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证伪性

  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读书笔记50

第五章 黑箱认识论

5.4 理论的清晰性

5、可证伪性

  在这方面,奥地利哲学家波普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证伪主义科学观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波普提出一种理论科学性的标准是可证伪性。他认为科学是一组旨在精确陈述或解释宇宙某方面行为的推测性假说。但不是任何假说都是科学。如果假说要成为科学的一个部分,就必须首先满足可证伪性这个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是可证伪性呢?波普认为,如果一个假说存在着一个或一组在逻辑上可能的与该假说相抵触的观察陈述,那么这个假说是可证伪的。
  比如“所有的物质遇热膨胀”这一假说就满足可证伪性。与这一假说在逻辑上可能抵触的观察陈述是存在的,如“某物质遇热不膨胀”。又比如“所有行星以椭圆轨道绕日运动”这一假说也满足可证伪性,相应的在逻辑上可能与之抵触的观察陈述是:“某行星不以椭圆轨道绕日运动”。可证伪性是一个先决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理论才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旦与之抵触的观察陈述在实践中被证明为真,那么就可证明那个理论为假,而被实践否定。如果与之抵触的观察陈述在实践中未被证明为真,那么那个理论就应当受到更严格的检验。
  也许有人会认为可证伪性是一个很简单的条件,是任何假说都可以满足的。其实不见得。有的假说就不满足可证伪性。比如“明天下雨,或者不下雨”,这个假说就不具备可证伪性。因为没有一个逻辑上可能的观察陈述能与之抵触。不管我们说一句什么话都不能否定这个假说。又比如“在欧式几何的圆周上任何一点与圆心等距”,这个假说也不具备可证伪性。因为欧式几何的圆的定义就是圆心等距的点的轨迹,这个假说是同义反复,也不存在与之抵触的观察陈述。不具备可证伪性的假说或者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不具有任何价值。无论实践的结果是什么,它们都不会错,也不会不错。它们对于世界有什么样的性质、以什么方式行动,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也没有提供任何信息量,因此也就不能算是科学。
  理论的清晰性和波普提出理论的可证伪性是一致的。理论只有具备了清晰性才能够被证伪。从本质上来说,清晰性和可证伪性都要求理论给出信息量。
  在图5.3的认识结构模式图中,如果一个主体模型是可证伪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模型施加一个判断性输入时,这个模型就可以给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也就是给出有信息的输出。这个清晰的结论可以与实践结果相比较而得到目标差。人们正是国家理论结果与实践结果的目标差来修改模型的,修改以后的模型将使目标差变小,使理论结果更接近实践的结果。这意味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如果一个模型,一个理论不具备可证伪性,那么模型就不能给出有信息的输出。这意味着不管实践的结果是什么,理论结果与实践结果都无法进行比较,也无法找到目标差。没有目标差也就失去了进一步修改模型的依据,人们的认识也就成了一个僵死的东西,永远也不会进步。因此波普认为一个不具备可证伪性的假说不能成为科学,是完全有道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证伪性)