哥家。巴赫的哥哥也是一位音乐职业从业者——教堂管风琴师,在哥哥的指导下,巴赫继续着音乐的学习。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3张图片

管风琴。管风琴是整个欧洲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也是巴赫最擅长的乐器,他为管风琴做的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D小调触技曲vo与赋格》BWV565(《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虽然哥哥指导着巴赫,让他观摩学习了许多大作曲家的作品,但兄弟俩曾经也有过不愉快。哥哥家有大量的乐谱等音乐资料,但因为太过珍贵,加上考虑到巴赫当时的年龄,哥哥并不允许巴赫翻阅。年幼的巴赫选择了等哥哥睡觉以后,在晚上偷偷借着月光翻看,抄写乐谱。



2

曾经担任过童声女高音


1693年,巴赫进入马丁·路德的母校艾森纳赫拉丁语学校就读,倡导“没有什么能比音乐能同神学更好的结合起来”的马丁·路德创造的众赞歌形式也成为了巴赫的音乐源泉。巴赫在这里成为了学校的合唱团员。


1695年,寄住在哥哥家的巴赫参加了教会合唱团,因10岁的稚嫩童声,巴赫在团里担任着童声女高音一职。据说后来巴赫离开哥哥家开始自谋生路的时候,一开始也是在教堂担任童声女高音,结果遭遇变声期,不得已只能结束工作。


大约在14岁左右,巴赫和一名校友一同被授予合唱奖学金,此后前往名校圣迈克尔学习,在广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续着自己的音乐训练。从圣迈克尔毕业以后,巴赫开始了以音乐谋生的生活,他担任过教堂的场地音乐家,做过管风琴师,也当过宫廷管弦乐师,做过乐团的领唱和监督。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4张图片



3

两次结婚,生了20个孩子


巴赫一生结过两次婚,并且特别能生——这里不是指音乐上的多产,而是真的能生——他和两任妻子生育了20个孩子。


1707年,22岁的巴赫与大他一岁的表姐玛利亚·芭芭拉·巴赫结婚。同样出生在音乐世家的表姐陪伴着巴赫度过了许多孤独的创作时光,全心支持着巴赫的音乐事业,也在爱情的甜蜜中给予了巴赫创作的灵感。两人育有7个孩子,其中两个也子承父业,成为了音乐家。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5张图片

巴赫的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也是一名作曲家和管风琴家(图片来自wikipedia)


1720年,还很年轻的玛利亚突然生病去世,给巴赫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段时间,年轻的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进入了巴赫的生活,两人相差16岁,但因着对音乐的喜爱走到了一起。玛利亚去世17个月之后,巴赫和安娜结婚,此后又接连生了13个孩子。


安娜本身也是一名音乐家,因此在巴赫的音乐事业上也给予了许多的帮助,她常常为巴赫抄录乐谱,这也是巴赫的曲子能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因为巴赫当时对自己所作的曲子并不重视——如果你为了工作写了一篇文章,写完用完了不就丢到了一边吗?谁还会考虑要好好保存流传下去呢?所以,多亏了安娜的抄写,巴赫的音乐才有了被重新认识的机会。



4

黑料是因为眼里只有音乐


说到这里,巴赫到底有没有黑料呢?据找到的资料,至少是有以下这么两件的。


一是在巴赫年轻时,当时最有名的管风琴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要开音乐会,而开音乐会的城市离巴赫当时的工作地点整整有360公里之遥。巴赫向当时的上司请了一个月的假,然后花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徒步走了360公里到达目的地。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巴赫的毅力?可是在工作领域,巴赫就显得有些玩忽职守了——为了参加这一系列音乐会,巴赫实际离职了约4个月的时间。想象一下,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工作完全找不到人,如果你是巴赫的上司,是不是恨不得立马炒了他?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6张图片


第二件事是巴赫在教堂担任乐团的音乐总监的时候,当时他负责训练乐团,指挥乐团联系自己所作的曲子。巴赫要求非常严格,在一次乐团练习的时候,他对吹低音管的乐手很不满意,在愤怒之中对乐手爆了粗口。这位乐手感觉自己被侮辱,把乐器一扔,就跟巴赫打起架来。两人从教堂里打到外面的马路上。巴赫似乎还因为这件事吃了官司。


巴赫年轻时这种火爆浪子的形象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他完全不同,但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过度地热爱音乐,相比起按要求创作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曲子,他更愿意在外面游走,聆听高手的演奏,也不愿意自己所创作的曲子被不会演奏的乐手毁掉,或许就是在音乐上的严格促就了他的音乐地位。



5

如果不搞音乐或许可以成为数学家


在想象中,这种拥有极高艺术天赋的人在理科方面的能力应该会比较弱一点。但惯常的理解其实也是一种偏见,作曲高手往往数学能力突出。巴赫就是这样,他在学校里就展现出数理方面的天赋,数学成绩永远名列前茅。而这也说明了他的作品为何这么规则,井然有序,逻辑清晰。也因此,在音乐创作技法上,巴赫对高难度的挑战处理得游刃有余。


巴赫晚年创作的曲子《赋格的艺术》非常能体现他的个人才能。其中有段音乐非常有名,被人们称为“抽屉”,这整段曲子仿佛是写在纸皮卷上,卷起来,放入抽屉里,再像抽屉般“嗖”地弹出,露出长长的画卷。


这首曲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我们习惯性看谱都是由左向右横着看,而这首曲子里的一些段落可以从右向左倒过来看,把整首曲子翻转过来,同样可以演奏,实在是非比寻常。比如这首曲子的第十三段,完全是针对第十二段逆向创作的。


为了方便大家比较,我从彭广林老师的音频中剪出了这一段,音频的前半段是《赋格的艺术》第十二段,后半段是第十三段


是不是很神奇?倒过来竟然能一样这么好听。



6

巴赫很“难听”,为什么能成为“音乐之父”?


虽然我把巴赫比作“音乐届的梵高”,但实际上巴赫比梵高幸运许多,他始终能以自己爱好的音乐为职业,在生前也以擅长的管风琴而得到不少人的赏识。只是作的曲子,在1829年才由指挥家门德尔松发现价值。经过门德尔松指挥演奏,巴赫的曲子被重新认知,也逐渐成为了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而巴赫,也在后人的推崇中,被推上了“音乐之父”的位置。


巴赫的音乐真的好听吗?以一个学过音乐的朋友的说法,巴赫是“难听”的,因为他的复调音乐太过复杂,需要极高的音乐处理技术,因此对于学的人来说也很痛苦,演奏是很难达到打动人的水平的。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听懂则更为困难。


为了帮助大家听懂巴赫,豆瓣时间特别推出Key专栏《喝咖啡时遇见巴赫——听懂“音乐之父”的经典名曲》,而现在,你可以免费获得这一专栏



获取方式

关注豆瓣时间服务号,回复关键词【古典乐】,即可免费领取巴赫古典音乐精品课

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_第7张图片

扫码关注,约上朋友,一起来听巴赫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是音乐届的梵高,生前不被重视,死后被推上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