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葬、树葬、海葬……你会选择怎样告别世界?

花葬、树葬、海葬……你会选择怎样告别世界?_第1张图片
节地生态安葬,在中国始终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CFP/图)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


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


民政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是节地生态安葬一种方式,只是倡导,而非强制。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著名传媒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范以锦说,作为农村妇女,母亲临终执意树葬,“这与她扫盲之后,学习了一些新知识有关”。

树葬听上去很美,其实是把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盒,深埋地底以化作肥料,滋养树干慢慢长大。


花葬、树葬、海葬……你会选择怎样告别世界?_第2张图片

(河南洛阳一纪念园举行集体树葬 。视觉中国/图


范以锦母亲2016年3月12日逝世,生前交代在植树节这天进行树葬,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因为“爆满”,广州早于2012年停止树葬。

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文件:《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首次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再次将生态葬推向公众视野。

民政部回应南方周末记者,《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也是一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只会倡导,而非强制。

据民政部介绍,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安葬率达65.8%,“国家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呼吁生态葬也显得迫在眉睫。

民政部坦言,“节地生态安葬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1 与道别有关的选择题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苦等一年半,陈敏终于在广东东莞茶园山公墓为姐姐陈泳树葬。

2015年10月29日,陈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从她指缝间缓缓滑落,流入专门用来树葬的环保骨灰盒,仿佛是姐姐在跟自己道别。

作为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壮族,老家有山有地,按照习俗,回家土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陈敏做出了让姐姐在东莞树葬的决定。

姐姐陈泳比陈敏大4岁,去世那年42岁,家里共5个兄弟姐妹。作为长女,为了补贴家用,陈泳18岁便离家到东莞打工。

虽然在东莞打拼二十几年,但陈泳始终不够条件落户东莞。2003年,在亲人的帮助下,陈泳在东莞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二手房,算是实现了自己成为新东莞人一半的心愿。

2013年12月23日,陈泳不小心在公司楼梯摔倒,致使脑溢血,2014年1月11日不治身亡。

三个月后,母亲最终得知噩耗哭晕了几次,她要求让女儿“回家入土为安”。

可是,想要“入土为安”谈何容易。“姐姐没有东莞户口,我们没有资格买墓地,就算有也买不起。”陈敏说,当时东莞一块墓地,不包括管理费,五六万元一个平方米。

眼看着姐姐的骨灰已经在东莞殡仪馆寄存快半年了,在老家高中教政治课的姐夫突然提醒陈敏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树葬。

陈敏欣喜地发现,新莞人有资格申请树葬。2014年6月,陈敏给姐姐报名。“但我们不敢告诉母亲是树葬,只是说已经‘入土’了。”

2 “没有墓碑, 以后就找不到了” 让陈敏没有意料到的是,生态葬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东莞自2008年举办海葬,2012年举办树葬以来,每年组织免费集体海葬树葬活动2次。

但近两年,报名遭遇“冷空气”。由于参与人数太少,活动被减半。直到2015年10月29日,也就是报名树葬15个月后,陈泳才得以树葬。

当天,仪式简朴而庄重。陈敏和姐姐生前的好朋友先默哀,然后献上心愿卡、千纸鹤以及鲜花。

“原来树葬不是每具骨灰上都种一棵树。”陈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场工作人员已经在树林里挖好了安放骨灰盒的洞,“一棵树周边安放4到5具骨灰盒。”

骨灰还林是一种不留标志,将骨灰深埋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葬法。泥土填埋后铺上草皮,陈敏他们被要求不做任何记号,“没有墓碑,以后就找不到了。”

不保存骨灰,不设墓碑的生态葬法除了海葬、树葬,还有草坪葬、花坛葬。


花葬、树葬、海葬……你会选择怎样告别世界?_第3张图片

(2016年3月20日,石家庄市2016年清明公祭暨公益花葬树葬集体落葬仪式在平山古中山陵园举行。 视觉中国/图)


位于广州市萝岗区新塘公墓中华墓园于2010年开展花坛葬业务。6年来安葬逝者的骨灰不到300位,仅占园区业务量0.4%。

据该墓园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园区除了提供墓地,还有壁葬、骨灰寄存和花坛葬三种生态葬业务。

作为经营性公墓,业务主要以墓地为主,目前该园区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总价为12万不等,每年新增业务量1000余单。截至2016年,墓地安葬数超过3万。

而生态葬主要以骨灰寄存和壁葬为主。目前存放在骨灰楼的数量有3万左右,壁葬则超过6000。相比之下,花坛葬可谓是“无人问津”。

壁葬的租赁费用为210至280元/年,骨灰寄存则70元/年,花坛葬只需一次性支付1050元。

该负责人说,花坛葬大多数下葬的是隔两代以上的先人,“处理这些先人的骨灰,专门买块墓地显得没有必要,花坛葬也算是让先人回归大自然,落叶归根。”

“市场反应不热烈,需要慢慢引导,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众接受,毕竟(骨灰盒)降解了,(骨灰)就没了。”至少,从数据上看,群众对“不留骨灰”的生态葬接受度不高,上述负责人认为生态葬推行“有难度”。

2015年上海生态葬比例超过四成,广州达八成,但主要以骨灰寄存为主。上海海葬2828位,占全市全年遗体总数的2.19%,而广州海葬有1818位,占比4.2%,已是广州推行海葬28年来历史最高。

3 “奖励提高十倍才能起到杠杆作用” 其实,广州在推行树葬之初的设计,是一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

“1989年3月26日,广州在全国首创树葬,报名踊跃。”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年,广州在白云山脚下划地150亩,取名“思园”,率先全国首创树葬,很多做法都在摸索中前进。

“每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不到十年场地就饱和了,随后在两棵树间埋,2000年又满了,最后设法密集安葬,活动也名称改为‘骨灰还林’更为准确。”

2012年,“思园”已满,广州暂停树葬。近年来,“思园”举行骨灰还林(植树)活动累计180批次,安放逝者的骨灰约两万位。

硬件设施的制约同样反映在海葬。1988年4月26日广州首创骨灰撒海活动,被民政部确认为中国殡葬改革史上第一个生态环保葬法。

梅向阳从第一届开始参与其中。“船只是租船厂公司上下班的交通船,很简陋。”仪式也比较简单,默哀后进行骨灰撒海。“不过现在改进也不大。”梅向阳表示,目前仍然是向游轮公司租赁两艘船。

受到场地限制,广州每年集中举行一次海葬,每次为期4天左右,如果要将海葬常态化需要专门买一艘船,梅向阳认为这又给他们带来了资金以及管理挑战,需要投入船只管理的专业人士。

1991年,上海开始推行海葬,截至2015年底该市共举行了海葬293次,3.37万位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其中,2015年举行了27次,共海葬了2828位逝者的骨灰。

据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介绍,上海海葬同样也面临场所问题,“我们也没有船,船只由市里统筹。”王宏阶说,推行生态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财政加大投入解决,除了场地、配套措施等,还有补贴。

陈敏为姐姐树葬后获得了1000元的补贴,不过她认为金额比起她为姐姐花费近万元的殡葬费,“没多大意义,顶多算是政府对树葬的一种鼓励吧”。

据梅向阳介绍,广州推广海葬、树葬均免费,2013年1月开始,对骨灰撒海发放每位1000元补贴。“现在看比较低了,接下来广州将考虑提高生态葬补贴。”


花葬、树葬、海葬……你会选择怎样告别世界?_第4张图片

(广东深圳举行第34次骨灰海葬活动 视觉中国/图)


上海对海葬的补贴为2000元,在王宏阶看来“太低了,2万差不多!将补贴提高十倍都不为过。补贴不只是起到鼓励作用,更应该起到经济杠杆作用”。

目前,北京、天津、辽宁、上海以及广州、南京、宁波等地实施了骨灰撒海补贴政策。北京每份骨灰撒海补贴标准提高到4000元,2015年全年骨灰撒海量比上一年增长18%。

据民政部介绍,补贴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接下来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发挥杠杆作用,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生态安葬奖补的投入。

4 一场思想革命正在进行 移风易俗的殡葬改革是一场挑战传统的思想革命。

“严格讲,推行殡葬改革就是倡导殡葬方式从传统遗体墓葬向现代生态安葬的转型。”民政部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国家倡导生态安葬,可追溯到1956年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签名倡议身后实行火葬,不保留遗体,不建坟墓,由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

1997年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明确把“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写入行政法规。

据民政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年遗体火化率接近50%。“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

民政部表示,生态葬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节地生态安葬设施供给不足,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的制度机制并不完善,群众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接受程度不高,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再葬、墓位面积超标、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问题比较突出。

曾有国家领导人带头呼吁火葬立法,到如今推出首个绿色殡葬专门文件,殡葬改革伴随着“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已推进了整整60年。

据《2015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统计,目前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达到1598家,提供墓穴1202.7万个,安葬量达到791.5万个,安葬率为65.8%。

在这个时间节点,9个部委首次联合印发此《意见》显得意味深长。

《意见》明确表示,推行生态葬由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政策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审批监管等工作,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民政部回应南方周末表示,严格意义上讲《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也只是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一种,只是倡导,而非强制。

据介绍,家庭成员合葬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比如上海市从2008年开始,在部分公墓开展复式家庭葬式试点,对墓穴进行地下纵深开发,实现多位家庭成员合葬。

广州也探索了家庭骨灰合放的做法。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塱德安楼,家族集体寄存骨灰占50%,最多一个骨灰隔间摆放了16具家族骨灰。

民政部对殡葬改革的表态,有种“持久战”的味道:殡葬改革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触及人民群众思想和价值观的最深层面,要注重措施配套、政策衔接,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

“生离死别是不奇怪的,但是需要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寄托哀思。”范以锦了解到广州正在准备第二期“思园”,他想等等看能不能圆母亲树葬的遗愿。

(根据受访者要求,陈泳、陈敏为化名)





本文欢迎微信公号转载。如希望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微信号:nanfangzhoumo。


在这里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
微信号:
nanfangzhoumo



你可能感兴趣的:(花葬、树葬、海葬……你会选择怎样告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