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中药闭环流通体系,过去今天与未来(上篇)

2017年1月,酝酿多时的《国内中药材行业蓝皮书》闪亮推出,其中提出的“闭环流通”概念,更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

话题:中药闭环流通体系,过去今天与未来(上篇)_第1张图片

什么是“闭环流通”?它的特征和体系是什么样子?会对国内中药材贸易及从业者带来哪些影响?笔者结合中药材行业历史发展规律、国家政策和产业最新发展方向,剖析如下:

一、 闭环流通,在中药材贸易史上长期存在

做为整个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其品质事关人命。因此,中药材原料的贸易流通,经历了分散随意到整合规范的过程。只不过,各个时代,这种“闭环流通”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旧社会的“药帮经济”、建国后的“计划经济”等,都呈现出明显的“排它性”。这种“排它性”,既让从业者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又确保了药材来源的“可追溯性”。

更为重要的,旧体系中关键质控环节——从收购、流通到终端药房,都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实战专家、药工或“坐堂医”来把控。从而,可以从需求方临床疗效的角度实现“优质优价“,倒逼源头供应好药,道地药材产地也开始逐步形成。

这实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保障了数千年来中药材原料的品质可靠性。

二、 全盘西化思维,导致了中药发展史上混乱的今天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开始替代计划经济,以中药材专业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格局开始替代国营三级站体系。这本身并没有错,是时代进步,也是现代中药材贸易流通体系建立的必经阶段。但市场的繁荣,千家万户进入中药材流通环节,随之也带来从业门槛的降低和传统品控体系的崩解。

此时,行业业态的改变,急需一套新的品控体系来约束和规范来源广泛、从业者众多的中药材原料供给。

但可悲的是,在全盘西化思维影响下,传统经验和执业者(如老一代药工)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落后和“被淘汰”的代名词;相反,实验室专家成为中药品质评价的权威,含量指标成为中药是否合格的核心。最终导致,众多的改善中药质量的措施和办法,也成了专家们坐在办公室里的“拍脑壳”理想化状态,根本无法落地——中药材流通,终于进入历史上最为混乱甚至暗黑的时期。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普遍存在的中药材熏硫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明确的限量标准和检测办法。但随之,五花八门的脱硫方法应运而生,硫是检测不出来了,更多的化学物质又进去了——请问各位专家,怎么办?即使能查出来,又是谁干的?

再进一步看,这种现状,也会导致临床中医只有使用权,而失去探索空间。中医需要什么样的中药,哪种中药更能治病,只能由西化的专家和实验室说了算。最终割裂传统与继承的延续,割裂了医与药的关联;更违背了中医中药源自民间、源自实践的本质,彻底挖掉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

三、重构闭环流通体系,必将成为未来中药材流通体系的关键

是时候重构闭环流通体系,完成历史性的回归了。这个新的闭环流通体系,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小闭环”和“大闭环”。

话题:中药闭环流通体系,过去今天与未来(上篇)_第2张图片

“小闭环”,指的是中药材贸易流通体系内部的全程封闭和可追溯。相对于过去的方法,追溯过程,要比控制实验室结果更重要;而“大闭环”,则包括从中药材原料供应、中成药生产、服务平台、健康产业入口与出口,一直到临床医生回馈机制等。这个过程,则以注重实践和医药互动的良性循环为特征。

在《中药闭环流通体系,过去今天与未来》(下篇)中,笔者将对上述两种闭环详细解释,共同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中药闭环流通体系,过去今天与未来(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