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的第二个工作周,西工大给太仓研究院带来了一个新奇的礼物——一台上世纪航空涡喷系列发动机,从千里迢迢的西安运抵苏州太仓,足足花了3万多元运费。
“做展示,也是一个信号。”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曦说,在研究院一楼的展示大厅,这种军工味已经十足了:从歼—20、瓦良格航母、海军驱逐舰、导弹舰系列模型,到无人机系列、“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备星,各类高精技术装备摆的是满堂惊艳。“依托筹建中的西工大太仓校区,研究院将偏重于民用航空、无人机、商业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
西安同城的另一所高校西交大早年被引进苏州独墅湖高教园。西工大布局太仓,虽稍晚一步,速度和力度却丝毫不逊前者:将以成建制的校区入驻,且按照校本部的院系设置在太仓开设多达10个院系。
看好这块土地的不止西工大。在太仓规划的4.9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内,席酋民的梦想随着打桩机的轰鸣声越走越近了,这位以国际化精英教学模式见长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决意在这里批量培养未来企业需要的行业精英人才。
内地高校异地扩军运动正炽,两所海内外驰名高校同时垂青苏州太仓,也是恰逢其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迅猛推进,自身禀赋和发展基础不错的太仓比邻上海,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交通区位优势、城市化演进和人才集聚的诸多利好,而作为苏南模式的腹地城市,太仓同样面临区域发展大考和产业同质化的压力。
近年来,作为“德企之乡”的太仓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而西工大等大院名校入驻,将助推太仓构建以航空、航天、航海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生态圈。随之带来的各种高端科研资源,必将聚焦反哺这个产业,为太仓经济发展指引新的航向,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丨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
科创核心呼之欲出
从西北重镇西安跨出到沿海办学的一步,西北工业大学这所以“三航”闻名的军工高校的前进步伐简直媲美火箭速度,从初次接洽、项目落地、规划施工,到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大楼投用,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
生活气象变迁的迅速适应,得益于太仓给予的人性化关怀,“大到电视、洗衣机,小到拖鞋、毛巾和抹布,一应俱全。”入住的专家都感叹,“想不到会提供这样好的公寓。”
近期,五位副部级老领导:三位书记和两位校长,邀约在千里之外的太仓相聚,几位领导都对学校能够在东南沿海对接平台和拓展学校办学资源,从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感到很欣慰。对于西工大来说,校区南迁和与沿海资本资源的高度融合对接,以及与发达地区理念的冲撞磨合,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体验。
除了西工大之外,西交利物浦大学也在去年签约落户太仓。两所高校太仓校区选址毗邻,均位于娄江新城这片未来太仓融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新热土。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酋民看来,“太仓离上海很近,同时有着一大批技术装备优良的德资企业,更为关键的是,太仓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各种产业规划导向,与学校非常契合。”
席酋民将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定义为西浦的一次重要战略选择,而非简单的寻求规模扩张抑或是将苏州工业园区校区的专业转移来太,在这里,西浦将展开对融合式教育的深度探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所需的国际化行业精英,从而使西浦站在教育发展的新台阶上。
在选择高校的过程中,太仓也有自己的考量,西工大是工科类院校,培养工业领域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西交利物浦则更偏重于培养国际化管理型人才,二者都是科技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朝着预期的轨道运行着。娄江新城的科创核心板块——一个高点定位、高标准布局的科教创新区正呼之欲出。
丨科教创新区效果图
未来,在太仓这片土地上,两所学校的各类高端科研团队将渐次入驻,进行资本、技术、人才等更纵深的融合实验,成为太仓本地一个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集中输出型组织,在产业孵化、科学研究、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几类功能上为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出极致水平。
崛起的“产业之城”
在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写字楼内,周洲和她年轻的博士生团队正在做一项无人机攻防演练试验,工作间隙,她有时会抬头看看窗外陌生的江南景色和远处的天空。从西北本部校区辗转来到苏州太仓,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切只发生在很短的时间里。
类似周洲这样的国内知名航空专家团队陆续入户太仓,对太仓而言,具有浓重的风向标意义。这些新生的高端人才资源正是太仓急需发展引进的稀缺资源,也是太仓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助推器。
多年来,几百家德企在太仓的落地扎根赋予了太仓“德企之乡”的美名。但是,太仓在新兴产业资源、人才集聚等禀赋资源上,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如何另辟蹊径,找到一个其他市区没有基础,而太仓又能够弯道超车的产业,是近两年太仓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太仓民营科技型企业很少,特别现在国际关系风云突变,还是需要发展拥有自主可控科技成果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这也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太仓市人才办有关领导表示。
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到一定天花板,想要获得继续向上的跃升,则需要有更深层次的突破,太仓急需找准一根新的发展主线,放大发展空间。为顺应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太仓也在积极对接上海抢抓机遇,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从“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大飞机专项,到“十三五”规划加速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航空产业越来越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在这片发展潜力巨大的“红海”中扬帆起航,并非易事,但显然,太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
细数进驻太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具备航空产品生产基础的不在少数,如: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舍弗勒公司,拥有航空轴承研发生产线;黑龙智能工业科技公司,能够为航空航天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制造等提供3D打印服务;比赫电气公司,能够为军用航空产业设计工业热控制系统……
“虽然航空产品目前并不是这些企业的发展重点,但太仓可以凭借这一有利条件,在政策、环境、经济和人才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和引导,进而孵化和吸引更专业的航空配套项目、企业。”受访的太仓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目前,太仓市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千亿元特色航空产业集群的展望,目标是把太仓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航空高端制造创新基地、国内航空创新转化基地,让航空产业建设成为太仓的城市新标杆。
作为太仓未来发展的增长新引擎,航空产业已经初露锋芒,以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之城”已在太仓崛起。而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两所高校在太设立院校,以及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的落地投用,更为太仓产业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长三角又一交通枢纽城市
产业结构升级换挡带来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气象,无论在临沪科教创新区,还是在航空、新材料密集的产业之城,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于新太仓人来说,这样的感受尤为明显。2年前,在美国待了17年的海归南振鸿放下一切回到国内,成为一名新太仓人。出国前,南振鸿曾在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做临床医生。在他的印象里,与上海相邻的太仓就是一座小县城,“太仓人要到我的医院来看病,需要提前一天出发到上海,当天晚上要住在旅馆里,第二天来挂号,都是这样的情况。”
人生轨迹兜兜转转,又回到国内,第一次行走在太仓市区,南振鸿大吃一惊,他感觉“中国的变化太大了”。很多在海外很久的人,都有这种错觉,对内地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推动,给临沪城市的人们带来的红利,最为显著可感的是交通的便利。而当下,太仓的交通发展正步入“高铁时代”,正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期。
丨太仓南站鸟瞰
太仓科教新城南部,太仓南站正在快速建设。而在娄江新城的核心地段,太仓站也已经开始建设。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以及拟建设的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将在太仓站交汇,引领太仓进入“高铁时代”的同时,与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延伸线连通,形成“5+1”轨道交通网络,力图打造江苏进入上海的又一重要枢纽节点城市。
交通发展是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能级的先决条件。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县级城市,太仓近年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着手建设“内通外联、全面接轨长三角”的地面通道。
太仓岳鹿公路对接上海嘉定城北路等7条接沪道路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计划。沪武高速太仓段拓宽项目、沪宜高速公路太仓至无锡段项目列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年)》和对接上海的近期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太仓境内将有两条入沪高速通道,能极大缓解苏沪两地高速交通压力,助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全市首条三层立交城市快速路太浏快速路,建成后将成为沪通铁路太仓站的主要疏站道路和主城区与沪通铁路太仓站及东部地区的快速通道。
丨江苏第一外贸大港——太仓港
太仓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太仓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为数不多拥有“公铁水齐头并进,江海河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城市。
“两地两城”提升发展能级
城市能级,是指城市能量、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而城市能级提升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长期可持续的、不可替代的、可带来比较优势的关键能力。
太仓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发展和区域创新改革,必须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巩固提升已有优势的同时,聚焦一些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进行差异化竞争,成为新的城市核心能级增长点。
“城市发展一定要有特色,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体系,不能千城一面。太仓的转型发展,必须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太仓市委书记沈觅介绍,近年来,太仓立足沿江临沪、对德合作等优势资源,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建设“两地两城”,即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临港现代物贸基地、现代田园城市样板、中德合作典范城市,太仓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两所高校的入驻,无疑成为太仓城市创新驱动、能级提升的新引擎;而对高校来说,也正好踩准了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化改革尝试的时代节拍。
内地地方政府事权在每一等级都有所不同,县级政府可创新的政策空间并不是很多。但求贤若渴的太仓却是在有限的地方财政“工具箱”里,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太仓市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在太大院名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中规定,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的符合太仓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将给单个单位同一年度最高2000万元的引才补贴。该文件明确,要瞄准“世界前沿,国内一流,太仓紧缺”,充分发挥来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中的“桥头堡”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目前进驻的科研团队已有25个。而研究院前期打前站的专家团队中,像周洲这样的顶级专家不在少数,还有增材制造领域的排头兵、西工大博士生导师黄卫东教授,也是研究院第一批引入的团队,预计到今年年底还会有多达百人的科研队伍入驻。
“从入驻太仓以来,我们已经切准了太仓提出的航空产业布局,很快将着手零部件产业链的延伸。”郑曦说,“地方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基础,我们必须不负众望,引育并举,集聚人才,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在航空零部件、新材料各领域上做出一些成绩。”
顶尖科研机构和人才汇聚、便利化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各种高端要素在太仓迅速增长富集。以科教创新区的娄江新城为能级源头,以高铁之城和产业新城为增长两翼,太仓正牢牢把握历史契机,“蓄能升级”,阔步走进新的发展时期。
而现在,这座充满活力的临沪小城,正在一片市声喧嚣中,步入城市变革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丨钟坚 王超(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